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
1949年5月3日,原国民党省政府所办浙江广播电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陈浩天率队接管。当天,播出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大众翘首收听,群情振奋。同一天,还播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告全市人民书》。
经过短期筹备,1949年5月25日,浙江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并播音,同时实行新的节目时间表。广播内容除了转播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新闻外,还自办新闻、文艺节目。全天播音4小时50分钟。6月9日,浙江新华广播电台改称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次年3月,台址从国货街13号迁到菩提寺路2号。1951年4月6日,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使用2个频率,播送2套节目。一套呼号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另一套呼号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浙江电台以播送新闻和社会教育类节目为主,杭州电台以播送文化娱乐节目为主。1953年6月撤销杭州台呼号,2套节目均由浙江台播出。
最初新华台开播时,仅有100瓦中波发射机、380瓦短波发射机各1台,再是25米高的木杆天线1座,播音设备更为简陋。到1952—1954年,经中央广播事业局调拨,这才有了5架钢丝和磁带录音机,从此开始有了录制戏曲等节目的历史。当时发射功率增至20千瓦,新建2座60米高的天线,该台节目信号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已能收到。以后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随着各种技术设施逐渐改善,录播和直播节目日趋丰富,覆盖范围也在扩大。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初称浙江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和开播,作为浙江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崛起的标志之一,它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省人民的重要舆论工具,而新闻节目则是广播宣传的主干。1949年浙江电台开播时自办的新闻节目,每天2次“本地新闻”和1次“布告法令”。不久,自办新闻节目每天增加到4次:第一套节目早晚有“省市新闻”,第二套节目有“杭州话新闻”和“省市新闻”。1950年6月起,增设“记录新闻”每天1小时,主要是摘要编播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与报纸新闻,以记录速度播送,供各县收音站抄收。50年代中、后期,先后开办的新闻节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全省各地广播站联播”、“建设新农村”(后改“全省联播”),每天播出10次,包括重播。
50年代早期,浙江电台自办的新闻节目,主要是围绕土改、抗美援朝、镇反肃反,以及恢复和发展生产、贯彻婚姻法等进行宣传报道。此外,举办特别节目或广播大会。在播出“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广播大会”时,许多听众赶到电台门口为抗美援朝捐献钱物。该台一开始就很注意对“三农”的宣传,早在1949年11月即播出专栏“农村工作通讯”。进入50年代,根据“以农村工作为中心”的宣传方针,又曾推出《农民节目》,并正式开办对农村广播,定名为《建设新农村》,每周7次,每次15分钟。这期间,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报道,宣传了一系列在全省有影响的农村先进典型,如汤溪县农业合作社社长陈双田和慈溪县五洞闸、诸暨县西江、兰溪县上华的农业合作社社长罗祥根、詹元秀、应卸根。50年代中期,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等重大事件,该台先后播出“农业合作化特别节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特别节目”、“巩固工农联盟特别节目”等专题。
浙江电台的社教类节目和文艺广播历来颇具特色。社教类广播节目,内容有理论、法制、科技、外语讲座以及《浙江各地》等。50年代初,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专题学习讲座,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学习讲座”、“一化三改造”和“宪法宣传讲座”。后又设置固定的“理论学习”节目,还曾举办“党的八大文件辅导讲座”,并将部分讲稿交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四五万册。1950年至1953年,设有“农业科学讲座”、“科学卫生讲座”和“科学知识”栏目。建台初期的文艺广播,较多时间是邀请专业剧团与业余文艺团体演播节目。1950年设置戏曲、曲艺专题广播。1954年成立文艺组,并组建业余广播民乐队、越剧队、话剧队,参加文艺节目和广播剧的制作播出。为发掘和抢救地方戏曲、音乐,还播出教唱越剧及“文艺之窗”等专题节目。这期间播出的昆剧《十五贯》、绍剧《三打白骨精》,以及越剧《金沙江畔》、甬剧《两兄弟》等,深受听众喜爱。文艺节目中音乐节目是重头戏,设置的专栏有“歌曲推荐”、“周末音乐会”。
从建台开始,浙江电台在行政上、宣传工作上,分属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和省委宣传部领导,事业建设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1950年6月成立台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编辑部、工务科。后台委会改为编委会,负责管理全省广播、收音等事业。1971年成立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后改为省广播电视厅),电台及其所属单位一并归省局(厅)统一领导。1949年至70年代,历任台长:陈浩天、肖文、郑汉杰、孔鲁(代)、顾耕初、李克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