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乡广播电视网趋于完善
浙江社会主义广播事业,特别是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电视事业尽管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期间又几乎停顿不前,但在新时期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包括省、市(地)、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各地乡镇广播站与电视转播台在内,全省广播、电视台站星罗棋布,城乡广播电视网络四通八达。统计显示,截至2000年底,经过调整合并,浙江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90家以上。其中省级台2家,各有6套广播或电视节目,市级台20多家,县级台66家。其中,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在此前合为广播电视台,对外保留各台呼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全省11个市(地),除丽水、台州外,均已建有中波无线广播电台。鉴于浙江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70%,不宜于无线广播的大功率无波覆盖。各地按照省里统一计划部署,贯彻执行大中小功率并举,以中小功率无波覆盖为主的技术政策,因地制宜兴办中波广播转播台,这样就构成全省范围中波广播发射(转播)网,有效扩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节目的覆盖面。为了拓展覆盖范围,全省还大力实施调频广播规划,先是浙江电台在杭州北高峰建起调频广播发射站,继而各市(地)共49座高山调频转播台次第建成运作,并由单声道发展为立体声播出,从沿海地区到浙西北广播覆盖率近85%。
省内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虽经“文革”动乱的折腾,其建设步伐也从未停止。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省农村广播专线已长达28万公里。农村广播网经整顿和巩固,广播传输线路按标准化建设,在延长农村广播专线的同时,着力改革网络技术设施,并发展通村连户喇叭。至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入户广播喇叭约668万只,村通播率、入户率和音响率居全国前列。伴随有线电视的兴起,广泛推行农村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入户,遂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的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系统初步在全省形成。
这期间,浙江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此之前,省内仅有一家浙江电视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贯彻落实广播电视部党组提出的事业建设方针(1),各个地区竞相建立市(地)、县级电视台。截至90年代后期,全省共建无线电视台70座,包括省台3座,市(地)、县台各15座和52座。与此同时,为加快建设无线电视发射网,扩大电视节目信号覆盖范围,又在大部分地区兴建一大批大功率电视骨干转播台和小功率的电视转播台。有线电视也在此期间随之而兴,短期内建有各级政区有线电视台。最先于1993年建台的有杭州有线电视台、浙江有线电视台,随后各市(地)、县有线电视台也纷纷建立起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全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转播台广泛建立,广播电视技术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节目信号传输技术,由电缆、调频等演进为微波、卫星、光缆传输,从而不断提升节目传输质量和覆盖能力。在建设试验小微波与微波电路基础上,浙江第一条广播电视专用微波干线,即杭州—金华—丽水专线,1986年4月全线建成。在1988年和1989年,又建成杭—湖—嘉、杭—甬—温两条微波干线。到90年代初,省内除建有3条广播电视专用微波干线、16个微波站外,各市(地)还建成通往所辖县(市、区)的微波支线,至此发展成为浙江全境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另从1986年开始,全省推广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利用卫星传输收转中央电视台和电大节目。1994年元旦,浙江省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遂将浙江电视台1套和省电台2套节目送上卫星。在此期间,浙江广播电视系统还致力于开发应用光缆传输技术。起始于80年代县级有线广播电视台至乡镇的节目传输,90年代中期,从省、市(地)、县到乡镇的光缆大联网告竣,进而形成天上卫星传送与地下有线传送的星网结构,并成为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型模式和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