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纪录片分离出来的专题片

从纪录片分离出来的专题片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从纪录片分离出来的专题片从节目特性上说,专题片本是一种重主题、重表现的节目形态,而纪录片则是一种重过程、重事物重现的节目形态。专题片与纪录片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电视节目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15]至此,专题片从纪录片分离出来,正式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体系中一种能够独立播出的节目样式。

一、从纪录片分离出来的专题片

从节目特性上说,专题片本是一种重主题、重表现的节目形态,而纪录片则是一种重过程、重事物重现的节目形态。然而,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从诞生到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新闻片和纪录片,而没有“专题片”的概念。

“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早期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当时的‘电视新闻’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纪录片,根据片长和时效,它可以分为新闻片和纪录片两种,对于重大的宣传任务,北京电视台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电视台不仅实况转播,同时还拍摄新闻片和纪录片,以最快的速度与观众见面。”[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8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作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共15集,每集15分钟),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新闻机构合作拍摄电视节目。影响较大的纪录片主要有《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唐蕃古道》、《共和国之恋》,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看,包括《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影响较大的“纪录片”,在创作手法和节目结构是一种“画面+解说”的创作模式,既没有同期声,也很少出现画内音。也就是说,这些节目名为“纪录片”其实就是专题片。

专题片长期被含混在纪录片之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电视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专题片与纪录片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电视节目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历史客观存在与现实客观存在为前提,强调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景,都是以真实性为生命。二者都强调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排斥虚构。”[11]即使是伊文思这样的世界级纪录片大师,在他的纪录片作品当中,也不乏有相当数量的专题片。例如,他于1939年拍摄的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拍摄的《早春》和70年代前期拍摄的《愚公移山》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专题片节目形态。

二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我国电视诞生后,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论是新闻片还是纪录片,都受到按苏联模式创建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深刻影响。在苏联,新闻片和纪录片被称为‘形象化政治’(列宁语),苏联一些电影纪录片理论家以列宁的定义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电影纪录片摄制的完整模式”[12]

引发人们究竟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纪录片思考的电视节目是《望长城》。

1988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合作拍摄系列纪录片《望长城》(日本片名为《万里长城》)。这部长达12集、每集片长5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以全新的结构方式和叙事形式,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主持人作为节目结构主线,以长城作为节目脉络,由主持人带领大家走遍长城东西,从东到西描绘了一幅长城两边人民生活的风情画。[13]《望长城》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宽了我们创作纪录片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更新了我们多年来对纪录片的概念、结构方式和叙事手法的认识。

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中央电视台分别在北京、浙江舟山和湖北宜昌举行了三次“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研讨会。与会者对专题片与纪录片的界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等同说”、“从属说”、“怪胎说”和“独立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专题片上。持否定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根本就没有专题片这种说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专题片是中国电视节目的客观存在,而且是电视界的口头禅,完全取消是根本不可能的。[14]

研讨会虽然各执一端,但达成了一项共识:即二者同属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统称为“电视纪实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三次研讨会,为厘定专题片与纪录片的概念,让专题片从纪录片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

2004年5月,鉴于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和节目体系建设的成熟,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广州举行了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第一次把纪录片与专题片作为两种独立节目形态分别设奖,分别参评,并明确界定:专题片是以声画对位的解说词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叙结合的节目。[15]至此,专题片从纪录片分离出来,正式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体系中一种能够独立播出的节目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