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艾红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为促进各国华人新闻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的更好发展,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3—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联合举办。10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会议赞助人之一的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在致辞时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出现一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华文大报。事实上,在西方英文传媒与西方文明强力冲击的现实面前,探讨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华文传媒”,“信守文化多元化原则,传播华夏文明”,既是此次会议的目标和主题,也是所有参会者的共识。
为期5天的会议,共设立了三组主题报告和20个分组报告,以便与会者展开充分的研讨与交流。
会议的第一组主题报告为“海内外传媒的互动与社会变迁”。
自清代以后在西方洋枪大炮的进逼下中国被迫向世界开启了国门,大众传媒也在这一持续的社会变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变迁,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复旦大学黄瑚教授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林任君总编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教授的研究表明,在清代出版的报刊中,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刊就有200多种,分布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报刊促进了中国国内近代化报业的诞生,增加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推动了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吴廷俊指出,长期以来,香港华文传媒既与大陆媒体有一体性的联系,又比大陆媒体享有更多的出版自由;既服务于当地的华人社会,又与中国大陆社会保持明显的互动关系。黄瑚通过对香港与上海在中国近代报业历史上先后成为“报业中心”的史料分析,论述了“海派”对香港大众传播事业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林任君则紧扣现实,以《在报业恶性竞争狂澜中找寻华文报的中流砥柱》为题,对比欧美、港台、大陆和新加坡报业发展的现实,认为报业素质在争夺眼球的混战中不断下沉,一起走上低俗、迎合、渲染、哗众取宠、暴力色情的下坡道,而如果政府管制得当,报界自律做得也好的话,报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组主题报告为“传播教育、传媒生态与华夏文明”。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回顾了近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认为这是大陆广播电视教育历史上发展最快、成绩卓著、培养人才最多的时候。主要表现在:广电教育已经突破“部门办学”的模式,“广电大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广电教育的投入空前增长,广电办学实力大幅提高;广电学科建设体系完整,广电科研成果丰硕喜人;广电师资学历明显提高,教师收入稳步增长;广电人才培养层次齐全,广电教育内外交流日趋活跃。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高福教授受教育部委托,在对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状况进行深入高层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大陆新闻传播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学科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都迫切需要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屠忠俊教授则探讨了“华夏文明在全球化进展中的历史命运”这一课题,对全球化实现程度的三个层次——国际化、全球化和普世化进行了辨析,并提出将真、善、美作为一种类型的文明所体现的元价值追求的三个正交维度的观点,强调了保持、提升作为华夏文明终极载体的华文元符号系统的生命力、影响力对传承、传播华夏文明的极端重要性。
会议最后一组“学术生涯”主题报告,是由新闻传播学界资深专家讲述自己的学术生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朱立以《歪打正着学传播》为题,对自己弃记者工作而从事传播学术研究的原因娓娓道来。对于指导他走上传播学研究之路的朱谦教授、施拉姆教授、勒纳教授,朱立都表述了诚挚的谢意。正是在众多前辈学者的熏陶下,朱立教授也成为研究大陆传播的权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郭振羽教授回顾了自己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的求学与就业经历,表述了自己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战后日本新闻学科和日中关系的发展及变化。对与会者来说,这些学术前辈的现身说法,无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此外设立的20个分组报告题目,包括“网络社群与传播”、“全球化与中国传播”、“广告全球化与本地化”、“中国传播与民族文化”、“中国新闻史”、“华文网络与新闻”、“媒介与报人”、“新闻自由与舆论监督”、“文化产业与社会转型”、“媒介与政治”、“华文传媒与跨边界传媒”、“大众文化”、“公共关系、新闻与品牌管理”、“中国入世与国际传播”、“广告与文化”、“华文媒体的运作与形态”、“传媒、新闻与思潮”、“讯息分配与创意追寻”、“传播与政治发展”、“女性、传播中国文化”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健盈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和留学生所组织的两个网络社群为个案,探讨了网络社群如何在网上和网下的活动中表现中华民族认同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金兼斌的研究则表明,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出版已经覆盖了传统出版业所有的内容领域,开始不同程度地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香港电台的张奎阳总监经过文献考证,认为一般所说的香港地区的广播启播日期1928年是错误的,应该是1959年。
总体上看,此次会议的入选论文中有60多篇来自大陆,20多篇来自中国港澳台和新加坡地区。由于会议研讨的是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参加研讨的又是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因而引起了香港传媒的极大兴趣。香港《文汇报》、《明报》、《苹果日报》、《大公报》以及大陆的新华网、四川侨务信息网等都对会议做了报道。
“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第一届于1955年在武汉举行,目的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研究华夏文明对华人传播的深远影响;2000年召开的第二届以兰州为起点,追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2003年召开的第三届转到海上丝路的起点厦门,交流探讨世界各地华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这一届移师香港,一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院庆40周年所特设,二是希望这个会议越走越远。会议最后确定,下一届将于两年后在中国台北举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