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如何尽量少说错话
新闻发言人会说错话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总在河边走,谁能保证永远不湿鞋?新闻发言人是人不是神,每次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兴趣的众多记者的问题,不可能每个问题都答得对,每个问题都回答得让人满意。连基辛格这样的人物也曾为在回答记者问题说错话而懊悔不已。
案例
美国总统布什的首席发言人斯诺2006年7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强烈地认为,为了研究目的而让联邦政府资助许多人认为等于谋杀的事情是不恰当的。总统就是许多人当中的一个。”
不久,他就为其“言过其实”道歉。他说他夸大了总统的立场。
案例
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曾指责前总统克林顿在离任前不现实地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是想“摘月亮”,结果一无所成,反而导致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
这句话说得不好,他后来不得不发表声明正式进行道歉。
他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又说,给萨达姆脑袋上来一发子弹的成本要比打一场战争要低很多,他后来也承认用语不当。
案例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有一次采访基辛格时问:“基辛格博士,人们说您对尼克松根本不在乎,说您关心的只是您干的这一行,同任何一位总统都可以合作,您是如何成功的?”
基辛格竟然回答:“我事业成功的诀窍在于我从来都是单独行动。”
尼克松看到这一消息后,对他突出个人的做法非常恼火。后来,基辛格声称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他“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当然,新闻发言人应该尽量避免说错话。发言人如何做到少说错话?除了要掌握政策、认真准备口径外,还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深入了解情况,弄清背景和来龙去脉。
情况清楚了,回答问题就不易出错,即使错,也不会是什么大错。
第二,要经常、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不要凭经验表态。
形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政策也在不断微调,新闻发言人不可能全都知道,有时凭过去经验表态,易出错。
第三,对非本部门主管的问题尽量不要回答,可以推。
因为这些问题非本部门主管,你对有关情况的变化和政策的微调常常并不是很清楚,回答此类问题有风险。有的时候,你就是回答“不知道”、“不了解”或者完全按原则口径表态都可能会出错。外交部一发言人说,回答外交问题说错话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问题主要出在回答非外交问题上。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让记者去问主管部门。记者对此一般也是理解的。
但推一定要推得合理,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是不能推的。
案例
在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一个市长:“假设你刚参加完一个国际会议,在会场门口被香港电视记者拦住。记者问你:‘有美国媒体报道,一位移居美国的市民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过贵市生产的一种含血液成分的药物导致艾滋病感染,他已向法院起诉贵市政府隐瞒真相,索赔500万元。世卫专家估计,服用该药物导致感染者超过1 000人。您对此事有何评论?’”
该市长回答:“药品生产管理权在卫生部门,我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合适人选。”
如果记者问的是该市其他部门的局长,这样回答是不错的。但作为一个主管全市工作的市长这样回答显然是不妥当的。严格来说,这个市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市长有关,怎么能回避这一问题呢?你如回答:“很抱歉,你说的这一问题,我还不了解。我会尽快向有关部门询问。情况了解之前,我不便发表评论。”这样处理是可以的。
另外,对于本单位的任何问题,新闻发言人都是不能推给别人的。作为新闻发言人,你就是这一部门的喉舌和权威代表。回答问题是你的职责和义务。
据报道,某单位的一个举措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质疑,记者找到该单位的新闻发言人。该新闻发言人却说,他对此事没有意见可供发表,而建议记者去找部门的其他机构或新闻联络人员。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些问题虽然不属于你的答问范畴,但如果与你的工作有一点关系,而且你有话要说,你可以作答。
案例
如记者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问发言人:“美方将采取措施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答:“我看到了这条消息,关于这方面的事务是由商务部负责处理的,商务部会对此作出反应。但是从两国关系的层面来说,我想强调中美经贸关系是互利双赢的关系,它的迅速发展证明了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我们认为,美方不应因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难就动辄采取单方面行动。我们希望美方能够以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同中方的平等协商来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第四,该守的一定要守,不要发挥。
一般要守的情况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并且一般都有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批准的口径,这时要应有坚守口径的意识,不要多说一句。如果你自己觉得口径信息量似乎太少、太短,干巴巴两句,打不住,在发布台有点难堪,自己再添一点,马上就会出麻烦。在这上面也是有教训的。有时,你即使只添一句,也会出问题。你要是觉得口径信息量不够,你在发布会前尽可以与有关部门或领导据理力争,但一旦定下来,你就得守,即使有时你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显得很尴尬,这不是你个人的面子问题,口径就是政策。
第五,回答刁钻或设有圈套的问题容易出错,要会回避。
第六,不要回答假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很容易把新闻发言人绕进去,贸然回答很容易出错。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在国际上是通行的。但如果这一假设性的问题如果能为你所用,则另当别论。
第七,自己不知道或不太清楚的问题,最好不要勉强回答,也不要一味否认,以免被动。
大家都能理解新闻发言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偶尔一两件事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难为情。如果为了显得对答如流而不知强装知,很可能就会有麻烦。你完全可以说:这件事,我现在还不太清楚。我可以发布会后了解后再回答你。
新闻发言人一味否认,有时会使自己陷入被动。比如说有媒体报道说你们省什么地方出现了禽流感,你马上反击说这是谣言。虽然你刚刚得到消息说你们省没有发现一例禽流感,但一个省这么大,事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谁能保证什么地方又出现一例呢?万一这种情况发生,你就被动了。所以,你没有必要这么武断否认。你可以说:“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省没有发现一例禽流感。你刚才讲的这个问题我们会非常重视,我们将迅速进行调查和核实。”
沈国放说,我们有些同志在国外回答记者提问时,当有人提出在中国发现了非法贩卖囚犯器官的情况时,该同志马上否认,说这是无中生有。他认为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你在国外,并不是对国内的所有情况都掌握,你怎么能一口否定呢?你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中国政府不允许的,它绝不是中国政府的政策,我们一定会进行调查,希望您能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如果这样说,对方会认为你是在说理,感到难堪的是对方,因为他很难提供详细资料。
第八,不要节外生枝。记者没有提到的问题或记者不了解的情况一般不要自己提及。这种问题比较敏感,记者喜欢纠缠,回答这类问题容易出错。法国智者拉罗什富科公爵说过:“真正的雄辩在于说所有应当说的,且只说应当说的,否则一切都将是废话。”这句话对回答记者提问也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