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华社浙江分社的建立与业务发展
杭州及浙江各地解放后,旧有的官方和民营通讯社一概停办,随即出现的是新型的人民通讯社。1949年5月9日,新华通讯社就在浙江建立分社,成为新兴的浙江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7月至8月,新华社浙江分社又设支社于临海、金华、宁波。陈冰(兼)出任新华分社首任社长,不久,分社社长由吴江、包小白先后继任。以后直到2000年,分社历届社长为吴敏如、尤淇、鲁蛮、雷力行、刘振贵、刘光辉、费强。
新华社浙江分社建立之初,除向总社发稿外,一度为地方新闻单位抄译、分送总社播发的国内和国际新闻稿件。多年来,该分社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作风,即使在“大跃进”期间,不仅没有放过粮产“卫星”,倒是发过《由“吃饭不要钱”产生的问题——劳动力大量外流》、《公社成立后脱离生产人员大大增加》、《中农利益受损,生产情绪不高》等内参稿。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困难期间,分社记者报道了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分社的新闻通讯事业在新起点上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农村改革初期,浙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唯恐“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1982年,分社领导与记者多次深入到省内推行农村承包责任制比较好的金华地区,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经验,发了33篇内参稿和公开报道,内参《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谈包产到户发展趋向》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在多次讲话中引用金华的材料。
浙江是我国乡镇企业发端地之一,分社对此采写了大量通讯和专稿。在改革开放中,温州率先在全国发展家庭工商业和个私经济,由此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上下出现了多种声音。分社经多次组织小分队赴温州调查采访,编发《温州家庭工业沿着配套完善方向探索前进》、《温州的经验在市场》、《大胆的温州人》等专题报道。分社还从温州的“桥头纽扣市场”诞生直到义乌小商品城、柯桥轻纺城等一大批专业市场的形成、发展及其经验,分别持续不断发稿,尤其是对浙江省如何从资源小省变为市场大省这一历史性巨变,多次作了重点报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浙江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分社运用新华社传播优势,突出宣传浙江发展非公经济、股份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全国。
与此同时,浙江分社经营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经关、停、并、转远离新华社主体业务的经营项目,1999年制定新华社浙江分社《经营管理条例》和《财务中心工作条例(草案)》。自此全分社形成“一报、一厂、一社、五中心”的经营格局,即《浙江经济报》、分社印刷厂、浙江内参杂志社和新闻信息中心、影视中心、供稿中心、物业中心、书刊中心。
中央新闻单位驻浙机构,1949年与新华社浙江分社同在5月设立的是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该记者站以及后来设立的各报驻浙记者站,为浙江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58年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与新华分社合并,1986年分出重建,首席记者王学孝。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作出浙江区域性的报道,有些报道曾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1999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本上记民情
心中装百姓——浙江嵊州乡镇干部为民办实事》,配发短评《重在落实 贵在持久》,把《民情日记》推向了全国。这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浙江经济正看好》,次日《浙江日报》通栏加框全文转载。据《浙江省新闻志》记载,此文发表前曾送朱镕基总理审阅并作修改。12月1日,《人民日报》又发表通讯《立足稳定和发展——浙江诸暨“枫桥经验”纪实》以及评论员文章。见报当天,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农村,要大力推广‘枫桥经验’,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几篇刊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通讯报道,都是该报驻浙江记者采写的。至2000年,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历任站长是:高海浩、赵相如、鲍洪俊。
《中国青年报》、《文汇报》驻浙记者站,在20世纪50年代初也已设立。之后直到90年代,中央及各部委新闻单位,陆续在浙江及浙江的地区城市设记者站的计有百家左右,包括《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等。此外,民主党派、工商联及香港我办报纸,如《团结报》、《中国工商时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等都在浙江设有记者站(或办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