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办报宗旨及早期宣传报道
毛泽东主席为《浙江日报》修改社论
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杭州解放后最先创办的新型报纸,其性质与旧社会报纸有着根本的区别,与民国时期中共地方组织报纸也有所不同。它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省级党报,同时是全省人民自己的报纸。这决定了《浙江日报》办报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挥“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和集体组织者”的作用。为此,该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及时、准确地宣传解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同时,力求从多方面提供人民群众所关切的各种信息,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尽可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使之真正成为党的也是人民的喉舌。
《浙江日报》从创刊开始,一直坚持党性原则,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并将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有关指示,该报进一步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宣传内容到版面形式都作了颇具成效的改进。与此同时,努力开展报纸的群众工作,密切报纸与群众的联系。在这方面,一是初步发展通讯网络,在省级机关、各大单位和地(市)、县党委聘约业余通讯员,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和本地区的通讯报道工作;再是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报纸工作;三是认真对待读者来信、来访,处理好群众提出的应该解决的问题,并在报纸上开设读者来信专栏、专页。当时《浙江日报》很重视并经常刊发读者来信,大量的来信内容广泛,有的以自身体验谈报纸在思想教育和推动工作上的作用,有的就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批评或自我批评,有的则对报纸宣传或发行工作提出改进意见。1950年前后,《浙江日报》在农村发行不多。读者在来信中指出,党报是“使群众了解我党的主张和政策,并成为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有力的政治武器之一”,应当“深入到广大农村里边去”。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关于土改问题的报告也在同时发表。这年冬天到1951年,浙江各地有领导、有秩序、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改革,《浙江日报》对此作了突出的宣传,连续报道土改运动的进展和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及时反映广大农民土改后生产积极性高涨的精神面貌。当全省土地改革进入结束阶段,1951年7月11日,该报还曾刊登消息,介绍余姚等地盐区土地改革试点情况,并指出盐区土改对发展盐业生产、巩固海防、保证国家税收有着重要意义。在与土地改革同时进行的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中,《浙江日报》的有关报道也占了大量篇幅。如1951年4月6日第1版,刊出新华社发自朝鲜北部某地的电讯,报道我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周德高单枪突入敌营,打死打伤近30名美国侵略军士兵,因而获得“独胆英雄”光荣称号。同日同一个版,又以“攻占死鹰岭的战斗”为题,发表新华社朝鲜前线通讯员采写的通讯,翔实描述志愿军某部攻占死鹰岭的英勇战绩。
《浙江日报》创刊初期,宣传报道以指导和推进农村工作为重点。1949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会议在杭举行,确定工作基本方针是“以农村工作为中心”。报社积极执行省委的决定,为加强农村工作宣传,在编辑部调整力量,成立农村报道科,并在报纸上缩小城市版,扩大农村版。同时抽出9名记者下乡采访,其中3人常驻地委,6人随省委农村工作团,反映情况、采写稿件,形成了农村报道高潮。这以后,宣传上长期坚持“以农村工作为中心”的方针,着力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
农业合作化宣传,从1951年开始,历时约6年。1951—1952年宣传各地发展互助组及其典型,其中报道新登县新堰村许桂荣模范互助组影响较大。1952年2月16日,刊登通讯《我们要走毛主席批示的道路——新登县模范互助组组长许桂荣访问记》,详细介绍他带头办好互助组,并带动同村农户相继办起10多个互助组的业绩。不久,许桂荣还在全省建立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3月31日,《浙江日报》头版发表以“新登许桂荣农业社科学分工生产效率提高”为题的消息,记述“社员们从事实中更感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好处真多”。全省最早出现的高级社是建立于1952年4月的慈溪县五洞农业社,后曾发表国庆特稿,报道它几年来的发展历程。1951年及以后几年,关于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的先进事迹,该报也有过多次报道,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陈双田是金华汤溪城关乡农民,是省及国家级的农业劳模。1951年2月省首届农业劳模会议期间,《浙江日报》作为重点报道,曾发表长篇通讯《农民的一面旗帜》。这篇通讯,主要介绍陈双田组织农民抗灾度荒和改良农田以发展生产的事迹。在以后几年中,对他作出的新成绩又进行了报道。1955年7月毛泽东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报告后,全省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报纸上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由于当时错误地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少。
早期《浙江日报》工业宣传主要内容,先是反映解放初城市工厂恢复生产情况。如1949年5月12日发表的一条消息,报道杭江、光华等厂工人,在解放前挺身护厂,解放后积极生产。消息中写道:4月20日逃来的国民党军百余人,强占光华火柴厂驻扎,工人们即组织纠察队守护工厂,白天集体监视,夜间轮流巡查,保护全厂器材不受损毁。解放后工人劳动热情很高,每日平均出产火柴30余箱。50年代开始后,该报时有开展劳动竞赛、提高产量的新闻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报道。
解放初期被称为“浙江工厂之冠”的浙江麻纺厂,1950年7月20日建成投产,《浙江日报》及时发表消息和厂长的文章,宣传该厂的建成是浙江工业战线的大事。浙江各地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生产大发展,农村对麻袋的需求量提高,因地制宜建一个现代化的麻纺厂是支援农业的需要。这个厂从设备到规模,当时都是国内第一流的,被群众称赞为社会主义企业的榜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浙江日报》在工业报道中突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曾为之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浙江日报》着力宣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旨在弘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1956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该报也从1956年开始,基本上与工程的进展保持同步,陆续不断地进行跟踪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