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南日报》的迁徙及胡健中其人
1937年7月,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11月,侵华日军逼近杭州,东南日报社即作撤退金华的准备。不久,《东南日报》所以能顺利撤退金华出版,这也与社长胡健中施展“长袖善舞”手段分不开。当时他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常委身份,借CC系掌控全省党务之便,先期通过有关当局免除金华《浙东民报》社长职务,同时派《东南日报》秘书严芝芳接任。《浙东民报》是金衢严地区合办的国民党报纸,原社长被免职3天后,11月19日,《浙东民报》报头便换成《东南日报》了,时人称胡健中此举为移花接木之术。12月24日杭州沦陷前两天,留杭的《东南日报》出了最后一期号外,也随省党政机关迁到金华。社址始设婺城塔下寺蒋氏宗祠,1939年移址城外望府楼。刘湘女此时任副社长,朱苴英接替总编辑。这个时期,随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在金华国共合作的形势一度很好,集中了不少进步文化人。这里,有邵荃麟、骆耕漠等创办和支持的《东南战线》、《东南文艺》、《刀与笔》等进步刊物,有刘保罗等领导的流动剧团,还有国际新闻社、文化资料供应社和新知书店等,金华成了进步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胡健中又舞动起“长袖”,一面要保持其受制于CC系的基本立场,一面又不能不做些容许民主和进步的姿态。
根据《东南日报》老报人提供的资料,其时胡兼任设在金华的浙江省战时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机构就是想把所有文化教育事业都管起来,可是对谁也控制不了。他还办了国民通讯社、国民出版社和中心剧团,原来也想用来抵消进步力量,但这些机构实力单薄,起不了作用,还是《东南日报》较有影响。为适应当时成为主流的民主空气,胡健中处处学步《大公报》,也以“文人办报,中间偏左”相标榜。他又以“爱才”自命,各方人才都有,且敢于延揽进步文化人士,这是他比一般国民党CC分子较为“开明”的地方。1940年至1941年,国民党当局不断掀起反共高潮,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金华刚刚高涨起来的民主空气被一扫而光。这时,国民党特务准备对报社的陈向平、钱谷风下手,指名两人为共产党嫌疑,要求进入报社予以逮捕,但被胡健中挡住。他说,陈、钱是报社的人,他们的问题由报社自己处理。当然,胡健中决非对进步文化人有什么特殊感情,而完全出于要控制和利用他们。胡健中也培植自己的骨干力量,如曾任总编辑的有房宇园、朱苴英,任秘书的有严芝芳。胡还有意培植复旦校友杜绍文、汪远涵等。杜在金华时任评论课长,汪为国际版编辑,抗战胜利后,杜、汪分别为《东南日报》上海版和杭州版总编辑。
《东南日报》迁金华正式出版后,着力宣传抗日并组织“募捐劳军”等社会活动,还派遣记者分赴平汉线、津浦线和淞沪前线采访,及时刊登战地记者发自抗战前线的报道。同时几乎每天1篇社论,每周1期国内和国际时事“座谈”。鉴于全民族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这期间,胡健中主持的《东南日报》抗日态度是鲜明和坚决的,如发表的相关社论和专论,有《发动全面抗战》、《论抗日战略》、《积极抗战与长期准备》、《广积储备抗战》等等。其中《发动全面抗战》一文,批判了一些人的和平幻想,指出“现在国难日亟,已到了全民族非拼命不可之时,自卫抗战,总是千真万确的出路”。还曾刊登宋庆龄的专论,令人信服地分析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客观趋势。新办的文化副刊《笔垒》,寓意在抗战中起“墨堡笔垒”作用,办得很有生气也有特点。《笔垒》刊头是由钢笔组成的碉堡屹立江边,内容富有战斗精神,标题也颇尖锐泼辣,如《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救救孩子》等等。
1941年4月底,日军进窥浙赣线,金华一度告急。《东南日报》曾分两路转移,到丽水的出丽水版,到江山的则发行号外,不久均归金华。次年5月浙赣战役打响,5月20日,金华民众紧急疏散,《东南日报》停版,其人员、物资再度撤迁丽水、江山。丽水的一路,刘湘女具体负责,于23日复刊丽水版,后因敌机轰炸和丽水陷落,停刊3次共计6个月又21天。1944年12月,东南日报社丽水分社迁往云和程宅,改为云和分社,出云和版,至1945抗战胜利。江山的一路,也即东南日报总社,胡健中自行率领。这时公路已经破坏,笨重器材无法运走,人员到了江山仍出号外。1942年6月初,金华失守,危及江山,总社过龙游撤至浙闽边境,再越仙霞岭进入福建浦城,最终到了南平。从江山出发到此地,千里跋涉,备受艰辛,途中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报社员工病(炸)亡多人。在南平,来自江浙沪等地的避难者相当多,城里市面上颇为热闹,又有西门外10多间平房可用,于是就驻此筹出闽版。8月21日,南平版《东南日报》创刊,钱谷风(式微)为总编辑,出版到1945年底。南平虽是山城,水陆交通尚称方便,北上可达建瓯、浦城、邵武,南下从闽江可通福州和闽东地区,西北经沙县、永安、长汀直通赣南。这些地方连同广东、广西一部分,都是南平版《东南日报》发行所及之处,不失为战时东南一大报,每期销量达万份以上。
八年抗战期间,《东南日报》辗转迁徙,坚持在奔波中办报,出过金华版、丽水版、云和版和福建南平版。尤其南平版得以保持在东南半壁——闽、赣、粤、桂的发行优势,除了胡健中有靠硬的政治后台和有赖于报社同仁的努力,自然也少不了他那善舞的“长袖”。
1942年初秋,胡健中一行到了福建南平,只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南平版《东南日报》即于8月下旬刊行。在这生疏之地,为什么南平版很快就能出版?这从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奥妙,个中胡的“长袖”功不可没。其一是通过报纸,对福建省当局又打又拉。起初作些小批评,如当时南平因战火未波及,依然歌舞升平,报纸即以《福建应立足于战》的社论批评之。过后不久,胡健中觉得批得够了,就示意写文章加以全面肯定,旋即发表吹捧福建“德政”的社论。其实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就在当年6月,大肆屠杀举行赤石暴动的新四军抗日将士和共产党员(他们是从上饶集中营被押至福建的),正激起福建人民的极大愤慨,何来“德政”?另一件事是,当报社刚迁至南平时,在昼锦坊一所平房中落脚,想租用邻居某一企业公司空着的楼房,该公司经理不予理睬,很瞧不起这群叫花子似的报社队伍。后来胡健中探知这经理家刚出了件自杀案,便让编辑部打个电话去问问。那经理怕家丑外扬,忙不迭要求别发表新闻,并表示他那楼房自愿出租了。
国民党CC系对于东南日报能在战火纷飞中,跋涉千里到福建出版而感到满意。1943年春,CC头子陈立夫来南平,胡健中为陈举行盛大招待会,会上福建党政要员云集,争着要求胡健中介绍并引见这位中央大员。陈立夫又亲临东南日报社,在胡陪同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参观。自此以后,胡健中一步青云,先后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地位遽然提高了。同年夏天,胡出任重庆中央日报总社社长,这是陈果夫、陈立夫和陈布雷所推荐,也是蒋介石所属意。胡开始颇为惶恐,曾借口东南日报正在流徙而请辞。旋经“三陈”力促就任,蒋亲自接见,并允许胡健中仍兼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在重庆期间,并未放松对东南日报的遥控,书电往还从不间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