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办电台和通讯社先后开锣

官办电台和通讯社先后开锣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官办电台和通讯社先后开锣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浙江当局在抢占报纸阵地的同时,立即接管原敌伪广播电台并着手扩建和创办浙江广播电台,以配合实施“建立庞大而周密的全国广播网计划”。10月4日成立浙江广播电台,陈泽风、陈启民先后担任台长。同时,采写浙江的重要新闻,向中央社发稿。

三、官办电台和通讯社先后开锣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浙江当局在抢占报纸阵地的同时,立即接管原敌伪广播电台并着手扩建和创办浙江广播电台,以配合实施“建立庞大而周密的全国广播网计划”。据记载,当时国民党政府计划在10年内建55座大中型广播电台,总发射功率超过2250千瓦,收音机达到200万台,为此还成立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工程处。至1947年12月底,有统计显示,国民党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广播电台即增加到42座,总发射功率超过400千瓦,全国估计有收音机100万台左右。为使国民党官方广播电台取得国内垄断地位,其交通部还曾公布《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规定“凡外籍机关人员,非华人组织设置之公司、厂商、学校、团体一律不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

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指派的接收专员陈泽凤等到达杭州,旋即设立浙江区广播电台接收专员办事处,接管日伪杭州广播电台。接收的主要设备有100瓦中波机1台,播音设备全套。10月4日成立浙江广播电台,陈泽风、陈启民先后担任台长。该台呼号为XGOD(后改为XOPB),波长234米,频率1280千赫,发射功率100瓦,直属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又从日伪宁波广播电台接收500瓦中波机1台。11月,原第三战区流动广播电台撤销,并入浙江广播电台,移交380瓦短波发射机1台,电台总功率增到980瓦。台址在杭州市英士街(今平海路)46号,1948年4月迁入国货街46号。浙江广播电台内部设工务、传音、总务3科,有员工25人左右。该台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8小时20分。

浙江广播电台节目设置为:新闻6次,分别用国语和杭州话播音,并转播南京中央台“简明新闻”和国际台“英语新闻”。晚上有“杭市商情”,还安排了15分钟的“美军节目”。每星期日下午又专门为美军设置两小时“特别节目”,由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提供最新美国音乐。此外还有知识性、教育性节目。1948年下半年播音时间增至14小时,新办“早晨的话”、“自由谈”、“宗教节目”等栏目,并转播联合国华语新闻节目。音乐戏曲大都播放唱片,也邀请学校师生和曲艺团、剧团到电台演播。宣传内容由台长直接控制,电台设有专职采访记者,稿件大多来自文件、简报和剪辑报刊的新闻、社论等。1947年在丽水地区龙泉县建立龙泉分台,波长49米。1949年初,浙江广播电台经费困难,濒于瘫痪。已经进入该台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团结进步职工,坚守岗位,保护电台设备,迎来杭州解放交还人民。

在将临解放的一段时间,浙江还有过两座官办广播电台,即青年文化广播电台和永嘉政宣广播电台。青年文化台隶属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团。1949年1月从南京迁到杭州,借用昭庆寺一座偏殿权作临时台址,有广播发射机1台,功率250瓦,员工7人,台长武兆官。4月下旬,机器设备安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未及正式开播,半数人员逃散。6月9日,该台设备素材由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永嘉政宣台由永嘉县政宣队创办,1949年2月24日开播。频率1500千赫,波长200米。台址在温州市打绳巷7号。自称主要任务是“广播重要政令和国内外时事”。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温州解放在即,该台自动停播。另有鄞县县政府广播电台,抗战期间于1941年4月停播,抗日战争胜利后也曾一度恢复播音。

浙江的通讯社抗战前多为民办,地域分布遍及各地区。国民党和一些行政机关团体经营的官办通讯社,数量不多,实力颇为强大。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对日伪资产的接收以及对民营通讯社的打压,官办的通讯社几乎垄断了浙江重要党政消息的发布。国民通讯社“尤为本省各报党务消息采取之源泉。质言之,即是本省全民众接受本党领导之惟一宣传机关”。(4)抗战期间,全省原有的通讯社多已停办,据现有史料看,官办的仅存浙江国民通讯社和新潮通讯社。

日寇投降后,从云和迁回杭州的浙江国民通讯社,是浙江最早的官办通讯社,始建于1927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宣传部直辖,每天为省内各报社供稿。办社经费由“党费”支给,另向接稿的报社收取费用。该通讯社在解放战争时期,跟《东南日报》互通气息,仍同为省党部的主要宣传机关,顽固坚持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立场,直至1949年5月初停止发稿。新潮通讯社创办于1942年,为国民党宁波警察局长俞济民属下的宣传机构,发行人兼社长王伯川。自称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动员全民抗御外侮。”初办时9人,但“各自有本职工作,大家尽义务,挤出业余时间写稿,集中后当晚复写,再分寄各大报社,到1943年,经费才列入鄞县县政府预算”。(5)抗日战争时期,该社采写浙东各地(包括沦陷区)稿件,多数被各报刊用。抗战胜利后,专职和兼职记者及通讯员达90多人,还办过《宁波晚报》,发行2000份。当时,蒋介石父子衣锦还乡,蒋经国从溪口打电话给王伯川,要他请一位摄影师去奉化拍照。王伯川派兼职摄影记者、宁波天胜照相馆老板裘珊前去,摄有照片10多张。王选择其中两张,署名新潮通讯社,与通讯稿一起寄发国内几家大报并即被采用。该社也因此而使新闻界另眼相看,1949年2月停办。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浙江新办的官方通讯社共3家。一家是中央通讯社杭州分社,建立于1945年12月。杭州分社下设编辑、采访、电台、事务4个部门,社长张明烈,采访部主任盛澄世。任务是收录中央社向全国各地播发的新闻,然后向浙江各报提供国内外要闻电讯稿。同时,采写浙江的重要新闻,向中央社发稿。蒋介石来浙江的新闻,即由杭州分社编发。一家是浙江国民通讯社嘉兴分社,1946年1月创办,每天发稿并兼办《国民夜报》。再有一家是中国联合通讯社,它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1949年12月1日在舟山定海成立。当时在浙江境内短暂存在的这家反动通讯机构,据台湾出版的《瀛海同舟》一书中张行周的回忆文章称,中联社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解放区情况,进行反共宣传。开始3天发稿一次,每次发16开油印稿4~5张,3000字左右,遇有特稿时另加一二张,主要供给定海的《浙海日报》和台湾各报采用,同时分送有关机关。后改为每天发稿,借用所谓东南“反共救国军”的电台,每日与台北通讯两次,拍发认为重要而又时间性较强的专讯,一般特写稿仍用航空邮寄。1950年5月12日,该社随国民党军队撤至台湾。此外,包括以国民党官方为背景的各种民办通讯社,则为数较多,至解放前夕停止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