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地学生进步报刊的主要特点
浙江在五四时期的学生报刊,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量大面广,教师参与指导。五四运动爆发后,浙江学生主要是中等和大专学校学生所办报刊数量较大,是这个时期浙江进步报刊的中坚力量,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主力军。由于史料散失,当时全省学生报刊的具体数据已无从考证,但据零星记载,其间,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和第一师范学生创办的报刊就在10种以上。另外,省甲等工业学校、浙江女子师范、杭州法政学校,以及宁波私立效实中学等校学生,都曾办过报刊。学生报刊不仅数量大,且分布面广,除了杭州、宁波较多以外,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各地学生联合会大都办有报刊。但当时学生进步报刊一般刊行时间较短,有的只办了几期。军阀统治当局的压制迫害是个重要原因,再是学生报刊靠自筹经费创办,个别的有学校津贴也很有限,所以往往难以持久。尽管如此,五四时期众多学生报刊,对推动反帝爱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报刊应时而生,思想激进,言论有的放矢,办得有声有色,这与进步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分不开的,有些报刊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的。如时任浙江一师语文教师的陈望道,受五四运动的感召,从日本回到杭州,进校后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一道锐意革新,倡导新文学、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正是得到他们的指导,一师学生办起了《双十》半月刊。后来,陈望道还帮助学生创办《钱江评论》,周刊,4开4版,共出13期。绍兴旅杭学生会所办《越声》,则得到了教师朱自清的帮助,创刊之时,朱自清写了发刊词。有些学校的进步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办刊,又为其撰写文章。
其二,面向社会,内容多为政论性。五四时期浙江学生所办报刊,4开或8开报张式,内容主要不是反映校园生活,而是密切结合国情省情,面向社会,议论国是,突出政论性。前期,着重以反帝爱国为主题,稍后则致力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创办于1919年6月的宁波《效实学生自助会周刊》,配合当时的群众运动,大力宣传爱国排日,提倡科学与民主,载有《觉悟》、《民气》等论说文章,还发表过剧本《亡国恨》,爱国主义色彩强烈。1919年11月16日,日本暴徒在福建福州持枪打死中国学生和市民数人,这就是震惊一时的“福州惨案”。消息传来,在绍兴出版的《浙江学生联合会周刊》当即刊文声援闽案斗争,坚决要求北洋政府“从速严惩辱我国权、杀我同胞之日本罪犯”。(6)
省立一中学生所办《浙人》,1920年3月15日创刊(旬刊),即提出要做“具有奋斗精神”的人,要为改造社会而奋斗。该刊创刊宣言中写道:“我想‘人’必定各个要做的——做专制的官吏,做财产私有的资本家,做知识阶级的学阀,做醉生梦死的奴隶,做无职业的流氓,就算是做‘人’吗?实在说一句:这些人都屈服在势力强权经济诱惑底下,做的都是机械的‘人’,奴隶的‘人’。就是,不要做‘人’,不算是‘人’,不能做‘人’。惟具有奋斗精神,独立精神,互助精神的‘平民’,才算做‘人’的‘人’,能够做‘人’”。故《浙人》的诞生,就是要“传播‘人’的思想,提倡‘人’的生活,建设‘人的社会’”;“打破非‘人’的思想,反对非‘人’的社会。”(7)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并在各地广泛传播。在浙江,学生报刊《钱江评论》,成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钱江评论》曾刊发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社会共产主义”与“人情”》、《中国人与社会革命》等。该刊第9号发表《浙江学生联合会答俄国劳农政府书》,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是当时在我国对苏俄宣言最早的反应之一。1958年上海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称:“当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刊物,除《新青年》、《湘江评论》外,尚有……浙江的《浙江评论》等。”(《浙江评论》疑系《钱江评论》之误——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