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无可奉告”

关于“无可奉告”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5 关于“无可奉告”滥用“无可奉告”显然是与“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原则相违背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用。现在有些地方规定不许发言人说“无可奉告”,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对新闻发言人起到一种督促作用,但有点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说“无可奉告”就是没有表态,这是错误的。

7.5 关于“无可奉告”

滥用“无可奉告”显然是与“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原则相违背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主要看在什么场合,看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解剖一下什么是“无可奉告”。“无可奉告”,就是对问题“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意。翻译成英文就是“no comment”,“无可奉告”这个词虽然现在各部门发言人都很少使用或已不用,但“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类的表态却是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不仅是中国新闻发言人也是外国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因此,即使你不说“无可奉告”,而只说“我不想对此发表评论”或“我对此没有什么要说的”,对外国记者来说,你就等于说了“无可奉告”。反过来,你对外国人即使用了“无可奉告”这个词,实际效果也就是“我对此没有什么要说的”之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意。两者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意思。所以,没必要对“无可奉告”谈虎色变。

其次,记者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记者都有,所以什么问题都可能会问到。记者既会问一些正面的寻求信息的问题,也可能会问一些无聊和隐私的问题,或者完全就是想刁难一下发言人。在这种情况下,用“无可奉告”应该说是正常的,并且也丝毫不违背“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的原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有些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无可奉告”的人可能忽略了这一点。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经常需要使用“不予评论”、“没有什么消息可以提供”之类的语言。因为很多外交方面的事务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会谈可能很微妙,但保证外交讨论和会谈的机密也很重要。所以有时候记者问他的问题,他其实可能知道答案或知道一些信息,但他所处的位置不允许他去谈论。大多数记者对此能理解并给予尊重。

现在有些地方规定不许发言人说“无可奉告”,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对新闻发言人起到一种督促作用,但有点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另外,关于这个问题上的炒作,也带来了一些混乱和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前不久有一篇报道,赞扬某地一业务部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是如何不说“无可奉告”的。报道说,该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一记者突然问到一个与其业务风马牛不相及的其他业务部门的问题,这位发言人为了不说“无可奉告”,认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并讲了一大段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这显然是对发言人制度的一种误解。前面讲过,新闻发言人是政府或某部门的代言人,其行为应该是一种授权行为。其表态的内容应该是代表政府或部门的正式立场,具有权威性。记者想了解的也是政府或部门对什么问题的立场,而不是新闻发言人个人的看法。这位新闻发言人在未得到有关部门授权的情况下贸然回答其他业务部门的问题,不知道能代表谁?他的回答有权威性吗?

不过,话说回来,说“无可奉告”虽然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但还是应该尽量少说。为什么?

第一,因为“无可奉告”这个词在中文上所表达的意思,与英文的翻译似乎并不完全重合。在中文表达上显得更生硬、冷淡一些,有时,似乎还有“不屑一顾”的意思,显得对提问人有点不恭敬。所以,在回答中国记者时最好不要用。

第二,从加强宣传的角度,多提供信息、多宣传也是发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发言人如果对什么事情不知道,或没有把握、拿不准,不要以“无可奉告”一推了事,应该有利用媒体进行宣传的意识。可以告诉记者在了解情况后再回答。

第三,“无可奉告”并不是“我不了解有关情况”的同义词。发言人如果对某个问题不了解,不知情,或一时回答不了时,不能说“无可奉告”。

第四,“无可奉告”这个词本身有特殊含意,有时可理解为默认,暗含“我知道,但我不说”之意。以为说“无可奉告”就是没有表态,这是错误的。据一项研究表明,65%的人在听到这一词时会认为你实际上已经默认。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危机和突发事件期间,关于涉及危机或事件本身的问题,不能使用“无可奉告”这个词。处于危机中的公众对信息无限渴望,说“无可奉告”会给人一种冷漠无情和不合作的印象,易丧失公众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