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重现影像的使用

纪录片重现影像的使用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纪录片重现影像的使用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重现”影像一方面解决了“已逝”事实(件)无影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引发了画面真实的问题。总之,使用重现影像,需要“公开声明或向观众暗示”,以示影像资料与真实影像的区别。

三、纪录片重现影像的使用

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重现”影像一方面解决了“已逝”事实(件)无影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引发了画面真实的问题。

这是因为,无论是“搬演重现”、还是“模拟重现”都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表演性,因此都应当把它视为是一种补充性的画面。对于观众来说,一方面由于没有事实影像就会有一种“遗憾”,另一方面不真实的事实影像,意味着节目是对自己的欺骗。因此,对于“搬演重现”、“模拟重现”等难以撷取的事实影像的使用,应当按照“少而精”、“简约”、“虚实结合”的原则,有条件有限制地使用。

1.访谈重现的使用

访谈重现影像是一种现在拍摄、通过同期声的方式,追述再现事实的影像。这种以声音为主、视听合一、以听为主的影像,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可广泛用于纪录片创作。

2.搬演重现的使用

重拾现场影像由于是一种真人真事,并在事件发生地拍摄的“搬演”,其影像,也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可用于纪录片的创作。

3.模拟重现的使用

由于模拟重现是再现真事,但非真人,也可能是在非事件发生地的“扮演”拍摄,需要谨慎使用。所谓谨慎使用,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辅助性的影像资料,模拟重现的量不能大,能不使用则坚决不用,宁可采用实物重现和动画重现;二是可以通过拍摄手段以示区别(如避实重现、细部重现、光影重现);三是可以通过色彩手段,如灰黄、黑白、灰色等以示与事实影像的区别。

总之,使用重现影像,需要“公开声明或向观众暗示”,以示影像资料与真实影像的区别。其方法有二:一是明示。即在画面影像上标明“资料”或是“模拟拍摄”的字样;二是暗示。即通过画面色彩色调等技术处理,以示与真实影像的区别,如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区别;灰色、灰黄色的画面影像,既能区别重现影像与事实影像,又能表现厚重的历史感,等等。

思考题

1.简述“参与式”、“观察式”和“追述式”纪录片的各自特点。

2.为什么说纪录片必须以真实为底线?

3.如何理解纪录片是一种重在文化传播价值的节目形态?

4.怎样理解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

5.简述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注释】

[1]【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2]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3]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4]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5]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7]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8]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10]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1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12]郭宝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3年度社教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13]张成华、赵国庆:《电视:艺术与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4]【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16]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17]【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18]【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19]【美】埃德加·E.威利斯:《社会中的电视》,《世界电影》1991年第5期,第235页。

[20]【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1]转引自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22]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3页。

[24]倪祥保、钱锡生等:《当代影视学》,上海三联书社2006年版,第278页。

[25]【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6]【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7]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514页。

[2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

[29]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30]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31]【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32]【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33]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页。

[34]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页。

[35]【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36]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