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金华成为抗日报刊集中地

战时金华成为抗日报刊集中地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时金华成为抗日报刊集中地1937年底,在日军侵占杭州之前,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撤退到金华地区的永康方岩,省府部门、军事机构、群众团体随之纷纷在金华落户。战时金华的各种期刊,其中多家系中共地方组织主办或在党组织支持、指导下创办的。内容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定,主要宣传抗日救亡,报道各地儿童活动。

一、战时金华成为抗日报刊集中地

1937年底,在日军侵占杭州之前,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撤退到金华地区的永康方岩,省府部门、军事机构、群众团体随之纷纷在金华落户。从沦陷区撤出的大批抗日志士和进步文人、学生也来此找到安身之处,他们组建流动剧团、服务团、歌咏队、宣传队,开办书店和出版社。战时云集金华的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其中有林默涵、巴金、夏衍、冯雪峰、张乐平、曹聚仁、薛暮桥、艾青、胡愈之、范长江、杨朔、沈从文等。来金的许多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先后在金华创办各种报刊,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文化活动,极力宣传全民抗战。历来为“浙东四府”要冲的金华,自1937年冬至1942年5月陷落,期间,在此出版发行的报刊超过60家,从而在金华形成以报刊为主体的战时浙江抗日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抗日战争后方三大文化宣传中心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政浙江的国民党桂系黄绍竑,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起用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开明人士,他颁布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即在共产党员参与下起草定稿。这个《纲领》要求从减轻民众疾苦着手,对浙江的政治弊端进行改革,以动员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但这么一个重要的文件,竟遭《东南日报》和《正报》拒登,而《战时生活》则果断发表,随后被当时政治中心武汉各报所转载,并受到各界高度评价。黄绍竑这才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办报办刊不行,于是便有了《浙江潮》的创办。办刊风气既开,一时间,各种报刊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除新创办的报刊外,原在杭州刊行的《战时生活》及《东南日报》、《正报》、《中国儿童时报》,此时也已迁金华出版。鉴于金华北能通苏浙皖敌占区,南可达闽赣粤桂大后方,连外省一些期刊也都纷至沓来,如南昌的《青年团结》(中共东南局青年部主办)、衡阳的《士兵周报》、汉口的《前敌周报》。另有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中央周刊》,也在此发行金华航空版。

《浙江潮》和《大风》、《抗建论坛》等,是战时在金华最早创办的一批期刊,均创刊于1938年。《大风》初为3日刊,旋改周刊,主编万湜思。该刊“以宣传抗战到底为己任”,主要阅读对象为政工队员、游击队员和抗日救亡青年。关于政工队的文章较多,如《青年政工队员应有的认识与把握》、《第四区政工队今后几个改进的新方向》等,第91期还出“浙江省第四区政工概况特刊”,均以实现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为内容。另有文章认为“浙江省是理想的游击区”,文中就浙西开展游击战争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作了阐述:“浙西嘉湖各邑,连接太湖,汊港分歧,水道纵横……京杭国道以西,为天目山脉。过了江,则四明会稽括苍雁荡诸山,盘旋于甬江、灵江、瓯江诸水之间,风峦起伏,形势复杂,民情强悍,而粮食大略可以自给,用来作为游击队的根据地,则进可以袭击敌军的侧面,威胁敌军的后方,退可以据险保守,整理补充,有广大的流动区域。”《抗建论坛》原名《新中国》,旬刊,骆耕漠主编。旨在讨论抗战建国问题,指导青年救亡工作,载有骆耕漠的《克服困难、克服危机》、石西民的《巩固团结!突破困难!争取胜利!》、汪海粟的《将一切斗争汇合到抗日反汉奸的总流里去》。出至第5期,上海某汉奸团体盗用《新中国》刊名欺蒙同胞,故改称《抗建论坛》以免误会。《大路》周刊主要报道战地和后方社会动态并发评论,主编先后为朱吕清、林光宇。《老百姓》半月刊,由省教育文化委员会编辑出版,主编为周辅仁。它是一份通俗刊物,插图漫画也多,适合一般群众阅读。嗣后于1939年3月,省战时作者协会主办的《作者通讯》月刊也开始与读者见面,负责人姚耕余、吴可读。该刊为“加紧文化攻势”,以刊登有关评论和抗日文化作品为主,也刊载辅导青年写作的文章,设有“作家动态”、“会友生活”等专栏。林语堂、沈从文、杨朔、冯白鲁、邵荃麟等曾为其撰文。

战时金华的各种期刊,其中多家系中共地方组织主办或在党组织支持、指导下创办的。《东南战线》就是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主办的半月刊,它是《抗建论坛》与《战时生活》合并后,于1939年1月创刊的一份抗日杂志,金华生活书店总经销,省外经销地广达上海、广州、汉口、福州、香港及西南、西北一些大中城市。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骆耕漠担任主编,王闻识、单建周、徐进等为编辑,特约撰稿人有薛暮桥、石西民、夏征农、艾青、陈虞荪、汪海粟、石楚等共27位。该刊力主抗战,栏目有“战时大学”、“时论选辑”、“短评”、“专论”等。第1期即发表何香凝所撰《痛斥汪精卫并告国人》,千家驹、贝叶、刘良模分别写的《国民动员的两种态度和两种方式》、《促使日寇财政上的枯竭和崩溃》、《统一战线的实践问题》等重要文章,以及地方通讯《新四军教导队的学习生活》。1939年6月,《东南战线》被国民党地方当局查禁,出刊5期。1939年9月,省文委继任书记邵荃麟建议创办的《东南儿童》,发刊于金华,半月1期,每期32页,中共党员杭苇、陈怀白分别担任编辑和发行人。内容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定,主要宣传抗日救亡,报道各地儿童活动。有人诬告该刊“赤化”,1940年11月被省教育厅禁止出版。《刀与笔》月刊于1939年12月创办,中共浙江省委文委负责人实际指导,万湜思主编,在金文坛名人巴金、乔木、王西彦、叶浅予等均为其特约撰稿,如巴金写过散文《空袭》。该刊内容强调团结抗战,常以木刻画进行抗日宣传。每期基本订户约2万,零售4000份左右,在全国颇具影响。1940年4月,被国民党CC系控制的省图书杂志审委查封。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台湾先锋》月刊,1940年4月15日创刊,总部设在金华的台湾义勇队。台湾义勇队是在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骆耕漠和中共党员张毕来协助下,经台湾著名爱国志士李友邦倡议,由台湾籍同胞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1939年1月,队长李友邦率义勇队台胞到达金华。李友邦早于大革命时期,不满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在杭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杭州陆军监狱,与骆耕漠是难友。3月,又有一批队员由义勇队秘书张毕来带领来金。这支队伍活跃在前线和后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日本侵略者暴行。同时分批到各抗日军队中帮助翻译敌军文件、审讯俘虏、收听敌军广播、分析敌情。《台湾先锋》创刊后,不少国民党高官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其题词,其中有孙科、陈立夫、陈诚、黄绍竑、于右任、邵力子和郭沫若、谷正纲等。1939年夏,义勇队成立中共支部,张毕来任支部书记。此前周恩来到金华视察期间,看望了台湾义勇队,鼓励他们努力做好台胞的组织工作和办好刊物。

发行海内外的《台湾先锋》,在《发刊辞》中讲了它的办刊目的:

为了记载血的斗争史实而呈献祖国人士之前,并向全世界爱好正义者报道我们的斗争;为了探求指导我们革命行动的理论以保证我们工作之必然成功;为了想把目下为帮助祖国抗战而组织起来的台湾义勇队所做的向大家报告,而由祖国各界人士得到“应如何做”的指示,我们出刊这个小小的《台湾先锋》。

该刊为此目的,所载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宣传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李友邦曾撰文指出:“台湾割后,迄于今日,已40余年,虽日寇竭死以奴化,务使台人忘其祖国,以永久奴役于日人,然台人念祖国之情,实与日俱增,时间愈久,其情弥殷,固未尝一日忘也。此我眷念之情,其隐藏于台人心中者,至深且厚,惟以日寇不许台人提及中国,故不闻诸大雅之堂,而实存于广众之间。”(11)

在同期上发表张一之的《杂记台湾》一文,也讲了台湾和祖国的关系。该文从隋书之《琉球传》讲起,接着说到1280年元朝设巡检司于澎湖,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2万驱逐荷兰殖民者于台湾,1895年中日之战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借以说明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是宣传要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多篇文章呼吁台湾同胞,在驱逐日寇这一共同目标下,一致团结起来,发扬民族精神,齐向日寇去作不懈的斗争。三是宣传台湾革命斗争历史。其中,编发过《台湾革命运动史纲》。再是宣传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活动。辟有“队团动态”等专栏,出过《台湾少年团结专刊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