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扬长互补,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信息,是指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从传播效果出发,电视新闻报道就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图像、声音等其他语言符号信息传递的功能,千方百计地减少或消除其事物的不确定性。
1.以文字语言之长,补图像语言之短
从接收信息的角度上说,电视新闻是通过“眼看”和“耳听”完成的。无须多言,人的“眼看”,当然是看电视里的画面图像,“耳听”则是听电视节目发出的声音信息,它既包括画内音,如采访同期声、背景实况声,也包括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发出的报道词、解说词、串联词等画外音。换言之,电视新闻的声音,首先是一种文字稿。
文字稿与画面图像,在其传播功能上,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二者不能或缺,也不能互替,只能互补。文字语言具有准确表达事实、揭示主题、突出重点、转接承合、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较好地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文字语言与画面图像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视听语言的信息合力。
2.以同期声之长,补图像语言之短
同期声是“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25]。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期声是一种原生态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够叙说具体事实,使信息更加明确;能够借他人之口传播信息,同时又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亲切感,能够缩短观众与荧屏的距离,激起观众的认同感。
3.以字幕语言之长,创造新的视觉“亮点”
电视新闻字幕,是被认为与同期声、报道词同样重要的“第二报道词”。字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还能更为直观地向观众传播新闻信息,又能起到了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形成新的视觉“亮点”。“字幕用充分的事实和言之凿凿的数字既免去了解说词的繁杂啰嗦,精练了节目,又更深层次地拓宽了画面与解说的内在张力,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厚度,使解说、字幕、画面浑然一体,从而使电视新闻信息得到立体化、更完整的传播。”[26]比如,当报道一些新政策、新法规的出台时,字幕与播音员的解说同时出现,会对观众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
4.以感染力强的细节事实,扬电视传播之长
事实细节,是指对电视新闻要素起到重要补充作用,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本身,或是显性潜在的、能够引发受众思考而获得更多信息的细部事实。
图像语言由于是具体的和形象的,所以长于反映具体的、动态的、进行中的、事件性的事实。这就是说,开掘现场的、动态的和进行中的画面图像,撷取反映事物本身的事实细节、富有特征的和感染力强的画面图像,既可以提高画面的信息含量,又可以扬画面之长。电视新闻细节事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形成视觉的冲击,令人产生心理上的震撼。例如《两只手》图像,是一只硕大而丰润的白人手握住一只枯瘦如柴的黑人手的对比,形成细致和极富感染力的传播效果。
总之,画面与声音,如同人的眼睛与耳朵,各有各的功能,也各有各的局限,二者是一个整体,是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两个方面,既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二者之间,只能互补,形成既看又听的传播优势。
思考题
1.运用型报道文本与写作型报道文本的区别是什么?
2.怎样理解电视新闻节目的文本特点?
3.试述电视新闻文本写作的具体要求。
4.简述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构成。
【注释】
[1]陈果安等:《新编写作学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刘建民:《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
[3]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4]张莉、张君昌:《中国电视十佳新闻栏目》,新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138页。
[5]【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6]【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7]《2002年度·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8]《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9]郭光华:《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0]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4页。
[12]熊高:《视觉传播下的新闻写作思考之一》,《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7页。
[13]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页。
[14]陈果安等:《新编写作学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5]熊高:《视觉传播语境下的新闻写作思考之一》,《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8页。
[16]陈果安等:《新编写作学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7]《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65页。
[18]《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52页。
[1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76页。
[20]冯建华:《电视新闻画面信息缺失探因》,《声屏世界》2001年第7期。
[21]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22]【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8页。
[23]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24]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25]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26]朱菁:《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