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时政报刊和商报、学报
在浙江辛亥报坛,主要是综合性的时政报刊,诸如上述的几种“白话报”和《萃新报》、《绍兴公报》、《武风鼓歙》等。此外,这个时期还有包括《全浙公报》、《四明日报》在内的其他时政报刊约十多种。
《全浙公报》约在1910年1月创刊,馆址设杭州保佑坊大街。叶中裕、吴复斋等先后担任经理,景韬伯、程光甫、马绪卿相继为主笔,编辑有汪钟玉、魏在田、章学谦,沈新三等负责报业经营。程光甫、马绪卿在主笔岗位上任事最久,办报人员多是学界名流,思想倾向处于中间状态。吴复斋后来出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总务长,景韬伯曾是杭州盐务中学教员。该报日出对开2张,有时出过3张半。报纸宣传以开民气、启民智为主旨,政治上不左不右貌似公正。内容着重于提倡兴办新学堂,刊载的消息和言论,也侧重在教育方面。
宁波《四明日报》发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三十日,由王东园发起创办。王是鄞县下王人,出身书店店员,后迁居镇海小港以训蒙谋生。他擅长演讲,善于交际,遂渐为人知。当时宁波没有本地出版的报纸,当他获知商界、学界办报呼声较高,便发起创办《四明日报》,并多方筹集股款,得到甬城著名商绅李霞城、蔡琴荪等人支持,设立了报社股东委员会。大股东李霞城为当地盐商,之所以认购报社巨额股款,事出有因。当时盐贩与盐商对立,社会上多左袒盐贩,认为盐商是剥削贫民的害虫。李为洗刷不良名声,宁愿投资办报以博取舆论好感。再是他拥有钧和印刷所,承印报纸可以增加一大宗生意。创刊初期,王东园担任经理,主编为王卓夫。以后历任经理为冯友笙、冯子蕃、张申之等,王荦、张朴生、章巨摩、陈布雷等先后继任主笔。
始创阶段的《四明日报》,先是每日出版1大张,次年出2大张,用4号老宋竖排,白报纸铅印。每张4版。一版多为广告启事,其他版为国内外新闻和言论,载有上谕、宫门抄、道批、县批。新闻版栏目有“专电”、“紧要新闻“、”海外新闻”、“各省通讯”、“本省通讯”、“本郡通讯”及“琐闻”。言论栏目包括“论说”、“时评”、“箴言”、“丛谈”、“杂感”。第二张各版刊发本埠新闻和文艺专栏,有“文苑”和长短篇小说连载,后改设“四明艺苑”或“余霞”等副刊。报尾曾辟一栏谈话式的“东西南北”。该报股东都是本地商绅,有“绅士报”之称,所以遇到商绅家有婚丧喜庆,不惜篇幅大事渲染。其办报方针虽声称“为民喉舌”,实则代表富商大贾和士大夫的“民意”,评论内容不少是仁义道德一类,小品多为风花雪月或插科打诨。
《四明日报》的出版延续整整20年,它是宁波早期的大型日报,也是全省在解放前存世时间较长的一种报纸。民国以后,随时代潮流的变换和人员更替,特别是有进步人士的加入,该报走出“绅士报”的阴影,出现过一股生气。1916年夏,孙中山先生来到宁波,《四明日报》用一整版篇幅报道欢迎盛况,还刊登孙中山演讲全文及与听众合拍的照片,当日报纸销数增加500多份。不久又发表过一篇评论,大意是说帝制虽已消灭,其余孽犹存,是为当前之隐患。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席卷宁波,报社一些青年编辑奋起响应,有的参加了“救国十人团”,报纸面貌一度又有进一步的改变。本埠新闻中载述五四运动的稿件占了大半,言论大都宣传抵制日货和指斥奸商,刊出的小品文章也在嬉笑怒骂旧文化。1924年10月,王任叔受聘“文学”副刊主编,报社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谢传茂、汪子望和曹静渊分别为评论和新闻编辑,副刊设“民治”、“青年”等专栏,宣传国民革命。但自1925年5月起被国家主义派所控制,改以反共反苏为宗旨,致使这张报纸生而复死。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宁波,该报由国共合作的宁波国民党党部接管,改组为《宁波民国日报》。旋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明日报》复刊,此后故态重演,惨淡经营,至1930年6月停办。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综合性时政报刊除已记叙的以外,其他各报大约还有10种左右,但只有一些零星记载,或仅存名录。据知,约在1900年,湖州办有《南浔周报》,创办人为徐一冰。该报册式装订,粉红纸做封面。每期有一篇评论,徐一冰曾以“拜香调”形式,撰文宣传破除封建迷信。1908年始发的《甬报》,系宁波张让三创办,张乃当时宁波道台薛福成幕僚,曾随从出使英、法、意、比4国。此报与前英国牧师所办书册式《甬报》不同,已具“新闻纸”样式。它采用有光纸,对开机铅字排印,日出1大张。内容首“论文”、次“上谕”,再次为“新闻”。不知何故,出版仅4个月即停刊。同期由袁荷龄创办的《宁波新报》,则因经济拮据,也只维持一年多时间。在杭州出版的有《浙江五日报》(1902年)、《全浙新报》(约1910年),以及陈大浩办的《浙报》(1908年)和王朗月办的《天目报》(1910年),这些报纸发行范围都小,存世的时间也不长。
浙江早期商业报刊《杭州商业杂志》,发刊于1910年(一说1909年),杭州商学公会创办。月刊,全年10期,白报纸两面铅印,32开大小,每册100多页。设“社说”、“杂录”、“杂报”、“调查”、“谭丛”、“会务报告”共6个栏目。其中又列若干小专栏,另有临时增刊及图片副刊。内容以商界“远近新闻”和有关言论为主,同时也发表商业题材的小说、诗歌。创刊号上刊载多首《题小贩杂诗》,内有《卖西瓜》一首写道:“西瓜形圆如地球,贩夫担着街头走,切成令块最鹜心,何堪现象瓜分觏。吁嗟乎,我欲警告卖国奴,莫把祖国山河当作西瓜剖!”这首并非大雅之作的顺口溜,虽然在写小贩卖瓜,却寓以爱国情的严肃主题。该刊也登广告,整页每次银洋3元,连登5期12元,10期20元,半页价减半。在《杭州商业杂志》创刊前一年,1909年2月,浙江省农工研究会开始发行《农工杂志》月刊,该刊“专以研究农工实业改良进步为宗旨”,时任农工研究会会长的杭辛斋主编。
这个时期学校刊物和其他学报也已产生,最早在杭州出现的是《课余学报》和《惠兴女学报》。1907年,杭州高等小学堂肄业学生创办《课余学报》,每天出一期,8开油印3张,期发百余份,每份售铜钱5文。这份学报旨在提倡学生自治,内容分论说、学堂新闻、本城新闻、时评、小说、投函等类。继之于1908年,《惠兴女学报》创刊,面向各校女学生和社会女界发行,当时的《浙江日报》载有该学报创刊消息。编印《惠兴女学报》的惠兴女子学堂,发起办学的名惠兴,满族白山(今吉林省)人,随先辈移居杭州。惠兴幼时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平日留心时事。她感到女子欲摆脱受压迫、受欺凌的处境,务须提高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于是决心兴办女学堂,并为之起名贞文小学。无奈得不到权贵富户支持,筹款困难,愤而自尽。惠兴女士的死,震动了杭州和京城,北京为惠兴殉学义演,得款200多元大洋。浙江巡抚也拨专款助学,并将原拟兴办的贞文小学易名惠兴小学,后又扩建改办惠兴女学堂。《惠兴女学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另在绍兴,则有一种《绍兴医药学报》,于1908年6月创刊,神州医学会绍兴分会主办。主办人是当地名中医裘吉生和何廉臣,绍兴医药研究社编辑发行,地址在绍兴府城宣化坊。该学报为32开本,每月1期。编辑宗旨是:“于国医学之足以保存者则表彰之,于西医学之足,以汇通者则进取之,于中西医学之各有长短处则比勘而未厘订之,共勷绵力、力谋进步或亦社会卫生之一助,医界改良之嚆矢欤。”(23)内容着重研究交流中国医学,“凡生理病理诊治方面以及卫生事宜,看护要则,与夫通俗简便疗法靡不广收博采,逐期刊列报章”。栏目有“论文”、“学说”、“医案”、“杂录”、“专件”,也有“通讯”、“近闻”和“小说”。这一学报颇受各界欢迎,各地常有投稿。它在省内外一些城市设代派处,远销到南洋各岛及日本。因为病家问症征方者日多,后在1920年开始出版《绍兴医药学报星期日增刊》,为16开本,随学报发行。1923年1月学报停版后过了两年,杜同甲、何廉臣集股再办《绍兴医药月报》,提出医药科学化,改进中医并与西医沟通,直至1928年10月终刊。
介绍国外科学知识的杂志,在杭州出现也比较早。项士元1930年版《浙江新闻史》记载,清光绪中叶杭州就有杂志《商务报》、《工艺报》、《蒙学报》等,都是专门刊登译作的。上海《汇报》1901年4月20日一条消息称:“杭州志士创办译林,第一期出书后,定购者多。余中丞以其足以开拓风气,变化性情,故饬各属员及各业书院学堂一体购阅,并以此事为属员学生之考试。”(24)至于小报《西湖报》(1904年)、《潮声》(1909年),都办在杭州拱宸桥地区,据说大多登些黄色作品,格调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