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网络出版的发展阶段
网络出版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根据数字网络技术应用的范围和趋势,可以把现代网络出版分为三个阶段:
1.网络出版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有两件大事对网络出版具有巨大的影响:1945年布什(Vannevar Bush)在《大西洋周刊》杂志上发表的《所想即所做》(As we may think)著名论文。该文设想了一种能根据人们所需信息来压缩整理、检索与使用的设备“Memex”,它具有模拟书籍读本的桌面,可以将输入或扫描信息缩成胶片和转成资料库,并可作高速的语意串联检索从阅读桌面上输出。他把该文的题目定为《所想即所做》,颇有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意味。他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媒体、信息和传播的大融合的开始,因而是现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概念的始作俑者。差不多与此同时,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使得布什提出的理念有了转变为现实的可能。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对网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进行了组网研究并成功地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和犹他大学通过网络结点联系起来,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成为网络发展史上也是科技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2.电子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阶段
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远景研究规划局的局域网的运行为开始的标志,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早期,远景研究规划局网络主机开始使用网络控制协议,随后开始发布远程登录规则及文件规则,以太网、互联网以及网关体系的基本概念得到发展和推行。1977年威斯康星大学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并发布邮件规则,这是较早由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20世纪80年代初,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建立。1983年美欧一些地区已经建立桌面工作站和局域网络。1984年全球主机达到1000台,1985年全球电子网络连接开始提供服务。1986年NSFnet建成(主干网速率为56Kbps),NSF在美国建立了五个超级计算中心,为所有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从而出现了一个与Internet连接的高潮。1987年9月,中国向国外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这一年,互联网的主机超过10000台,1989年主机超过10万台,已初步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热潮。1991年广域信息服务器由思想机器公司发布进入公共领域,它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不同计算机平台上所存储的不同种类信息,从此标志着信息检索的质的飞跃。
3.网络出版与多种媒体大融合形成所谓“大媒体”阶段
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并且还在继续。从传播的角度看,1992年是一个重要转折年,在这一年有三件事具有意义:互联网的主机超过100万台。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欧洲粒子中心成功开发了万维网(WWW,即World Wide Web)。它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互联网的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和视频以及文本,这就为声音、图像、动画以及文本等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果然,之后不久发生了第三件令人激动的事:第一个广播级基干网问世,并在当年相继开通了音频广播和视频广播。1994年,中国联入互联网。同年,出现了网上购物商城、网上广播站、网上银行等,对图书电子商务有里程碑意义的网上书店——亚马逊书店也在这一年开张。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他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联互通。同年,我国第一家网上书店开业。与此同时,杂志上网、报纸上网、图书上网、电视上网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学院等成为时尚,几乎每年甚至每月都有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网络业务产生。在这种加速度的推动下,不仅不同媒体(书、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传等)出现了融合,而且与其他信息资源也出现大融合,如咨询、教育、培训、图书馆等,在网络环境下已经变得界限模糊了。[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