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新闻的听觉语言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声音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它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节目里的听觉语言,分为人声语言、音响语言和音乐语言三种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节目的人声语言,是指包括文字人声语言、采访同期声、人物对话声,以及后期制作的旁白、独白等由人发出的说话声音。
人声语言是口头传播的范畴。我们知道,口头传播是由说的一方和听的一方组成的信息传递模式,即:说(传者)的一方传播信息、听(受者)的一方接收信息,说的一方重表达、听的一方重感受。从传播效果上分析,传者的“重表达”,集中地表现为“清晰、准确和入耳”;听者的“重感受”,集中地表现为“排斥、认同和崇拜”。因此,内容的新闻性、声音的艺术性和观众的感受性是电视新闻节目声音传播最基本的特点。
1.内容的纪实性
(1)报道声音的新闻性
电视新闻节目中发出的播报、解说的声音都应当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由何人所为,产生了何种结果等新闻要素写作而成的新闻稿。
(2)同期声的现场性
所谓同期声,是指摄像机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来的声音信号。综观所有形式的同期声,都是源自现场的声音,是构成新闻现场事实的一部分。
从同期声的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叙说事实型。此种情形的同期声是出镜记者或采访对象对事物进行具体情状的讲叙,对事件起因、发生、发展和结果过程等的描述。二是议论事实型。此种情形的同期声是出镜记者或采访对象对事件本身和事件的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三是解读事实型。此种情形的同期声是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或有关人士等采访对象,从专业的角度,对隐含在事件中一些不为一般观众理解的新闻事实作出的新闻解释与点评。
(3)背景声音的实况性
现场背景声音,很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如现场鼓乐声、鞭炮声,车间的机器声,市场的叫卖声,路旁的喇叭声,操场的口哨声、操练声等,也是一种新闻信息。适当运用与画面合一的背景声,不仅能够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还能让观众亲耳感受现场的气氛。
2.声音的艺术性
声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无论是播报新闻还是主持新闻节目,都是讲求声音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追求传播效果的。
声音的艺术性是指电视新闻稿件是通过人声语言传达出来的,或是借助一定的音乐、音响等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达到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环境的艺术效果。然而,在不同形态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同题材的新闻内容,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视观众,对声音艺术性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播报式新闻节目声音的艺术性,它要求在强调发声吐字准确、规范的基础上,集中地体现语言的庄重、朴实、清新、明快和亲切等方面。主持式新闻节目声音的艺术性,主要集中在主持人的口语方面,是一种将人际传播方式引入到大众传播的口语艺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朴实、准确、亲切和深刻等方面。播讲式新闻节目声音的艺术性,多为似播非播、似谈非谈的节目风格,要求言语亲切自然、吐字灵巧流畅。聊说式新闻节目声音的艺术性,表现为多口语、歇后语、民间谚语多,语句灵活、亲切自然、生动流畅,等等。
3.观众的感受性
声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即声音是由发声的一方,向感受声音一方的信息传递过程。感受信息的一方对声音信息感受的强弱,决定声音的传播效果。因此,观众的感受性,是指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声音信息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包括心理排斥、心理认同和心理崇拜等情形。
观众是一个集合体概念,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地域文化之别,还有个性爱好、个人经历和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因而,观众对声音的敏感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同时,观众的感受性也告诉我们,电视新闻节目声音要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不同的节目内容、不同的报道文体和不同的传播对象等情况,因栏目而异、因内容而异和因传播对象而异,选用观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播音风格和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