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年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为例

以年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为例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年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为例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传媒新闻内容竞争的生态位分析:以2008年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为例张明新 强月新同质化现象是近些年来一直困扰我国传媒发展的焦点话题。同质化 都市报 网络 新闻内容 生态位1 引言在我国传媒经营管理和新闻实践领域,同质化作为一个长期困扰传媒发展的问题近10年来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话题。

传媒新闻内容竞争的生态位分析:以2008年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为例(1)

张明新 强月新

【摘要】同质化现象是近些年来一直困扰我国传媒发展的焦点话题。传媒在新闻内容层面同质化的本质是传媒产品趋同,直接后果是导致传媒受众/消费者传媒产品可选择性的降低。本研究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透视传媒新闻内容同质化竞争现象,将“竞争”的概念界定为“生态相似性”或“传媒组织或产业使用的资源的相同或相似程度”,将内容作为传媒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对传媒内容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实证测度量化考察新闻内容的竞争景象,通过对全国各地5家都市报和1家网络4322篇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新闻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报道体裁、报道主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新闻内容向度上,6家媒体新闻内容生态位的宽度相对狭窄;各家媒体的生态位重叠度极高,表明不论被研究的媒体是否在同一地域,新闻内容的利用模式极为接近。这体现出新闻产品创新不仅迫切,且极有必要和富有价值。本研究还发现,网络与纸质媒体在新闻内容上的高度趋同,表明网络媒体并未有效利用其技术上的优越性。

【关键词】同质化 都市报 网络 新闻内容 生态位

1 引言

在我国传媒经营管理和新闻实践领域,同质化作为一个长期困扰传媒发展的问题近10年来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话题。同质化竞争现象涉及多个传媒产业,包括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及杂志等(2),而其中尤以报纸产业中都市报群落的同质化为甚,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都市报同质化竞争的关注亦更为热切。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同质化的问题,并非为某一地或某一城所独有,而是全国各地,尤其是全国各大城市报业竞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现象。(3)此外,即使在报纸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并非仅仅是都市报群落所独有的现象,在其他报纸品种,如财经类报纸中,同质化现象亦存在,并引发大量相关研究。(4)

同质化的本质是传媒产品的趋同,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传媒受众/消费者传媒产品可选择性的减少,于是导致“传媒市场逐步形成了数量过剩和质量短缺共存的产品供给态势。”(5)报业的同质化到底达到何种程度?2000年在成都实施的一项研究指出,该城5家都市报版面设置趋同比率最高达到90.5%,最低为67.4%,平均趋同率为76.9%,且主打广告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医疗保健两大类。另一份研究通过对2001年北京《京华时报》和《北京晨报》的研究发现,两报的内容替代率达到1.1,内容差异系数为2.2。(6)最近一份对重庆4家都市报的研究则发现,即使是在报纸同质化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传媒竞争现象的10年后的今天,同质化的程度仍相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过之而无不及。(7)

尽管“传媒同质化的描述与研究成为传媒产业研究的重要问题”(8),且近10年来已有数百篇研究文献发表(9),但已有探索传媒同质化现象的研究,更为重视对此一现象的描述和研究者的个人感悟,绝大多数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亦极少有人从理论层面探索报业/传媒同质化现象(10)。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扩展学界和业界对传媒同质化现象的理解,尤其是本研究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透视传媒新闻内容同质化竞争现象,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种全新的探索思路。

2 理论视角与文献综述

传媒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关乎传媒经营管理的问题,或进一步说是关涉传媒竞争的课题;故此前已有的大量对于传媒同质化的研究,皆重在探讨传媒同质化的现象、成因、危害、解决措施等。相对规范的研究,则以传媒经济学的视角,按照市场结构影响传媒竞争形态,而市场竞争形态影响着传媒组织的策略行为,最终导致传媒的表现(新闻内容、受众结构、广告收入结构等的趋同即是最为典型的同质化)的逻辑来探索传媒同质化现象。(11)与此不同,组织生态学的思路注重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尤其关注传媒的竞争及其他策略行为(如选择和制作新闻、对受众市场的定位)。对于组织生态学家而言,竞争并非是直接而有意识的,在许多情形下组织间的竞争在毫无意识下即已存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环境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于组织行为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组织内部的运作,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主要在于环境为组织所提供的资源。

著名传媒学者John W.Dimmick在其知名的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一书中,将“竞争”的概念界定为“生态相似性”(ecological similarity),或者说“传媒组织或产业使用的资源的相同或相似程度”(use of the same or similiarre sourse by organizations or industries)。在此意义上,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当不同个体(如传媒组织)和产业(如报纸产业)存在着生态相似性时,竞争便不可避免的出现。(12)从被生态单位(个体组织或者产业)所消费的资源角度看,竞争等于是间接降低了各竞争者的资源获取程度。传媒同质化现象便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直接表征。

在理论生态学中,“生态位”指生态元(个体/组织/种群)利用一系列资源的综合状况及由此与其他生态元所产生的相互关系;生态位准确描述了某一生态元所需要的各种生存条件。(13)组织生态学运用“生态位”的概念具体描述一个种群和其他所有种群存在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生态位”亦是理解一个组织对环境适应程度的关键概念。生态位描述组织对资源的利用模式。当一个组织使用与另一个组织相同的资源时,两个组织的生态位便存在着重叠。当生态位重叠的程度加剧,两个组织之间竞争的强度便会增加。通过对组织如何使用资源的观察,生态学家可以考察组织的市场竞争情形。(14)

据以John W.Dimmick为代表的采用生态学范式探索传媒现象的学者的观点,传媒产业中三种资源最为重要:广告、传媒受众/传媒产品消费者和传媒内容。(15)Dimmick认为,在传媒的各种生态位资源维度中,传媒内容应被置于中心地位。对于受众/消费者而言,传媒内容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然而在Dimmick之前,极少有学者将内容作为传媒的一种生态位资源予以研究。据Dimmick研究,仅有两位美国学者Hellman与Soramaki使用生态位概念和度量方法研究传媒内容。此外,我国台湾地区已有数位学者曾以此理论探索传媒竞争现象。(16)然而总体上看,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学术界对传媒内容资源维度生态位现象的研究仍极为欠缺。

生态位可被实证测量。最为常用的两个表征生态位的概念是“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和“生态位重叠度”(niche overlap)。生态位宽度又被称为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是生态位特征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生态位宽度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单位(即生态元)在环境的现有资源谱(resource spectrum)上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多样化程度。(17)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体现生态元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宽度越大,则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且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以报纸的广告为例,如果将报纸的广告收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全国性广告、地方性广告和分类广告,有的报纸可能对于三种不同类型广告的利用不仅种类多,且其利用的程度亦较高;而有的报纸可能不仅利用上述广告类型数量少,且利用程度也低。

“生态位重叠度”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元在生态位上相似性的量度。许多生态学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元对一种资源共同利用的程度作为生态位重叠的指标。在某种意义上,生态位的重叠是生态元之间竞争的起因;生态位重叠度高,便意味着生态元对资源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18)仍以上述报纸的广告收入为例,若在同城的两家报纸,两者广告收入重叠度很高,表明两报存在的竞争异常激烈,即它们以类似甚至相同的广告资源作为生存基础;而根据经典的“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接近的生态元不能在同一资源空间长期共存,最终的结果是由于竞争而逐渐导致其生态位的分离。(19)在Dimmick等人看来,生态位高度重叠将会出现所谓“竞争排斥”(competitive exclusion)或“竞争替代”(competitive displacement)现象。

对于传媒内容生态位的探索,国内尚无相对规范的研究;而在中国台湾已有两份研究。其一是李秀珠等人就新传播科技对中国台湾新闻媒体内容生态位影响的研究,发现电视与报纸竞争最为激烈,且报纸处于优势地位。其二是张意曼和陈柏宏对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异同的研究,发现电子报纸未能充分利用其传媒特性的优势,结果是与传统报纸在内容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竞争优势上相比,传统报纸占有更大优势,而两者生态位重叠度也高(20)

新闻是传媒内容中最为媒体重视的部分。在我国大陆,传媒新闻内容的生态位现状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证性课题;尤其是在同质化现象备受关注的情形下,我们是否可以用生态位的理论观点通过对报纸(如都市报)新闻内容的分析得到与既有研究一致的结论,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外,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民已愈来愈习惯从网上获得各种资讯,那么网络与传统媒体如报纸新闻内容的竞争情势如何,亦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与我国台湾学者的思路不同,本研究所拟测量的生态位概念包括两个,即都市报和网络媒体新闻内容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而不包括生态位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21)本文的理由是,生态位竞争优势的概念应运用于资源有限的情境中,而对于媒体来说,新闻内容资源面向所有媒体开放,它并不像广告和受众资源是一种“零和”(zerosum)游戏;因为经典的“相对常数原理”揭示出在某一特定地域或社会,广告支出占该地GDP的比例一般是恒定的,而受众数量在一定时点显然亦是恒定的。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样本选取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以都市报为代表的传媒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及其与网络媒体新闻内容的竞争。在样本选择上,本研究兼顾全国各地域的多家知名都市报纸,于是最终选择《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京华时报》、《成都商报》和《华商报》5家报纸予以研究,我们以此预期本研究结论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概括性应能达到相当程度。为了对比和参照,选择华商网探索报纸和网络在新闻内容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竞争景象。《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位于同一城市,本研究由此而可推断其他中心城市都市报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特别选择2008年奥运报告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媒体的常规新闻报道不同,奥运会作为当年中国媒体所面临的一件盛事,观察传媒如何报道奥运,相对于其常规报道更能体现出传媒间新闻内容竞争的微妙景象。本研究中“奥运报道”指在2008年8月1日至8月31日间6家媒体刊载的所有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新闻报道;但不包括8月下旬开始的残奥会相关报道。以此为标准,在上述6家媒体互联网上图形版内详尽搜索,共得4322篇“奥运报道”文本(上述5家报纸分别是1028、760、711、827、678篇,华商网318篇(22))。

类目建构

借鉴上文所述的既有研究,本文考察6家媒体奥运报道的报道体裁、报道主题和报道方式。报道体裁在本文中被分为10个类别:消息、新闻分析、解释性报道、访问记、采访札记、图片报道、新闻特写/通信、评论/言论、资料/漫画、其他。报道主题表明一则报道所关注的主要事项,形成一则新闻展开的核心思路。本文将报道主题分为7种:奥运赛事实况/开/闭幕式、参赛运动员、奥运相关服务/志愿者、奥运相关设施、奥运相关活动、奥运会观众/历史、其他。报道方式指记者编辑采用何种表现策略呈现新闻事件,包括4种类别:文字表达、图片和文字结合、图片文字和表格结合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并用。

变量测量

(1)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反映有机体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多样化程度和竞争水平。基于Levins公式的生态位测度,可通过计量个体在资源状态间分布的一致性而得到,表达式如下(23)

img81

式中,B为Levins生态位宽度,Pj为使用资源状态j的个体数比例,或食谱中食物种类j的比例,其中j=1,2,…,n;img82=1。n为资源总个体数。

1≤B≤n。在这里,B是Simpson指数的倒数。当Pj=1/n,即(物种或个体)使用每个资源状态的比例相等时,B最大(最泛化);当使用同一资源状态时,B最小(最专化)。显然,Levins公式对于丰富的资源利用有更大权重(24)。举例来说,上述有10种新闻报道体裁,有的报纸可能集中于其中的1种或2种体裁,而有的媒体可能会在10种体裁上的分布较为均衡。如果某家媒体在报道体裁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大,表明其利用新闻体裁资源的类别多,程度广;反之则类别少,程度轻。显然,在本研究中B的最大取值为10。

(2)生态位重叠度。常用的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公式为Levins公式,其表达式如下:

img83

式中,i、j分别代表两个生态元(如物种),h代表生态位所使用的资源种类,p代表生态元所用该资源的比例,Oij代表生态元i所使用的资源h之比例减去j所使用的资源h之比例的平方和,即生态位重叠度。

其中,0≤Oij≤1。根据此算法,当所得的重叠度值愈小,表明两个生态元生态位的重叠愈大,竞争便愈激烈。

编码与分析方法

通过事先确定的分类目录编制编码表,对所有“奥运报道”文本逐一编码取得原始数据。编码由5位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和4位博士研究生在2008年9月上旬实施。正式编码之前有预研究。编码完成后以独立编码者测试表明Krippendorffa值的最小值达到88.3%。数据分析采用SPSSforWindows13.0,通过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将上述3个变量的各属性百分比代入两个生态位测定公式以求得具体值。

4 研究发现

通过对所有报道文本的分析,获得如表1至表3所示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反映的是6家传媒在奥运报道的体裁、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分布情形。显然,表1至表3已大致可表明下文所要得到的结论。由表1可知对几乎所有媒体而言,报道体裁主要集中于消息,其次主要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分析、解释性报道。然而,各家媒体对于不同类型体裁的重视程度有不少细微的差别。

表1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新闻体裁(N=4322)

img84

表2显示的是6家媒体奥运报道的新闻主题。奥运赛事实况/开/闭幕式和参赛运动员是所有媒体最为重视的主题,但细微差别也同样存在,如华商网对“其他”主题的关注比较高,而《成都商报》对参赛运动员最为关注,《京华时报》相对不重视对参赛运动员的报道。

表2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新闻主题(N=4322)

img85

《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最重视“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报道方式。《京华时报》和华商网最倚重的方式是文字表达。至于更具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如图片/图形、文字和表格结合使用,甚至是摄影图片/文字/表格/图形/资料图片/漫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并用的方式,在6家媒体中并不流行。

表3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表现方式(N=4322)

img86

将上述数据分别代入上文两个公式,得到如表4和表5所示的6家媒体奥运报道在报道的体裁、主题、表现方式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

表4表明,在报道体裁上,《成都商报》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即其在各种不同报道体裁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或者说其对不同报道体裁相对普遍重视;《京华时报》的生态位宽度最小,即在新闻体裁上它是最为狭窄的资源利用者。至于报道主题,《广州日报》和《京华时报》相对宽泛,其他媒体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在报道方式上,《南方都市报》最为令人注意,其生态位宽度是《京华时报》的2.24倍,其他3家报纸差别不大。令人注意的是华商网,其报道表现方式的生态位值也较低,甚至不如一般的都市报;对照表3可知,其报道方式实际上局限于文字表达和图片文字结合两种方式,至于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华商网并未予以重视。

表4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生态位宽度

img87

注:对报道体裁:1≤B≤10;对报道主题:1≤B≤7;对报道方式:1≤B≤4。B值愈大表明媒体在该变量上的分布愈是均衡,即媒体对该种资源的利用宽度广。

表5显示的是6家媒体在报道体裁、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生态位重叠度。不论在体裁、主题还是表现方式上,两家媒体间生态位重叠度的值基本接近于0,这意味着被加以比较的每一对媒体的生态相似性很强,即资源利用模式高度一致;尤其是在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两个维度,任意两家媒体生态位重叠度的值皆小于0.1。显然,这是都市报同质化竞争在新闻内容上的直接表征。此外,《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位于同一城市,其竞争异常激烈,这反映在其更小的生态位重叠度的值上。其他媒体,虽说大多数并不在同一地域,但其生态位重叠度却反映出各家媒体对于新闻内容资源利用模式的高度相似性。

表5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生态位重叠度

img88

注:0≤O≤1。O值愈小表明两家媒体在相应新闻内容维度上的生态位重叠愈大,即竞争愈激烈。

在《华商报》和华商网间对比分析,可揭示出纸质和网络媒体在新闻内容上的竞争景象。一般认为网络媒体具有更为优越的技术特性,这对于加强其竞争优势应该是有益的。然而,表5的最后一行却表明,在报纸和网络媒体间,生态位重叠度(或者说是同质化程度)极高,重叠的情形甚至超过纸质媒体之间。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2008年北京奥运报道为例,本研究选择全国5家知名都市报和1家网络媒体的报道予以内容分析,以探索近年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传媒同质化竞争现象。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新闻内容同质化往往与受众定位和广告收入的趋同相关联。(25)此前我国有关传媒新闻内容同质化的研究,其经验感悟过多而实证依据不足。本研究在此方面有着贡献。本研究亦重视对传媒同质竞争现象的理论关照;组织生态位的理论视野,尤其对生态位理论的运用是本研究对传媒业界和学界的一种启发。

本研究发现,在报道体裁上,《成都商报》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京华时报》最小;在报道主题上,《广州日报》生态位宽度最大,《成都商报》最小;在报道表现方式上,《南方都市报》生态位宽度最大而《京华时报》最小。这表明《京华时报》对各种新闻内容资源的利用是最为狭窄的,而《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相对宽泛,《成都商报》其次,《华商报》的表现一般。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各变量的生态位宽度在1的基础上标准化之后(0≤B≤1),不论对于新闻内容的哪个向度,整体而言,6家媒体新闻内容生态位的宽度相对狭窄(如对于大多数媒体而言在3个向度B<0.5,参见表6)。虽然对于媒体不论是就报道体裁、主题还是表现方式而言,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生态位宽度值可做借鉴和用以评判,但就2008年北京奥运报道这一千载难逢的盛事而言,媒体在报道的体裁、主题和表现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却是应该被预期的。

表6 6家传媒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生态位宽度标准化值

img89

注:对所有变量0≤B≤1。

通过对新闻内容三个向度的生态位重叠度的分析表明,各家媒体的生态位重叠度是极高的,这实际上是都市报同质化竞争的有力佐证,即在对新闻内容资源的利用上,不论其生态位的宽度如何,亦不论所被研究的媒体是否在同一地域,但结论是各家媒体的新闻内容利用模式极为接近。媒体同质化的新闻内容,使得新闻产品创新不仅迫切,且极有必要和富有价值。(26)

本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即使互联网已在我国各大城市广泛普及,且网民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但显然,网络与纸质媒体在新闻内容体裁和表现方式上的高度趋同表明网络媒体并未实际利用其技术上的优越性。国外研究显示,2001年,电子报与报纸仍共享相同的资讯来源,且多以报纸的编辑提供内容(27);此后我国台湾两位学者的研究亦发现纸质媒体与电子报共用资源的情形,两位研究者由此指出,网络媒体在内容特色的发展上,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8)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在我国内地社会,网络与传统媒体在新闻内容上的趋同现象不仅存在,且甚为严重。

纸质媒体,尤其是都市报应注重对各种新闻内容资源的开掘,扩大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生态位宽度,同时要注重在新闻内容产品上的创新,降低与竞争对手在内容上的重叠度,这是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不过,由于本研究仅关注到新闻内容资源的报道体裁、主题和表现形式三个向度,并未考虑到其他可能的层面,这使研究的结果并不能全面展示都市报和报网间竞争的图景。此外本研究仅仅从新闻内容角度考察传媒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受众和广告资源这两个重要维度,值得今后研究中予以注意。

【作者简介】

张明新,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理论研究、传媒发展研究;

强月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实务、传媒发展研究、传媒经济与媒介市场。

【注释】

(1)本研究受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我国大众传媒的竞争与合作研究”(批准号:08BXW011)支持。特此鸣谢!

(2)如:董天策、黄顺铭、谭舒:《成都报业趋同化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朱春阳、邰小丽:《同质化竞争:风险与理性》,《新闻记者》,2002年第6期。

(3)已有许多研究注意到在西部的成都、中部的武汉、北方的北京、东南部的南京、东部的上海等城市,都市报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极为普遍。

(4)饶文靖:《财经类报纸的同质化竞争及其原因、后果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4期。

(5)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6)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7)杨清波、龙倩茜:《重庆都市类报纸同质化现象的解读与对策》,《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9)如在2009年2月20日,笔者仅以“同质化+报”作为“篇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得到35篇论文。此外还有大量以“电视”、“广播”、“节目”、“纸质媒体”、“传媒”、“内容”等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据笔者粗略估计,近10年来研究传媒同质化的论文,应不下于300篇。

(10)如:向志强与彭祝斌的研究《传媒领导双重博弈中的激励与行为——对我国传媒业同质化现象的一种解释》(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理论化色彩相对浓厚,但此类研究目前还极为少见。

(11)李秀珠、彭玉贤、蔡佳如:《新传播科技对台湾新闻媒体之影响:从新闻内容之区位谈起》,《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2期。

(12)John,W.Dimmick.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Mahwah,NJ,2003.

(13)尚玉昌:《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生态学进展》,1988年第2期。May,R.M..Some Notes on Estimating the Competition Matrix.Ecology,1975,p.56,pp.737-741.

(14)Carrol,G.R..Publish and Perish:The Organizational Ecology of Newspaper Industries.Greenwich,Connecticut:JAL Press,Inc,1987.Dimmick,J..The Theory of the Niche and Spending on Mass Media:The Case of the“Video Revolution”.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7,p.10,pp.33-43.Dimmick,J..Ecology,Economics and Gratifications Utilities.In Alexander,A.,Owers,J.,Carveth,R.,eds..Media Economics:Theory and Practice,1993,pp.135-136.Hillsdale,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annan,M.T.,Freeman,J..Organizational Ec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Freeman,J.,Hannan,M.T..Niche Width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3,p.88,pp.1116-1145.

(15)Dimmick,J..Ecology,Economics and Gratifications Utilities.In Alexander,A.,Owers,J.,Carveth,R.,eds..Media Economics:Theory and Practice.Hillsdale,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3,pp.135-136.

(16)李秀珠、彭玉贤、蔡佳如:《新传播科技对台湾新闻媒体之影响:从新闻内容之区位谈起》,《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2期。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传播与管理研究》(中国台湾),2003年第2期。

(17)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编著:《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8)Hurlbert,S.H..The Measurement of Niche Overlap and Some Relatives.Ecology,1978,p.59,pp.66-77.

(19)May,R.M.,Macarthur,R.H..Niche Overlap as a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Proceeding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1972,p.69,pp.1109-1113.

(20)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传播与管理研究》(中国台湾),2003年第2期。

(21)“生态位竞争优势”对于解释竞争现象有着重要意义。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实证测量中,只能看出环境提供给生态元的资源数量、满足的相似性和竞争情势,却不能从中比较出两个或多个生态元之间孰优孰劣的问题,生态位竞争优势恰好弥补了此一缺陷。当两个生态元生态位重叠度高,而某一生态元的生态位竞争优势高,更具优势的生态元将很可能取代或淘汰处于劣势的竞争者。

(22)华商网的情形较为特殊。网站的新闻报道与报纸有着较大区别。奥运期间,华商网在首页上开辟“奥运”专版,集中报道所有有关奥运的信息;故本文对华商网奥运报道的研究主要以该专版为对象。该专版涵盖有“聚焦”、“策划”和“互动”3个版块,其中“聚焦”包括滚动播报等9个专题;“策划”包括陕西元素等9个专题;“互动”包括网友I报团等9个专题。三个版块加总共计27个专题,但以新闻为主的奥运报道为标准,只有“滚动播报”是名副其实的“奥运报道”。本文最终以对该专题中的相关文本作为分析的对象。“滚动播报”专题仅保存20个页码的奥运报道,每页有50篇,这些文本是按照与当下日期的距离由近而远排列的;也就是说,距离材料搜集日期即2008年9月8日至9日较远的日期的文本,在华商网的“滚动播报”专题中,已经不存在了,即被后来的文本“挤掉”。最终获取的最早的奥运报道文本的记载时间为8月19日,最迟为8月29日(30日和31日没有相关文本),共计954篇。由于数量较为庞大,同时因为上述文本是按照每页50篇自上而下排列的,这为本研究对其实施等距离抽样提供了天然条件。以间隔篇数为2抽样,共得到318篇,成文本研究的分析对象。

(23)张文军:《生态学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24)Levins,R.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25)向志强、彭祝斌:《传媒领导双重博弈中的激励与行为——对我国传媒业同质化现象的一种解释》,《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26)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Chyi,H.I.,Sylvie,G..Competing with Whom?Where?and How?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Newspaper Market.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01,11(2),pp.1-18.

(28)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传播与管理研究》(中国台湾),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