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推动浙江新闻事业渐趋繁荣的新闻改革,应当说,是以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也只有经过对新闻观念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能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并取得预期的成效。浙江的新闻改革,首先致力于新闻本位的回归,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几乎均以“攻新闻”为突破口。

一、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推动浙江新闻事业渐趋繁荣的新闻改革,应当说,是以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这主要体现在对“文革”期间被搅乱的一些基本新闻观念,如报纸和广播电视的性质、功能及新闻定义等的全面梳理和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明确新闻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就是改什么、怎么改。也只有经过对新闻观念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能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新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并取得预期的成效。

浙江新闻界在20世纪80年代,在复刊和创办地区级党报和其他报纸的同时,对“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新闻理论及其“帮八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逐步恢复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摒弃报纸的“阶段斗争工具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和坚持党性原则,并进一步理解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而开始迈开新闻改革的步伐。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强调报刊、广播电视都是党的舆论机关,要严格按照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进行宣传。1985年2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的发言,题为《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他在发言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2)1989年11月,江泽民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党的领导人讲话精神,浙江的新闻界,结合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加明确了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较普遍地认识到所以要改革,就是要使新闻媒体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有效地推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为此,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多功能作用,尤其是“文革”时被忽视的信息传播的作用,从中宣传和推动各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方向明确,措施也就得力。浙江的新闻改革,首先致力于新闻本位的回归,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几乎均以“攻新闻”为突破口。随着新闻改革实践活动的展开,各报特别是省、市(地)党报,头版所刊新闻一般由三五条增加到七八条甚至更多(含简讯),同时讲求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其后,则在提升新闻宣传总体质量上下功夫。

《浙江日报》从1980年起,即提出宣传报道要“加重、搞活”,新闻要短、新、快、活、真,并在加强思想性、加大信息量,以及抓住“时鲜”(热点)新闻等几个方面花大力气。1985年,更系统地提出“五要五破”的指导思想:报纸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破“突出政治”的旧观念;报纸要鲜明地宣传商品经济,破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的旧观念;宣传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破“一哄而起”、“一刀切”的旧观念;宣传报道要为最广大读者着想,破一切围绕业务部门转的旧观念;记者要自己到现实生活中去发掘新闻,破单纯“奉命采访”的旧观念。在推进改革的1994年,中宣部在杭州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浙江日报》编委会总结的关于“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五条经验,受到与会同志的肯定和重视。这五条经验是:一、唱响主旋律,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二、坚持团结、鼓劲、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原则;三、敢于和善于回答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关键所在;四、运用典型进行宣传,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基本方法;五、把握宣传的“度”,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必要保证。1995年又提出“双线拓进”的改革战略,具体目标是要做到“双优”、“双强”、“双贴近”和“双满意”。双优:一方面充分发挥省委机关报的优势,使强项更强;另一方面,克服机关报和综合性日报的弱势,使弱项变强项;双强:强化指导性,增强服务性;双贴近:贴近中心工作,贴近读者需求;双满意:领导满意,读者满意。

在新闻改革中,《杭州日报》根据城市党报的定位,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主攻新闻,增加信息量,加强指导性、服务性,以适应城市人民的需要。为此,对新闻稿条数、字数作了具体规定,平均每篇稿件的字数不超过550字,每版发稿12条(篇)以上,主要是消息、通讯。1991年,该报着重改进一版,以凸显指导性为目标,加强言论,狠抓头条,多发短新闻;突破二版,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拓宽报道面,增强服务性;提高三版,丰富四版,使之更具可读性。1993年报纸第一次扩版,报社重新提出主攻新闻,要求大家树立以新闻取胜的办报思想,在新闻的数量、质量和时效上有新的突破,抓住当日新闻,及时采写、优先发表,还规定一、二版每天至少各有3条昨日消息。2000年扩为12版,新闻版面从原先的7个增加到10个,扩大了要闻版、国际国内版、文体新闻版,新增杭州新闻版、经济新闻版、视点新闻版。扩版之后报纸信息量增大,可读性增强,版面活泼大气。全省其他市地党报及各类报纸,也都在主攻新闻、提高报道质量和力求形式多样等方面,从当地实际出发或按不同报纸的特点进行改革,均已初步取得明显的成效。

省内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普遍确立“新闻立台”理念,在注意凸显广播、电视多种功能的同时,其新闻节目的档数和播出次数逐渐增多。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设置,曾进行两次较大的改革。1983年4月,根据增次、减时、整点的方针,使自办的新闻节目由原来每天5档增加到8档,播出次数由每天11次增加到18次,加上转播中央台新闻3次,每天共计播出新闻21次,新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今天最后消息”等栏目。《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还设立了“经济信息”等3个新闻性小专题。次年9月,2套节目每天播出新闻增加到25次,正式实行整点新闻的播报,并增设《社会之窗》、《九州瞭望》两个专题节目。此后,着力加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大量增加当日新闻、快讯、专电、独家新闻,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件进行连续报道,并且配发广播短评、评论和编者的话,在“一分钟杂谈”栏目基础上开辟《大家谈》节目。新节目受到听众广泛的好评,3个月收到听众来信5万多封。90年代,除重点办好早晨《810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和午间《新闻热线》外,从讲究音响运用、编排艺术等多方面入手,强化经济节目,经济新闻和新闻性专题占全天播出时数的一半左右。

浙江电视台在改革中,新闻节目从每天播出1档增加到4档,图像新闻从每年数百条跃升到数千条以至1万条以上,新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1988年度全国电视新闻评比中,该台所获奖项名列省级电视台榜首。开办于1994年的品牌新闻专栏“黄金时间”,内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深度报道,内设“记者调查”、“黄金视点”、“多媒体聚焦”等10个小栏目,编排上不拘一格,由主持人灵活串连。

自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会议报告中提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浙江各报、台尤其是主流媒体,都比较重视开展和加强以批评报道为主的舆论监督,并成为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报纸和广播电视不时刊播揭露腐败现象和失职渎职问题的批评报道,这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改进工作,对于防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受到各级党委的关注和支持。为了使新闻舆论的批评监督取得应有的效果,浙江新闻界及时总结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对舆论监督应遵守的原则逐渐形成共识。关于新闻传媒进行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界比较公认的,一是求实原则,批评的事实包括主要细节必须准确,事实确凿,有理有据,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二是全局原则,在报纸上或广播、电视中公开批评,不仅对批评对象有极大的震慑力,而且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权衡轻重,着眼于全局利益;三是公正原则,既要避免批评的主观片面,更要防止因出于媒体私利而滥施批评;四是法制原则,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必须恪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同时不得干扰国家和地方司法程序。

关于媒体的舆论监督问题,浙江新闻界也指出需要记取的教训。如面对对方冷落甚至抵制舆论监督的反常情况,有时不能迎难而上、坚持采访,而是打了退堂鼓。有时不能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对开展批评心存疑虑,以致顾此失彼。各报、台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开展批评,实施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种功能和职责,这与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相辅相成的,媒体及其记者应增强舆论监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新闻界还呼吁从法制上规定媒体的监督权利,其中涵盖记者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采访权、批评报道权和人身保障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