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标准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高标准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高标准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新闻队伍建设工作,包含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新闻业务建设、作风与职业道德建设。作风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倡导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禁止“有偿新闻”。浙江新闻界和主管部门,从人民报、台诞生之日起,一向注重传播媒体的政治性,在新闻队伍中确立政治家办报、办台理念。这是浙江新闻史上第一次进行全省范围内的评选先进活动。

二、高标准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新闻队伍建设工作,包含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新闻业务建设、作风与职业道德建设。组织上的建设,如上所述,主要是改革人事制度,公开向社会招聘人员,并在用人上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关于思想政治建设,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更好地贯彻落实“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强调办报、办台要讲政治,同时开展评先进、学先进活动。业务建设方向,主要是办班培训、进修深造、研讨交流,以及一年一度进行好新闻评选。作风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倡导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禁止“有偿新闻”。

浙江新闻界和主管部门,从人民报、台诞生之日起,一向注重传播媒体的政治性,在新闻队伍中确立政治家办报、办台理念。经历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省、市(地)新闻单位为从政治上强化队伍建设,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先后举办学习班,分期分批轮训采编播人员。各地报社和广播电视系统通过办班学习活动,组织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批判资产阶级的所谓“新闻自由”,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90年代中期,省委宣传部曾连续主办有全省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研讨班,每年一期,每期约1周至10天时间,研讨的主题根据当时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确定。1996年初,江泽民在解放军报社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这年的7月29日至8月30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省、市(地)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即以办报要讲政治为主题,针对当时部分采编人员存在的“总编讲政治,记者讲新闻”等模糊认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同年8、9月份,以同一主题,又分别举办了全省县级党报负责人培训班、全省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台长研讨班,以及全省专业报总编研讨班。

评选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培养优秀新闻人才,提高新闻单位整体素质,推进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国记协在1984年和1990年分别组织两次评选,浙江有15位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省记协1990年也在省内开展了评选活动,有21位同志被评选为省先进新闻工作者,有13位同志受到表扬。这是浙江新闻史上第一次进行全省范围内的评选先进活动。1995年1月,江泽民在同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提出,要培养“四个一批人才”,这其中的“一批”,就是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省记协随即在1996年举办全省首届“双十佳”评选,评出10名最佳记者(含节目主持人)、10名最佳编辑(含评论员),并且规定这项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为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水平,新闻界的业务培训工作也抓得很紧,大部分较年轻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参加过短期培训班或业务讲座。多家市(地)级党报办的业务培训班,专程约请省内外新闻专家、学者讲课。随着电视传播数字化进程和高新设备的运用,尤其是实施节目收购制后,质量标准和成本标准方面的问题突出起来,采编播人员要求“充电”的紧迫感增强。浙江电视台于2000年4月开设“空中课堂”,由北京广播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通过亚洲一号卫星统一授课,让记者、编辑、主持人都掌握电视传媒知识。全省许多新闻单位还以不影响整体工作为前提,陆续选送符合条件的记者、编辑,考入京、沪、杭等地高校新闻类专业脱产深造,或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同时鼓励在职记者(编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民日报社开办新闻函授班后,金华日报社除少数新闻专业毕业生外,其余采编人员全都报名学习。杭州日报社已有30多名采编人员从浙江大学(含原杭州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班结业,有的已取得硕士学位。联系实际,研讨交流,共同提高,作为浙江新闻队伍业务建设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新闻界经常从实际工作中提出重要的课题,组织采编人员集体研究、讨论并进行业务交流,力求在整体上优化自身队伍的业务素质。

鼓励和组织采编人员“沉下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浙江新闻队伍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八九十年代,面对社会变革和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各家报社和广播电视单位结合采访报道,要求记者经常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及时发现新情况,认真研究新问题,或到贫困山区体验生活,经受锻炼。舟山日报社1991年开展“千岛行”活动,组织25名记者与骨干通讯员分批深入4个县(市)、10余个岛屿调查采访,共发稿80多篇。1991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丽水日报社以“贴近群众,了解民情”为主要目的,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带领采编人员,分期分批到革命老区龙泉、云和、松阳3县(市)的7个山村蹲点。在此蹲点期间,各自带铺盖,吃住在农家,深切感受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从而促进自身加强作风修养,回到报社每人写了专题报道。

90年代初,浙江新闻界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习贯彻中央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中国记协下达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加强以禁止“有偿新闻”为重点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1992年1月13日,《杭州日报》第一版刊登《本报公告》郑重提出,被采访单位不要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宴请该报采编人员或赠送礼物、酬金。同年,金华电台、电视台聘请约40名听(观)众对两台的报道工作和职业道德进行评论监督,并不定期召开听(观)众监督员会议,征求意见。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偿新闻”一度又有回潮。

1997年初,中央宣传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记协也重新发布《准则》(修订稿),这在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全省各报、台普遍依照《规定》和《准则》,制定廉洁自律的约束性制度,严格禁止“有偿新闻”。省级主要新闻单位还就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有偿新闻”的几种情况,即混淆新闻报道与广告的界限、以协办或合办形式出让媒体版面、采编活动与经营活动不分等等,对照进行全面的排查并接受社会监督,抓住要害整改。与此同时,发动本单位全体采编人员自查自纠“有偿新闻”问题。浙江日报社进行新闻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动员采编人员填报拒收或上交礼金、有价证券和礼品登记表。并在《浙江日报》一版,先后公布编委会《关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每天在第二版刊登举报电话号码,认真负责地受理读者举报电话、信函、来访,对举报个案及时作了查处。浙江电台和浙江电视台以部门为单位学习贯彻《准则》、《规定》,做到思想、组织、制度、工作“四落实”。

各市(地)、县新闻单位对抵制“有偿新闻”,也普遍表现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2000年3月全国新闻系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后,各新闻单位再接再厉,扩大成果,坚持采编与经营、采编队伍与经营队伍“两分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