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济学堂报》开风气之先
在浙江,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发端于19世纪90年代,其中最早问世的是温州《利济学堂报》。该报的创刊,在省内开了国人办报的先河,使浙江报刊业冲破外国人的垄断,从而开始自我发展的历史进程。
《利济学堂报》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2月筹办,次年1月20日出版。它作为一份综合性医学期刊,在全国也是最早创办的。《中国医学史略》记载,我国医学期刊以1908年上海发行的《医学世界》为最早,然其出版创刊时间已比《利济学堂报》晚了10余年。《利济学堂报》形制为木刻本,七刀官堆纸(后改为连史纸)印刷,按农历节气日出刊,各期封面分别印有“白露”、“立春”等节气名称。半月刊,册装,每册50页,全年24册,定价银洋4元。报馆设在温州府前街,杭州、宁波、兰溪、衢州等地各建分馆。办报员工50多人,除总理、协理外,有襄订、纂编、撰述、拟稿、总校、分校、校字等分工。其售报点,温州府县22处,省内各地26处,京、津、沪、穗等大城市16处,甚至远销香港、澳门。
创办人兼主编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蛰庐,瑞安城关人,当地有名的中医学大师。先是与友人一道在瑞安建起利济医院,后在温州府城设立分院,继而凭借医院资财开办利济学堂,晚些时候即出版学报——《利济学堂报》。他这样将学堂、医院、学报合为一体,当时在全国是个首创之举,堪称现代医学院校附设医院、办学报的先驱者。陈虬不仅在医学上卓有造诣,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与同郡陈黻宸、宋恕并称“东瓯三杰”。早年在瑞安目睹退职官僚和士绅形成顽固的地方势力,曾组织求志社与之抗衡。1893年著有《治平通议》一书,系统阐发改良政见。他认为祖国“欲图自强,首在变法”,提出富策14项、强策16项、治策16项,受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称许,被梁启超列入《西学书目录》。1895年赴京上书清廷倡议维新,为顽固派所阻。遂愤然南归,决心办报,借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至戊戌政变,陈虬被目为“康党”遭清廷通缉,利济学堂也因陈虬出走和医院亏损而关闭,学报随之于1898年8月停刊。
《利济学堂报·报例》称:“本报原出利济医院学堂,故医学独详。”有关医学论述和报道确占相当篇幅,而该报更多的内容,则是“兼采各报农、学、工、政、商以及体操、算术、语文、师范蒙学等各类信息”。总共计有12个门类,分设“时事鉴要”、“农学琐言”、“见闻近录”、“近政备考”、“艺事稗乘”、“洋务掇闻”等多个栏目。新闻大多录自上海报纸,着意选刊列强侵华、国势危殆的报道并编发有关文章,也摘编西方的新事物、新知识,旨在呼吁推行新政,挽救时艰。温州图书馆存有《利济学堂报汇编》16册,其中《利济文课》2册5卷37篇,包括鼓吹维新的25篇,阐释医学的十来篇。由此可见,实际上,该报是宣传变法维新为宗旨的综合性报刊,虽为医院学堂所办学报,且有较多的医学类内容,但不是专门的医学杂志。即使是医学类文稿,大都也不是单纯讲“医”,用意在“道济群生”、“上医医国”。陈虬自己也说过:“时虬方倡利济学堂报,寓教于医,以抒发孤愤。”(23)他说的“孤愤”,反映民族忧患意识,而非个人的怨愤。
总的看来,该报系上课教材及医学研究成果,另有大量时政性内容,经积累编辑成帙。除了新闻报道的报录和评论外,有介绍医论为主的书录、沟通办医办学的院录和利济学堂课本,并以《利济丛书》与《利济学堂报汇编》两种传世。其中“利济讲议”栏目所刊文稿编订的《利济丛书》,内容涵盖中医基础教材《利济元经宝要》、启蒙类书《利济教经》、指导学生锻炼心身的《卫生经》,以及陈虬临床诊治记录《蛰庐诊录》。以占据该报主要篇幅的非医学类文稿纂成的《利济学堂报汇编》,涉及面广、内容更为丰富,尤以维新宣传最为突出,举凡列强侵华活动、新知新学、时局态势和维新改良方略,几乎无所不包。毋庸讳言,《利济学堂报》也发过尊崇礼法名教的言论,甚至把堪舆、星平、风鉴纳入“报列”内容,但此类文章极少,并不反映该报的主导倾向。
曾经行销各地的《利济学堂报》,由于新闻报道大都转录他报,缺乏自己的采访稿和译作,部分医学论述也有专业性过强的问题,销路大受影响,亏损相当严重,加之顽固派“风潮憾山岳而来”,出版至第16册即在1898年白露后终刊。据《新闻研究资料》有关文章称,1901年2月利济医院股份票印发时对此有所申述:“丁酉(1897年)另招新股,由院拓办《利济学堂报》,缘事停止……报馆各股除已付外尚二千余元,郡院亦无款可抵。”创办人陈虬嗣后也因学堂停办、医院亏损,以致“闷极愤极”,贫病交加,于1904年与世长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