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与众多学生报刊

《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与众多学生报刊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与众多学生报刊浙江青年学生在奋起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热潮中,作为宣传反帝爱国的舆论工具,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学生进步报刊,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宁波《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先声夺人,它是五四时期宁波乃至全省最早出现的学生报刊,创刊于1919年5月。

一、《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与众多学生报刊

浙江青年学生在奋起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热潮中,作为宣传反帝爱国的舆论工具,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学生进步报刊,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宁波《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先声夺人,它是五四时期宁波乃至全省最早出现的学生报刊,创刊于1919年5月。初为油印,8开4版,6月起即改铅印出刊,设有“论说”、“常识”、“专件”、“每周新闻”等栏。时隔一个月,1919年6月25日,《杭州学生联合会报》创刊,每周1期,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批判旧的伦理道德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倡导爱国主义精神。

1919年10月10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创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友会十日刊》面世。经常为它撰稿的有校长经亨颐,教师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学生周伯棣、傅彬然、施存统、张维湛、魏金枝等。同日发刊的《双十》半月刊,由省立第一中学学生查猛济、阮毅成、阮笃成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生沈乃熙(夏衍)等创办。该刊提倡新文学、鼓吹新思想。这一时期,杭州学生进步刊物还有《钱江评论》、《浙人》、《晨钟》,以及《浙江第一中学学生自治会半月刊》、《进修团团刊》等多种,另有绍兴旅杭学生同乡会主办的《越声》也在杭州刊发。

宁波当时共有13所中等学校,包括省立的第四师范、第四中学,宁属6县地方公立甲种工业学校、甲种商业学校,宁波地方公立女子师范、私立效实中学,教会设立的学校有斐迪、崇德(女校)、毓才、崇信等,全市学生共约2000余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四中(开办时称宁波府中学堂,即今之一中)。“五四”前夕,该校已有自治会性质的学生组织,并常常掀起罢课风潮,参与政治活动。青年学生对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最富有反抗性,故五四运动一开始,四中学生在教师洪樵舲带动下组织“殖群社”,由学生张传畴、盛在珪负责,私立效实中学也组成“效实学生互助会”。四中和效实中学学生成为宁波学生运动的主力,并建立起了宁波学生联合会,相继创办《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和《宁波学生联合会周刊》。《宁波学生联合会周刊》一度停版,复刊后发表宁波学生联合会宣言,号召青年学生“团结一致,打碎一切锁镣,解放自己,争回中国的独立自由”。

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温州、绍兴等地学生报刊也即蔚然兴起。温州当时尚无大专院校,只有4所中等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中等学校、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艺文中学(基督教会所办)、瓯海甲种商科职业学校。1919年6月4日,4所中学学生联合成立东瓯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由第十师范学生陈化熙任会长。学生们自发创办的报刊有《瓯海新潮》、《浙江十中周刊》等。同年11月,《浙江学生联合会周刊》创刊于绍兴,鉴于当地学生运动高涨,又有办刊条件和积极性,浙江学联遂将《周刊》委托绍兴学联出版。主笔何赤华,向全国学界发行。该刊内容分5个栏目,分别为“言论”、“警电”、“要闻”、“时评”、“调查”及“本会消息”。

当时学生报刊的涌现,固然出于学生反帝爱国的革命热情,而与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力量的壮大也有很大关系。20世纪初,浙江各种新式的中、小学越来越多。有资料显示,1918年至1921年,浙江小学校学生数超过35万,中学生数为9285人,在全国各省中居第五位。(4)此前,中高等技术专科和普通高等院校也已先后成立。1912年8月,朱瑞、吕公望发起创办浙江体育专门学校;同年12月,朱瑞还开办兽医养成所。1913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改名为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14年,之江学堂更名为之江大学,1917年,浙江省立甲种森林学校在严州(今建德)建立。这些新式学校的开办,成为浙江近代化的重要途径,加上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社会上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行为方式引起剧烈震动,对于更新民族心理素质、改良文化土壤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十分必要的人才基础,使青年学生成为社会变革中重要的力量。诚如留美归国的蒋梦麟对五四前夕的浙江所描述的:“现代文明的前锋已经到达。学校里已经采用现代课本,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虽然生活方式未曾改变,新生一代的心理却正在转变,播在年轻人心中的新思想的种籽迟早是会发芽茁长的。”(5)

五四时期浙江学生报刊大多创刊于杭州,其中大多又出自省立一师和一中,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学校背景。根据陈望道等革命先辈的回忆资料,中国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核心,除北京、上海外,就算长沙和杭州了。长沙和杭州知识界的活跃,又集中表现在两个“第一师范”,即“北有北京大学,南有湘浙两师”。湖南第一师范出了毛泽东,其历史作用一直为史书所载,而浙江第一师范则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而被淹没与遗忘。浙江一师原是清末杭州知府林启于1899年创办的养正书塾,1906年改办浙江官立两级师范,辛亥革命后易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东南几省著名学府之一,即现在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五四时期,第一师范由经亨颐(1877—1938)担任校长。经亨颐,上虞人,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是一位激进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亲家。他明确提出“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主张思想开放,提倡学术自由,倡导“人格教育”,与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并以“大体上唯北京大学之旗帜是瞻”的行动方向,因此被誉为“浙江的北大”,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先躯。现代许多著名教育家如沈钧儒、许寿裳、马叙伦、何炳松、蒋梦麟等都主持过一师的校务;浙一师还先后延聘过许多名人如鲁迅、李叔同(弘一法师)、沈尹默、叶圣陶、陈望道、朱自清、俞平伯等。教师阵容蔚为大观,培育了大批名闻全国的革命志士、文化名流和科技精英,如在大革命失败后牺牲的著名烈士俞秀松、宣中华、汪寿命、徐白民、柔石、叶天底、杨贤江、胡文锦、潘漠华、梁伯台等,他们都是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或建党的有功之臣。还有大批文化名人如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华君武、傅彬然、朱文叔、汪静之、华岗、冯雪峰、曹聚仁等各家大师,也是从一师走上成才之道的。在科技界,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和学部委员的就有20多位,也是从当年的一师和以后的杭高受过知识启迪和真理熏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