第四节 新财经媒体经济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财经资讯需求的增加,财经类报纸迅速发展成为报业的另一支生力军。财经类报纸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行政报纸性质的财经类、经济类报纸,它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生活服务类的报纸;三是为财经界的主流人群、主流需求服务的报纸,这种报纸我们暂且称它为新兴财经类报纸,它是指在充分细分受众和市场的基础上,以新闻和财经双重视角审视经济新闻,并且在新闻理念、市场观念、报道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经济类报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类报纸。(11)这类报纸以1996年重新进行读者定位及真正开始市场化运作,并由此逐步成为国内财经报业领头羊的《中国经营报》和创刊于2001年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为代表,这些媒体定位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和市场紧密相关的参与者、操作者、管理者,其处理新闻与信息的方式更财经化,更注重其中涵盖着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在注重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同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分析与观测,甚至运作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专业化、市场化。(12)
新兴财经报纸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们的经济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中产阶层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随着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国际经济规则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的利益受到牵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类经济活动中去。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不仅需要通过媒体及时准确地了解财经信息和产经动态,而且更需要媒体充当起大众投资顾问的角色,能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多角度地解释新规则,分析市场变化,挖掘信息背后的内涵,帮助、引导受众正确有效地投资理财。而传统经济类报纸则在理念、定位、操作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日趋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受众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经济类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业报或企业报,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及行政干预使它们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市场观念,无法真正进行市场化运作;还有一些泛经济类和消费服务类的报纸虽然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却无法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相同步,在信息的整合、深度分析等方面难以真正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而这也从客观上给新兴财经报纸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新兴财经类报纸的诞生,不仅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报业经营、管理及运作的理念,同时在新闻写作上也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并呈现出鲜明的写作要求。
一、注重独家见识及前瞻性观点的传递
新兴财经类报纸较之传统经济类报纸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们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读者群,而是在细分化的市场中寻找自身定位。
《中国经营报》早在1996年重新定位时,就确定其目标读者为“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组织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30岁至50岁的男性公民,他们在公司对一个部门的运作全权负责,有一定人员、资金的决策和管理权;他们关注竞争对手,行业的发展变化,关心工商资讯和国家经济政策”。基于这样的读者定位,《中国经营报》确定了自身的新闻报道定位——以相对中观、微观的新闻视角为切入点,偏重于满足“符合商业运作规律”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生产、经营、投资等方面的需求。(13)
《21世纪经济报道》在筹备期间,就花高价从AC尼尔森公司购买了调查数据,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将其读者群锁定为高端受众,即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细分化”了的人群。除此以外该报的读者群还包括“能够提升个人的状况的个体”,这些人的生活、职业与经济息息相关。(14)同时,该报还在其创刊号上提出自身的报道风格定位:“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观察经济形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新闻,传播21世纪经济观念。”
《经济观察报》将自己的读者概括为“四有新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他们在25~40岁,85%为男性,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居住在中心城市,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他们关心社会,合理合法地积累财富,遵循等价交换的行为准则。(15)在充分细分读者的基础上,积极将其风格定位在“理性、建设性”上,强调“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盲从、不骄傲”。正是基于上述为特定读者群提供资询、服务的独特定位,新兴财经类报纸新闻写作呈现出的第一个特点,便是注重独家见识及前瞻性观点的传递。
首先,表现在写作视角上的转变。比如一个新的政策的出台,新兴财经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这个政策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主要内容上,而是以一个投资者的眼光,以资本市场的眼光,以机会利用者的眼光来发现其中的机会、价值,探讨如何利用规则,如何规避风险。因为改革背后的投资机会是最大的,每一次规则的变化,每一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因此新兴财经类报纸在新闻写作中能把新政策出台的新闻信息看成是一种信号,写作中着重分析这些信号对读者意味着什么,从读者需求的角度通过新闻报道去进行解读,通过报道的解读让读者明白这个信号对自己的意义,以及自己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这个写作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信号—解读—应对”,这也是新兴财经类报纸实现其传播有用性的具体表现。
其次,表现在报道观念上注重对经济信息的重新整合、分析上。财经报纸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处理上,许多看似简单的信息,如事件、数据乃至条约的签订、政策的出台,表面上似乎与财经领域无甚关联,但通过媒体用财经的眼光进行独到、细致的分析后,看似毫无联系的信息往往就会产生另一种经济价值。《经济观察报》副总经理李清飞曾说:“《经济观察报》真正的第一手信息并没有多少。但是我们通过专业的做法,专业的人员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最应该让读者知道的东西给找出来,同时也会把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融入到信息中去,我们更像读者的信息秘书、信息助理。”(16)《经济观察报》的总编辑何力也认为:“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新闻,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而专业的视角、专业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将会帮助读者更真切地了解这个世界。未来强势媒体声音的大小可能将不再是谁拥有更多勤奋的编辑和记者,而是看谁拥有更出色的分析家。谁的分析能力强,谁的话语权就大。”(17)该报的两位管理者所言,正是对新兴财经类报纸写作观念的形象化注释,正是在对信息的排列、整合中,使其真正实现了“新闻创造价值”的办报理念。
2002年3月25日《中国经营报》3版刊登的《263孤注一掷能否引领市场跟进》一文,记者针对263网络集团宣布从5月21日起停止免费邮件服务、开始全面收费的新闻事件,在充分采访了263公司的负责人、IT业界人士、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法律研究部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等众多对象后,通过对各种采访素材的重新整合,提出了其独家见识:对服务付费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源普遍趋同的情况下,媒体能够用其独特的眼光、立场和新闻敏感发现信息背后更深层的价值,也就帮助受众拓宽了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注重策划,开拓写作的新视角
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提炼,直接关系到新闻能否写得深刻。一般来说,题材重大、主题新颖、内容丰厚,新闻就容易写得有深度;反之题材平淡、主题贫乏、内容单薄,新闻也往往写得浅显。然而有的看似非重大问题与重大事件的题材,经过精心策划,开拓新的写作视角,同样可以写出发人深思的深度报道。新兴财经类报纸写作中能运用财经和新闻两种视角来判断新闻价值,在处理时政、科技、经济等题材时,能从对财经的影响这一独特视角来提升所要报道事件的新闻价值,开掘其报道深度。
有研究者认为:“一个坚守社会良知的记者,他对每一个个体都怀着悲悯的情怀,力图与他平等对话;他对每一件事都力图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他做出来的深度报道应当是这样:写事件则写出其真相,揭示真相背后的缘由,表明自己维护正义的态度;写人物则写出人物命运,或悲剧,或喜剧,探索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源,表现作者对同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样的深度报道,让人读了,觉得人间有真情,有正义,引导读者向善、向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真正有深度的报道应当是以人为本,仗义执言,关爱弱势群体,抵制社会丑恶,张扬社会正义,从而促进社会和谐。”(18)
2001年11月30日,乐百氏元老集体辞职事发第二天广州各报都刊载了这一消息,12月3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刊登一则题为《乐百氏元老集体辞职中国饮料业面对“第三次革命”》的消息外,还推出了一个整版的独家报道《中国饮料业败象丛生第三次购并浪潮叩击国门》,报道联系前一周健力保重组、统一“变法”等背景材料和现实材料,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等方面,透彻分析了中国饮料业衰败的原因,同时对饮料业购并浪潮的影响作用及中国饮料业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这种跳出单一事件进行报道策划,开拓出写作新视角的报道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纵深感,真正实现了深度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的写作目的。
三、运用“华尔街日报体”,注重故事化的叙述
经济报道在信息处理上常被受众批评为专业术语过多,加上数据的罗列堆砌,让人感觉过于严肃刻板,使经济新闻经常陷入“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愿看”的尴尬局面。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可归结为: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例如当时美国有很多的新闻稿就是用的下列套路: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渡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末尾,人名及事件为作者虚拟)(19)
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这样一种精神。
经济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而当代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经济现象往往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要求传媒进行有深度的诠释,其中在写作中注重再现经济现象的生成、发展过程,注重经济新闻与个体命运、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从容面对品位日渐提高的读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吸引读者并便于读者理解新闻信息的方式之一。正因为此,新兴财经类报纸新闻写作在表现形式上注重故事化的叙述。正如《财经时报》所说:“我们希望新闻事件化,事件数据化、数据形象化。”而《21世纪经济报道》也宣称:“在报道内容上侧重于经济新闻的故事化和深度分析。”
新闻是“事学”,故事性强的新闻,总是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也即“最大众化”。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轻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20)
这种讲故事的写作表现形式早已被国外媒体广泛使用。“讲一个故事”已经成为国外各大媒体新闻操作中的传统,即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难以通俗简洁讲述的财经事件或趋势,是国外财经媒体擅长的做法。1943年1月,《华尔街日报》在调整编辑方针时,明确提出“把抽象的财经事件用故事的形式报道”。新兴财经类报纸注重故事化的叙述,正是对国外财经媒体写作方法的借鉴。
“华尔街日报体”是由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创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随后得到了西方媒体的普遍推崇。作为一份为全球金融界、商业界人士青睐的财经类报纸,该报的经济报道从内容上看专业性很强,却能给人以平易近人之感,容易为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读者接受,这与该报巧妙的报道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华尔街日报体”也被称为“DEE”做法,它由三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D”(Description)代表描写,中间一个“E”(Explanation)代表解释,后面一个“E”(Evaluation)代表评价。(21)通常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景物或是小故事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背景交待,进而引出报道主题,展开叙述分析。
新兴财经类报纸注重故事叙述,首先表现在报道财经政策的改变或写作抽象、深奥的经济事件时,采用故事性开头,或以具体的个体生活故事开头,抑或以现场描述式导语开头,这类写作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几乎随处可见。
《中国经营报》2006年6月12日财经时事版一篇题为《股市地下融资渠道调查》的报道开头如下:
南国6月的天气忽云忽雨,阴晴难定。
几个月来,王进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太亢奋,没办法平静下来,一闭上眼脑海中就是一张张的图表。”王进是资深股民,前后已有5年股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目前40多万股金里,有一半都是借来的。
“富贵险中求”,王进并不介意朋友将他挂上病态赌徒的标签。“交了那么多学费,等了5年才遇到这波行情,一定要好好把握住。”
开篇运用小说的写法,写南国的天气阴晴不定,而后再带出股民王进的案例,下文再进一步讲其他股民和企业运用地下钱庄和票据融资等渠道进入股市。用这种小说式的写法,将原本沉闷的新闻报道转换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觉得趣味盎然。
其次,故事化叙述的写作手法表现在以微观视角切入,即以个人化的生活体验为引子,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新兴财经报纸上,读者经常读到“人物语言情景模式+新闻背景+当事人及评述人引语+事实及趋势描述”形式组成的报道,即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即以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这种个人化的新闻,往往一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
2001年1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的《108会员各怀心事黄金交易所“象征性”试业》一文是这样开头的:
在一家外资化妆品公司上班的薛小姐,最近突然关心起国家的财经政策来了。两天前,她指着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询问记者,黄金交易所成立和投入试运行了,以后她是不是可以把手上的闲钱换成金条来避免通货膨胀损失,“毕竟是黄金呀”。有类似疑惑的远不止薛小姐一个。经济学者,投资人士,甚至黄金行业里从业者们都不太说得清楚,那些多年来远离我们的金条金块会不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路商家怎样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普通百姓能得到实惠吗?……面对亿万人的关注,管理部门异乎寻常的低调显得耐人寻味。
报道以普通人的经济生活这种微观视角作为切入点开篇,易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正文部分以一种故事化的形式将抽象、深奥的经济事件和观点传达给读者,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此外,故事化叙述的写作手法还表现在讲求情节曲折的同时,与“倒金字塔”结构相结合。新兴财经报纸很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深度报道,所以文章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为了避免受众阅读产生疲劳感和不耐烦,写作中常常利用小标题将文章分割成若干章节,故事被切成小块讲述出来,变成无数个“倒金字塔”,不断地出现新的高潮,因此不断地调动受众的阅读兴趣,吸引受众一步步地读下去。2004年4月7日,《中国经济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京上海,外资选择谁》的经济深度报道,开头是以一个普通北京人的生活片段展开的:
3月24日上午10点,住在北京北郊某小区的肖容挎上手包,懒洋洋地走出家门,到楼下菜场买菜,开始了她新的一天。自从前天由上海回北京休假以来,肖容每天都是这样开始的。“能与丈夫和孩子团聚自然是高兴的事情,否则,回北京就是一场无聊的商务旅行,在上海却像是真正的生活!”肖容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0多年,在上海不过才1年。
看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很快就勾起了读者的兴趣,是什么致使肖容对于两个城市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而这一切与标题中的“外资”有何关联?这样一系列的疑问,即使对于一个对经济漠不关心的人来说,也会跟着这个平凡而有人情味的导语一路读下去。
“故事化叙述”手法的运用,是新兴财经类报纸写作上追求可读性的一剂良方,也是记者积极挖掘经济活动与受众生活的连接点,强调“以人为本”的现实追求。
四、写作语言呈现独特的整合系统
语言是人类交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写作的载体。新兴财经类报纸写作中首先以新闻语言作为表达的基础,除遵循新闻语言的一般规律外,还呈现出具体、精确等特点。对于财经报道来说,具体的语言才能传达出充实的经济信息,帮助读者读懂财经报道所蕴涵的财经信息。所谓精确,就是报道中对新闻事实的性质、程度、空间、时间的叙述和描写要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只有语言精确,财经报道才更加清晰,便于理解。
财经报道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其语言运用的特征之一就是财经专业语言多。财经专业语言包括财经专业知识、技术术语、专用名词等。新兴财经类报纸一贯坚持“内容为王”的办报原则,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咨询:从家电到汽车,从工厂到医药,从行业兼并到股市变幻,从企业变革到领导人细说成败得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囊括财经、产经、IT、管理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经济世界,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必然涉及很多财经专业语言。新兴财经类报纸财经专业语言的运用常常是经过记者“了解、理解、整理、转化、翻译、浅出”的整合过程,这样才使报道中的财经专业语言获得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良好结合。
财经报道时经常要接触到数字。虽然数字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同样会使报道增色不少。新兴财经类报纸的财经新闻报道,要传播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动向,因此必然要涉及相关的数据信息。针对读者对数据,尤其是较大的数据缺乏感性认识的现状,新兴财经类报纸的财经报道常常能在引用客观数据时,不失时机地将干巴巴的数据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具体事物,或加以诠释,或予以折算,使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与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不同的是,新兴财经类报纸写作中发挥了图表的作用。USA TODAY和TIME大量使用信息图表(information graphics),并发现这些视觉效果良好的图表给报道带来了不俗的效果。事实上新兴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中通过制作精良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和清晰的数据、比较、趋势分析等,使相对枯燥的报道内容显得生动活泼,更易被读者接受与理解。
正因为写作语言上新兴财经类报纸使用了丰富的表达形式,并将多种语言整合成一个大系统,使语言表达与内容表达更趋于一致,才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财经新闻写作的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
新兴财经类报纸以全新的定位和观念进入报业市场,其深度报道写作上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新闻的专业人才的出现,新兴财经类报纸将“成为社会中主流人群倚重的资讯来源和思想来源的高级媒体”。
【注释】
(1)刘海贵:《新闻采访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2)时统宇:《探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3)陈力丹:《影响力是这样造就的》,见武春河主编:《深度影响》,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4)张建伟:《深呼吸:未曾公开的新闻内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5)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3年度第14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6)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4期。
(7)吴镝:《观点:给深度报道以灵魂》,《新闻战线》2006年第5期。
(8)姜明:《深度报道的探索与实践》,《新闻三味》2007年第10期。
(9)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10)程媛:《深度报道的批判意识和建设意识》,《新闻窗》2007年第4期。
(11)参见刘素伟:《媒体精英聚谈财经类报纸发展之路》,http//Qianglong.com,2002年5月28日。
(12)刘勇:《解析新兴财经类报纸》,http//www.xici.net,2004年3月11日。
(13)吴山、颜伟:《三“国”鼎立——国内三大经济报纸解读》,《青年记者》2001年第6期。
(14)幸培育、周燕群:《一张经济类报纸的诞生》,《中国记者》2001年第7期。
(15)周伟主编:《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和未来走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16)吴山、颜伟:《从三家报纸看我国经济类报纸的发展和走向》,《新闻界》2001年第6期。
(17)《中国经营报:财经媒体的先锋》,http//media net.Qianglong.com/7631/2003年3月18日。
(18)罗玉成:《论深度报道之深:文化视角的选择》,《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9)王洁、赵云泽:《“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写法的再认识》,《传媒观察》2007年第1期。
(20)杨晓刚、张爱虎:《财经媒体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趋势初探》,《新闻前哨》2004年第2期。
(21)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