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新鲜性。
新鲜性是新闻的灵魂。
生命与灵魂须臾不可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鲜性也是须臾不可分。生命没有灵魂,就会变成木乃伊。新闻新闻,贵在其新;闻若不新,读者不闻。“新闻”二字,拆开来看:“闻”,讲求事实必须真实,不真实,无法成闻,也无法与闻;“新”,其意自在其中,事实不新鲜,同样无法成闻,也无法与闻。新鲜性与真实性是新闻的两个根本属性,缺一不可,否则新闻就无法成立。
为什么新闻要讲求新鲜性呢?这与人类的趋新性有关。人类的天性和行为从来就是择新弃旧、辞旧迎新的,“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荀子说得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人类因循守旧,就不会走出原始森林,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眼睛靠电视而变成千里眼,耳朵凭手机而变成顺风耳,两条腿借网络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从自身规律看,新闻一从来到世间,就是姓新的,社会给它的分工,就是唯新是图,惟“新”字马首是瞻。新闻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从不见异思迁,从不越俎代庖,专心致志地为读者提供最新最鲜的真实信息。新闻工作者嗜新若命,以新为荣,以旧为忌,其职业责任、职业习惯就是见新而争先恐后,见旧而退避三舍。从阅读心理看,读者属于“蜻蜓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阅读心理受新奇律支配。所谓新奇律,是指人有喜新厌旧、好奇烦俗的心理,趋新若鹜,慕奇若羶。读者选择信息,往往是宁赏新花一枝,不看衰草一片;宁吃鲜桃一口,不嚼烂杏一筐。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还有上网,目的是“坐家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从中获得最新的信息。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舍得花钱订阅报纸,购置收音机、电视机,以至价格不菲的电脑。
新鲜性也是新近性。新鲜性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讲求时效,要求新闻常送“及时雨”,莫放“马后炮”。新闻事实发生之后,受众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知其信息,以满足先睹为快心理需求。心理学有个“首次效应说”,认为外界刺激物在人的大脑皮层中留下的印象,以首次刺激最为深刻。受众求新求快的心理驱动,就在于期望获得强烈的首次刺激。梁启超说,“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大抵脑筋愈敏之人,则受刺激力也愈速且剧。”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素养益进,“脑筋愈敏”,生活节奏加快,接受新闻“愈速且剧”。受众性子很急,今日新闻今日就想知道,不能“现场直播”,起码也应是“昨日新闻”。李大钊说得好,“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最可宝贵。”
由于强调新鲜性,新闻职业和新闻媒体就成了竞争性很强的领域。新闻人讲求以新制胜、以快取赢,新快结合,抢占先机。在某届奥运会上,为争夺电话、抢发新闻,曾发生过记者争互不相让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事件。新闻的保鲜期很短,新闻人必须同时间赛跑,谁能第一个冲刺撞线,谁就能先声夺人、赢得新闻的“金牌”。因此新闻人必须培养一种倚马可待的能力,在保证新闻准确无误的前提下争取速度。新闻既要新而准确,又要快而及时,这无异是一种压力。美联社国际新闻分析家威廉·莱恩在谈到如何看待这种竞争压力时说:“这些年来我发现,压力不但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相反却是一件好事。当对手紧贴在你的背后,当竞争十分激烈而截稿时间就要到来的时候,稿件就自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讲求新鲜性的着眼点,还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我们知道,任何记载、记忆,哪怕是再准确、再真实,都是与事实的本来面目有误差。这种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记录事实,越新鲜误差越小,越不新鲜误差越大。一条活鱼,只有在它活蹦乱跳的时候,描绘它才是最真实的;一朵鲜花,只有在它鲜艳开放的时候,刻画它才是最真实的。等到活鱼腐烂、鲜花枯萎,再去记录它的“活泼”、它的“鲜美”,其真实性必然是误差大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记者在最“新鲜”的时间内获得最“新鲜”的印象,新闻才是最真实的。新鲜性给真实性以“鲜活”的灵魂,没有灵魂哪来新闻真实的生命?劝君须惜“新鲜”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新闻的特点在于“未知”,旧闻的特点在于“已知”。
新闻是易碎品,只有一两天的寿命。它一旦与读者见面,就很快变成时过境迁的旧闻。新闻的价值,就其功能来说,核心是要解决“未知”的问题;“已知”了,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旧闻,一部分成为史料,一部分成为资料,还有一部分无疑成为废料。无论成为哪种东西,旧闻已经失去了新闻的价值。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当第一架飞机撞击世界贸易大厦冒出浓烟的时候,世界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不到10分钟,香港凤凰卫视就已抢先报道出来。待到第二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观众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了两座高楼在烈火熊熊中坍塌的现场直播。为什么媒体和记者争分夺秒地抢新闻呢?就是要抓时差、抓时效,在人们“未知”之前发出新闻,等到人们“已知”时就成了“明日黄花”,即使“新闻”再好也被人们当做旧闻看待。
新闻讲求新鲜性,应该把握“4个新”:时新,质新,知新,势新。
时新。新闻的镜头始终要对准发展变化的“现态”,不仅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要新,而且新闻事实发布的时间要新。新闻的传播是有时效的,从它发生到发布过程的时间越短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越短、越快才越有新鲜感。新闻越新鲜,产生的社会效果就越强烈,就越突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一旦从水中捞出来,迅即烹成美餐,才最受食客的青睐。新闻也是这样,事实一旦发生,就要立即报道出去,让受众先知为快。如果一条活鱼、鲜鱼变成了死鱼、臭鱼,谁还有兴趣去“品尝”呢?
质新。新闻事实本身的内质要新。只有时序上的新近,没有内质上的新异,就没有资格成为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实,但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实都具有新闻的特质。一般来说,判断事实新不新,除了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外,关键要看它是不是首变首创,是不是前所未有。第一次出现的崭新事物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
知新。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在受众未接受之前应该是新知。受众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看来,闻所未闻、知所未知的东西才最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新闻信息还应该传播新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新闻中包含的知识愈新,就愈有力量,就愈有新闻价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量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涌现,使新闻事实的知识内涵不可避免地升高。而从受众角度看,随着人们文化观念和知识意识的增强,求知识欲也在不断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报道的新闻事实富有知识的“含金量”。
势新。新闻是时代的先声,它必然要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态势和趋势。读者需要反映“现态”、揭示“趋态”的新闻,以消除他们对未来期望的不确定性。他们不仅关注新闻事实的5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而且关注一个H(为何)和一个M(意义),从中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象背后潜藏着的事物演变的新走向。如果一则新闻不能展示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新趋势来,它的新鲜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正如普利策所说的,国家好比一艘航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哨,他要观察形势,一旦发现险情,就要及时发出警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