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
1.以互补和替代理论分析各种传播媒体的相互关系,认为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替代关系,因为新媒体既是对旧媒体在功能上的延伸,同时又是对其部分功能的兼容;功能上的延伸可以形成新、旧媒体之间的互补关系,而功能上的兼容则会发生替代关系。
2.以“可共享的投入”作为出版业创意资源配置和出版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出版业与其他传媒产业之间互动的基石,认为出版业创意资源的配置以及因此而进行的互动实质上就是利用媒体之间的“可共享的投入”。
3.将出版业创意资源的配置以及因此而进行的媒体互动同出版产业的分工、合作与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出版产业的分工、合作和融合为创意资源的配置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式。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出版业中创意资源的配置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领域,由于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文章只是对其中的主要部分(即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2.由于搜集的资料有限,文章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这会影响文章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注释】
[1]郝振省.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79~86。
[2]郝振省.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82。
[3]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J].齐鲁学刊,1999(6)。
[4]颜琳.报刊的出现与连载小说的兴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
[5]蒋晓麓.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分社,2005。
[6]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J].文史哲,2004(3)。
[7]丁亚平.论二十世纪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J].电影艺术,2003(6)。
[8]吴青青.早期中国电影对通俗文化的依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9]盘剑.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J].文学评论,2004(6)。
[10]张巍.“鸳蝴”文学与中国早期电影情节剧观念的确立[J].当代电影,2006(2)。
[11]李清.新中国名著改编电影历史探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2]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93~194。
[13]王红亮,李国平.从创意到商品:运作流程与创意产业成长——基于“一意多用”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8)。
[14]王朝晖.传媒衍生的价值实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7(3)。
[15]祁庭林.传统出版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编辑之友,2007(4)。
[16]邓香莲.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延伸[J].科技与出版,2007(12)。
[17]汤菲.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2006(3)。
[18]王京山.从生态位原理看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19]唐舰.数字图书与传统出版:挑战、疑虑、机遇[J].编辑之友,2007(5)。
[20]范志忠.论“报网互动”的发展态势与传播特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
[21]李远杰.跨媒体互动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22]欧阳国忠.中国媒体大转折[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23]陈阳.网络文学资源的跨媒体经营[J].编辑之友,2003(2)。
[24]王一川.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25]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J].国际新闻界,2006(7)。
[26]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J].今传媒,2006(11)。
[27]颜琳,於可训.报刊的出现与连载小说的兴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8]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9。
[29]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
[30]郝振省.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52。
[31]刘少文.众媒体联手打造神话——论20世纪30年代《啼笑姻缘》的包装出品[J].北方论丛,2004(6)。
[3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13。
[33]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2001:3。
[34]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1~130。
[35]John C.Panzar and Robert D.Willig.Economie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Vol.71No.2PP 268~272。
[36]王瑞珍.按需出版发展的优势与瓶颈[J].编辑之友,2007(3)。
[37]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3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1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