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关于“答非所问”
从网上的评论看,网民对一些新闻发言人比较反感的表现之一就是“答非所问”,许多人在私下交流时也经常批评一些新闻发言人“答非所问”。这是好事,是对新闻发言人的一个监督。表明我们过去的表态中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较多,现在需要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该了解,对新闻发言人来说,对接受记者采访的任何人来说,有时回答不很切题或“答非所问”是可以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非常切题。
前面已经讲过,现在虽然讲政务公开,政务透明,但并不是国家任何机密都没有了,发言人任何时候都需要有问必答,言无不尽;现在提倡回答问题时要加大信息量,也不是对什么问题都要知无不言。机密的事情不该说的就是不能说,该少说还是要少说。在某些情况下,“答非所问”或其他方式的回避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外交部发言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批评是比较多的。现在以外交部的表态为例作一说明。
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对方领悟。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之意或留意其弦外之音。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一,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第二,外交斗争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第三,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词。下面有几个例子。
案例
记者问: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并可能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两国首脑这次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评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回答太模糊,有点答非所问。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是说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仍然较多。说“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分歧,但会谈还是有意义的。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说“会谈是建设性的”,是表明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还有很大距离。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双方能坐下来谈就是一件好事。
案例
记者问:×国最近进行了导弹试射,你对此有何评论?你是否认为对中国构成威胁?
发言人答: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利益。
评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发言人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有点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发言人的表达的含意非常清楚,指向也非常明确。就是婉转地表明不赞成×国这么做,认为×国此举可能会破坏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并且此举对这个国家本身也是不利的。
案例
记者问:你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我们注意到国际上对该事件的报道。这一事件仍在发展。
评析: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言人又在答非所问,说了等于没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政府字斟句酌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一问题太复杂、敏感,中方不便多加评论。
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几个国家、牵涉几个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词,或打打“太极拳”。
在记者问到的问题比较敏感或涉及个人隐私时,或者记者的问题比较无聊时,也可以通过“答非所问”的方式回答。有两个例子。
案例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中方安排登长城。尼克松总统因为腿有疾病,登了一段后就不往前走了。记者于是问他:总统先生,您为什么不登上最高峰。
尼克松总统答:昨天我与毛泽东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
评析:尼克松总统就是用“答非所问”的技巧回避了隐私的问题。
案例
一著名女歌唱家在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她:你今年多大了?你是怎么永葆艺术青春的?
这位女歌唱家沉默了一会后回答:“我要永远为父老乡亲歌唱……”
评析:年龄可以保密,但如果做法太生硬,显得也不太好,这种“答非所问”式的回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脱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