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框架与结构

本书框架与结构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本书框架与结构依据上述思路,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五章,从都市化的进程和出版业与都市的互动关系中对上海开埠前的出版资源状况、三大出版系统的形成、出版现代性的增强与民族出版业的兴起、出版业与都市社会、出版业与都市文化等方面对上海出版业进行全面的考察。上海发达的周边出版业,制约着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时势变化以后,又为以后上海出版业的兴起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本书框架与结构

依据上述思路,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五章,从都市化的进程和出版业与都市的互动关系中对上海开埠前的出版资源状况、三大出版系统的形成、出版现代性的增强与民族出版业的兴起、出版业与都市社会、出版业与都市文化等方面对上海出版业进行全面的考察。

第一章“上海开埠前在出版史坐标系中的位置”,主要就开埠前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出版状况以及中国历史上出版中心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把上海出版业放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中去考察。上海发达的周边出版业,制约着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时势变化以后,又为以后上海出版业的兴起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上海由于不具备传统中国出版中心的资源条件,不可能形成传统的出版中心。近代出版中心在上海的形成,没有外力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的,至少成为全国出版中心的时间要长得多。

在大的时空中对上海出版业考察的基础上,第二章便开始着力阐释1985年以前西人在沪出版业、官方出版机构及民族出版业这三大出版系统在上海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发展情况,并就在出版业中,国人如何采借西方的出版理念、经营方式等进行分析。传教士在上海所办的一系列出版机构,开启了上海近代出版业的先河。都市的集聚效应,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这些都使上海的教会出版业、官办出版业以及民办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都市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出版业采借西方物质技能,进而采借其社会技能的过程。

上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集聚,已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商埠。上海的出版业,无论是出版技术,还是出版理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的耻辱、戊戌维新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民族出版业终于在20世纪初替代了教会出版业成为上海出版业的主流,上海出版业随之步入了崭新的阶段——民族出版业阶段。第三章在对出版业中的稿费制度、版权意识、出版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的基础上,得出这一时期上海出版业现代性明显增强的结论。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对1843年至1849年间上海出版业做一个简单的史料梳理,也非就出版而论出版,而是将这一时期上海的出版业的发展置于上海都市化进程中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中进行社会学的考察,以期厘清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出版业与都市的互动关系。因此,第四章、第五章重点考察了出版业与都市社会以及都市文化的关系。

上海出版业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发展,同时也与都市社会进行着互动,并对都市社会起着一定的整合作用。第四章主要就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的吸纳和对人口结构的整合、出版业经营地域的位移和集中、出版业对都市社团的形成以及业内组织对都市社会的整合等方面进行考察,弄清出版业是如何与都市社会进行互动并对都市社会起整合作用的。出版作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着都市文化,同时也塑造着都市文化。第五章从商业发展的需要、普遍性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方式和商业化的出版物竞相迭出、出版机构的多元性、出版物语言的多元性等方面着手,分析都市如何孕育出上海出版业的突出的商业性和多元性特征以及出版业怎样反映并塑造着都市文化。最后,以江西为例,论述上海出版业和都市文化的扩散效应,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都市文化向外传播的一般规律。

总之,本书力图运用社会学、传播学和都市化的有关理论、方法,将上海出版业置于都市化进程中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以期对上海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动因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出版业与都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对都市的整合作用进行较为明晰的阐述。与以往对上海出版业的研究相比,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从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上说,第一次运用了社会学、文化传播学和都市化的有关理论对上海出版业做社会学的考察,打破了就出版而论出版的圈子,拓宽了出版史的研究视野,对“出版社会学”的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其二,从研究视野上说,纵向上,对近代以前的出版中心与作为近代出版中心的上海的资源优势进行比较;横向上,对上海的出版业同相关地区进行了对比并对近代上海出版业的对外辐射作用进行了论述,首次把上海近代出版业放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进行考察。其三,从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说,首次对墨海书馆的启迄时间做了考证,提出该馆结束时间应在1877年7月至8月间;除此之外,对出版业吸纳人口的估计,出版集中区域福州路、北四川路的形成和对都市的整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其四,从近代上海出版机构的相关研究来说,在爬梳大量散轶各处的材料基础上,对许多出版机构的启迄时间、地点、负责人及其沿革进行了考订,纠正了以前的不少讹误,首次搜罗到1000多家近代上海出版机构,并通过各种表格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其五,在出版机构、书籍种类、人物籍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为后人在这方面的继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更由于学力的不逮,一些问题的论述还显得稚嫩,有些问题的探讨还未能全面展开。如出版与都市文化,虽然商业性和多元性是都市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但涉及面毕竟较窄,上海出版业和都市文化的扩散效应的讨论仅以江西为例也略显单薄。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出了目前来说最完备的上海出版机构附表,但相关内容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些都还需假以时日,做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至于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是否准确,也亟待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注释】

(1)《吴越春秋》。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3)《左传》卷一“隐公”,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页。

(4)《左传》卷三“庄公”,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2页。

(5)王保畲、罗正齐:《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6)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城市学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8)赵斌:《面向新世纪不变的出版追求》,《中国编辑研究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9)分别为商务印书馆1987年、1992年、1997年版。

(10)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12)《上海文史资料选集》第1辑,1982年。

(13)《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6),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4)《上海文史资料选集》第45辑。

(15)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16)陆续发表于《古今》1943年第20、21、27、28、30期。

(17)《上海市立图书馆馆刊》1947年第1、3、4号。

(18)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19)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0)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1)“中央研究院”1990年版。

(2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6)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28)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29)中华书局1957年版。

(30)中华书局1954、1955、1956、1959年版。

(31)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3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33)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34)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5)《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

(36)《洪水》半月刊第1卷第三期、第五期,1925年。

(37)泰东图书局1929年版。

(38)中华书局1937年版。

(39)永祥印书馆1944年版。

(40)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

(41)《上海研究论丛》第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4)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5)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该书为叶宋女士1985年商务印书馆英文本的中译本。

(46)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47)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48)(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49)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0)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1)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

(5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53)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54)书海出版社1988年版。

(55)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56)《出版资料》1988年第1期。

(57)《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58)《出版史料》1988年第2期。

(5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上册,1973年5月。

(60)《中国出版》2002年第2期。

(61)《出版史研究》第2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62) 《出版史料》1989年第1期。

(63)《出版史料》1990年第1期。

(64)《编辑学刊》2000年第2期。

(65)《编辑学刊》1997年第5期。

(6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7)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68) 《出版史料》1989年第1期。

(69)《编辑学刊》1997年第5期。

(7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1)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72)《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73)《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刊》2004年第2辑。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2卷第4期。

(75)《中国出版》2003年第7期。

(76)Gunther Barth,City People:The Rise of Modern City Culture in 19th Century America,NewYork,1980.

(77)王保畲、罗正齐:《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