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的自我传播

体育的自我传播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体育的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一个人类个体内心深处的对体育的需求,以及在外部信息和由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行为的刺激下内心所得到的满足,它是一个融于个体体内的主我与客我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过程。有学者将自我传播描述为“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意识作为“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在自我传播中扮演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二者统一于一身,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着角色的转换。

第一节 体育的自我传播

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涉及了十分广泛的层面,但是这些传播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建立在人类个体这一社会基本单元之上。因此,在探讨体育传播的过程中,体育的自我传播就成为了一个基础性环节。所谓体育的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一个人类个体内心深处的对体育的需求,以及在外部信息和由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行为的刺激下内心所得到的满足,它是一个融于个体体内的主我与客我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过程。体育的自我传播是各种体育传播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是“体育即传播”观念的内显表征。

一、体育自我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一)体育自我传播的过程

自我传播是基于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个体大脑思维的过程。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独立的思维与回忆实际上就是信息在人体体内流动与处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有归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的,在这个个人空间里,信息得以储存、流动与转化,这个过程形成的外因是外界环境中信息的刺激,内因是个体对刺激的从生理到心理的能动反应。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人脑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潜意识可以被我们理解为人脑的信息库,这里存储了大量的经验性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沉寂的,并非处于激活状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对其中特定的信息进行调用。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一道天然屏障,这个“把关人”往往充当了“理智”的管理者的角色,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它具有了这一特性,并尽可能地保证进入意识状态的信息符合既有的社会规范并能够维护个体的自身利益。意识是思维结构中最外显的部分,它保持着对外界刺激和信息的捕获与判断,并将自身经过前意识处理的信息准备好,随时将其向外界输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在头脑中经过了一个复杂的交换、转换与加工过程。

有学者将自我传播描述为“主我”(I)与“客我”(Me)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这里的“主我”是外界信息进入个体后的一种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要有短暂的持续以便确认外来信息的性质和特征,然后这种信息通过前意识判断继而在潜意识中寻求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并激活它们,然后这些信息再通过前意识的过滤与“把关”,传达给意识,这时的意识便是处于等待中的“客我”,它接收到前意识的信息后便处于一种新的意识状态中并随时待命将这些信息向外界传输。举个例子,足球场上的一名运动员看到了同伴对自己做出的一个手势,这个手势便是外界信息对个体的刺激。这时,这名运动员的意识中便进入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在这种意识状态下,“主我”随即形成。然后,这样的信息经过前意识的信息处理而进入潜意识,在那里搜寻与这个手势相关联的历史经验信息,经过一个短暂的过程从中搜到了这个信息的关联含义——准备跑位插上并接受传球,搜到这个信息之后再经过前意识的判断与加工,认为准确无误后再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意识,这时的意识便处在“客我”的状态,它接受了这一信息,并将这样的信息指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自我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例子中,很多复杂的细节过程虽然被一笔带过了,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自我传播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性,它是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我们常常能够在收看体育比赛(如跳水、体操等)的转播时看到运动员做动作之前凝神静思的片刻,这时其实就是运动员对即将完成的运动动作的自我传播过程。体育节目的解说评论员常常会用语言将运动员的内心活动过程通过现场解说词传达给观众,而他们完成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之前(或者之间)也要对运动员凝神静思的信息做出个体体内的“主我”、“客我”间传递,进而做出对这一信息的解读。

体育作为人体特定状态下的生理运动的意指,自我传播是这种意指转化为行为的前提和保证。无论是作为竞技运动的体育还是作为全民健身的体育,从事体育运动的个体在付诸行动的前后及整个过程中,自我传播是基础性的传播状态和行为。在跑步过程中,身体的疲惫就是信号,“主我”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便会调用停止当前运动的信息,几乎与此同时,前意识会对潜意识所调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筛选与加工,它判断之后可能发现身体并没有疲劳到难以承受的程度,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完成比赛需要继续跑下去,于是这样的信息便到达了意识中,“客我”得到这一信息后便向身体发出继续运动的指令。这种体育自我传播在棋类运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认为体育的个体基础就是社会“信息人”个体的自我传播,而自我传播也是其他各种体育传播类型的基础。

(二)体育自我传播的结构

体育的自我传播作为传播类型的一种,有其自身的结构。从事体育运动或者观看体育运动的个体在自我传播过程中同样具备一般传播的基本结构。大多数人认可的传播形成的一般结构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即传播者(Who)、信息(Says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传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样的机构模式在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等传播形态中表现得更为可视和明显,而在人内传播中我们通过分析也能够较明显地感知到这种结构的存在。意识作为“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在自我传播中扮演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二者统一于一身,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着角色的转换。信息既是意识中接受到的外界的特定刺激,这种刺激以语言和符号为媒介,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再传递回意识,意识对这一特定刺激的判断与再认识便会对信息处理与传输的结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视其为效果。当然,实际自我传播发生时的结构远比描述的要复杂得多,但是通过简单抽象描述的线条我们便能够感知到自我传播中的传播结构的客观存在。

体育的参与者、传播者、受传者三者中均存在体育自我传播的现象,而且这种结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自我传播是机械的线性结构,它更可能是具有层次跳跃性、内容间断性、序列重叠性和过程重复性。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所做的自我传播多数是以控制运动行为为目的的,而运动行为出现与预期的偏差时,第一阶段的自我传播很可能会间断,意识中新的信息会打破原有的或正在完成的传播结构,继而形成新的结构序列。体育运动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同样会在自我传播结构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传递与内化过程。

二、体育引发的个体能动思维

(一)体育自我传播能动思维的演变

人是“万物之灵长”,其关键就在于人具有出色的自我传播能力。这种自我传播绝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生理层面的刺激和反应关系,更重要地体现在作为社会高级物种的人所进行的多层次思考,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能动性的思维与反应就成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点之一,对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程序性的自我觉醒正是这种特点的一种表象。

进化论对人的自我觉醒过程,也即是从低级动物中分离出来形成现在的人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推断和描述。在漫长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三个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有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2]在具备了一定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人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能动性逐步增加,与他人的关系渐渐明确,从而形成了整体社会化的趋势。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规范的相互影响下,伴随着社会实践的积累与人类经验的传承,人的意识进一步超越了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状态。作为思维物质基础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较为完善的自我传播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化及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导致了语言的形成。作为思维的元素与材料的语言彻底划清了人与一般动物的界限,在它的支撑下抽象思维得以形成,自我传播作为一种个体能动性思维的结构得以牢固存在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运动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体育是人在社会化作用后对自身觉醒的新的意识状态。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过程就是能动思维的觉醒过程。最初,人们对运动的认识是维持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动与劳动并没有本质的区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具有了健身和娱乐的需要,这时,运动便与劳动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别,虽然劳动也是一种运动,但出于健身和娱乐需求的运动是一种相对专业化的运动形式,它与劳动运动的目的有了本质的区别。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改变,人类需要的层次也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的、“专业化”的运动的概念也随之进化为了一个内涵更丰富、表意更确切、特征更鲜明的概念——“体育”,它自身的诸多特征及其与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也得到了进一步揭示。这时,人们对体育的能动思维有了更加恰切的指向性,这种能动也更为普遍和便利地发生。

(二)体育自我传播能动思维的构成要素

时至今日,对自我传播及其个体能动思维的研究工作大多是由心理学者完成的,他们已经为这一研究建立了一套话语体系,沿着这个体系传播学者也能够从自身的领域和视角出发对此加以考察。能动思维伴随着人脑的认知过程,心理学中对个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界定,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像、意识、概念、判断、推理、情绪、感情等。

1.感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大脑皮质对当时正在影响着人脑的周围世界的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眼看颜色、形状;耳听声音;鼻闻气味,舌尝酸、甜、苦、辣;皮肤感受硬、软、凉、热;内脏器官感受疼痛、舒适、饥渴等都是感觉,都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虽然很简单,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自我传播的出发点,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但是二者又是不同的,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3.记忆。一般认为,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验过的事情在头脑中的反应,记忆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即人们经历过的事物,都可以经过识记,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得到恢复,这就是再认或重现。

4.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做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既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又是记忆的一种效果,表现在回忆中。

5.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指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以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是极其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它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实质上都是这一基本过程的特殊形态。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6.想像。想像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它不同于抽象逻辑思维,是具有生动形象性和间接概括性的认识活动,想像活动的结果是人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7.意识。通常把人的心理称做意识,从种系上看,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反映的最高形式。它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具体来说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以及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察觉与认识,它能将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在自我传播中,意识是“主我”与“客我”的集合,融传者与受者于一身。

8.概念。广义的概念指个体对具有同类属性事物获得的概括性的单一经验。狭义的概念指以单一概括性的名称或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集合。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一般特性,即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中所包括的对象的总和,即概念所适用的范围。

9.判断。判断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形式。在自我传播过程中,判断十分重要,它是对所接收信息的分析与断定过程,它的结论将作为下一步行为和思考的依据。

10.推理。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以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凭借语言词句的刺激作用,在已形成的某些系列的条件性联系之间,经过一定的分析与综合,形成一系列新的条件性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推理以已有的对真实的判断为前提,经过分析的过程,以所引出的新的判断为结论。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等。

11.情绪。情绪通常指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像愤怒、恐惧、欢喜、悲伤等,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常用于情感过程的表现形式方面。

12.情感。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

除此之外,自我传播还伴随了一些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睡眠、催眠、入梦等等,在这些状态中自我传播也常常发生,只是有些没有被人们的意识捕捉到而已。这些自我传播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反复地体验和不断地学习而生发积累并不断成熟的,在人脑能动的使用这些要素的过程中,自我传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运动到体育,从无意识状态的本能到意识状态的明确需要,体育在自我传播的能动思维中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外界信息发生了变化,这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自我传播系统就会从外界接收到相应的新的信息,这种信息促进了自我传播系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而对体育的概念以及在自我头脑中的定位更新,从而将其外化与社会环境相适宜的行为。由此可见,自我传播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从实践中获知的信息是自我传播的始点和契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我传播是对外部环境被动的、消极的反应,恰恰相反,它更是一种积极的能动,“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3]。这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能动,才有了体育内涵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才有了社会个人对自身体育需求的认知和满足的行为,才有了如今的传播的体育。

三、体育自我传播的社会心理过程

体育本身即是一个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意义的概念,体育的自我传播作为体育传播的一种最基本的类型也同样具有社会性以及由社会性衍生出的开放互动性。

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1863—193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米德的研究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他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刺激强化引导行动这一观点,但他却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运用了这一原则。作为区别于“身体”的“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I)和“客我”(Me)。他认为,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景中互相支持。人的“自我”最终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得以形成,与此同时,“自我”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性自我。而这个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揭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米德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由此可见,自我传播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人类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也即是社会性影响的施与阶段;其二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阶段,即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介质的信息处理与“自我”互动阶段。体育作为一种基于人类本能基础上的社会化意义的客观存在,其成形必得益于这两个互动的过程,它在自我传播的内化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符号体系,从而为形成公共的共同经验范围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米德的学生H.布鲁默(1900—1987)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自我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是能够和自己本身进行互动的。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和重组。符号互动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但它包含了关于传播及社会的一些核心的、共同的前提。杰罗米·玛尼斯(Jerome Mani)与伯纳德·梅尔策(Bernard Melzer)从中分离出七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论命题,每一个命题都确定了这一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1)人们通过给他们的经历赋予意义来理解事物。人类的知觉总是受到一个符号过滤器的调控。(2)意义是在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意义产生于社会团体间符号的交换之中。(3)一切社会结构与机构都是由相互作用中的人们建立的。(4)个人行为不是严格地由前面的事件决定,而是自发产生的。(5)心灵是由一个内部对话构成,它反映了一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6)行为是在社会团体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或建立的。(7)一个人不能通过观察公开的行为来理解人的经历,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与他们给予事件的意义必须是查明的[4]。总而言之,自我传播是社会性的,人们在使用符号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在自我传播的基础上构建我们自己意识中的社会现实。

体育的自我传播以一个局域化的空间——体育为立足点,同样是对人们社会性的能动与训练,它能够使人在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中认识自己对体育的需要、优化自己的运动行为、促进个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四、体育自我传播与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自我传播所具有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效地运用体育自我传播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体育自我传播是对运动行为的判断与调节。自我传播的过程是在语言中介帮助下的判断、推断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行为这一来源于自身身体的信息不断在头脑中进行自我传播,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大脑对运动行为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判断哪些信息是符合运动规范的,而哪些是容易造成伤害的,进而对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发出制止或调解的指令。在群体运动中,同伴或对手的行为也构成了对个体大脑的刺激,这时自我传播同样会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判断和推断,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有效地利用体育自我传播,在运动过程中积极的思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运动伤害,带来更高的运动效率,有益于身体健康。

体育自我传播是构成了自我反省式的思考。内省是人对自己的反思,是自我传播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是与自身的惰性作斗争、追求超越自我的过程,因此在体育运动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想克服这诸多的困难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内省。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即人们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情况时才可能进行这种思考。体育运动的特点正为生成这样的思考创造了条件。因此,体育的自我传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内省式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人们在内省中除旧布新、积极思维、超越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对自我思考方式的锻炼。

体育自我传播是体育精神构筑的过程。体育运动的精神意义是构筑于每个个体的头脑之中的,而这种构筑必须基于自我传播。经过人们不断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组成部分的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精神意义,如公平精神、秩序精神、友谊精神、超越自我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构筑是体育参与个体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其本质是体育的自我传播。通过有效的自我传播形成的这些精神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人格素养,使个体的精神气质更加完美,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潜在的、深层次的愉悦。

体育自我传播是对内心部分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自我实现。当今的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是社会个体精神需求增加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体育都是人们的一种欲求,这种欲求反映的是人们对身心某方面愿望的精神追求。人们对体育的这种本能的需求由自我传播而产生,也由自我传播去实现。因此,体育运动本身或者体育信息内容都成为了物质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只有通过体育自我传播才能最终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实现一种意识状态下的平衡。而当人们对体育这种出自本能的精神愿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通过自身的延伸——媒介)而得以满足时,那便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供需平衡,而是超越了一个心理层次,进入更高层次平衡的自我实现,从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摆脱了空虚的对身心皆有益处的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