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有哲学家的“睿智”。
哲学架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乃学中之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新闻人可以说是哲学的骄子,由于职业的驱使,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运用哲学原理最直接、最频繁。不是吗?当你采访事实、探索真相的时候,不正是自觉地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吗?当你挖掘个性、提炼共性的时候,不正是有意地遵循唯物论的转化论吗?新闻人走到哪里,哲学就跟到哪里,可谓形影相随。
人们说,哲学是智慧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确,新闻人手里有了这“两镜”,就能够看得远、看得深,就能够在宏观和微观上把握事物的具有新闻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哲学看得远,就在于它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新闻人不是算命先生,但可以凭借哲学的矛盾转化、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而“未卜先知”。辩证法是“变化法”,既然新闻人醉心于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发现新闻,就要用辩证法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这个变化法观察和剖析事物,从中发现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新闻人每日每时站在时间的起点上,不仅要立足今天、回顾昨天,而且要预见明天。在渐进中预见飞跃,在偶然中预见必然,在前进中预见曲折,如此等等。面对一个新闻事实,不仅要看它在今天有何价值,还要看它在明天将要产生什么社会效果。1959年2月上旬,新华社发出了一条短消息,报道了北京特种药品商店职工,为抢救山西平陆61名食物中毒的民工,急送特种药品的事迹。按说,消息见报、信息释放,新闻已经尘埃落定。可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王石在《北京晚报》上读到这条消息后,发现了报道后面隐藏的重大意义,本能地预见到如果重新挖掘这一新闻,其潜在价值必将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联合作战,采访了北京特药商店,采访了民航和空军,采访了卫生部,采访了平陆县委、县政府,采访了平陆县邮政局和有关医院,采访了61名民工,一路顺藤采访,风雨兼程,终于摸出了新闻大瓜。他们精心构思、精心写作,在《中国青年报》上推出了大型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报道一出,举国震动,《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从此,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刷新了中国人的精神。
哲学看得深,就在于它的显微性和透视性。社会生活从来就是复杂的、不透明的,鱼目混珠,泥沙掩金,不把本质的东西袒露在人们面前。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拨沙识金,就要借助哲学的思维。1937年2月,斯诺完成陕北之行。他给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在与共产党人相处4个月后,我深深相信,弄清楚了南京方面打了10年的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对共产党人我也有一些好话要讲,而且我打算把这些写出来。”作为西方记者,斯诺为什么要给共产党人讲好话呢?这是因为他启动了讲客观、讲本质的哲学思维。比如,他对林伯渠是这样描写的:“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这就是财政人民委员!”手中握着中央苏区财政大权的林伯渠,竟是这样的艰苦朴素。斯诺正是从断腿系绳的眼镜这一细微之处,透视出了共产党人的非凡品质,透视出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无怪乎,他写出《西行漫记》给共产党人“讲好话”。
哲学的精髓在于发现,只有发现,才能认识世界,才能进而改造世界。在这一点上,哲学为新闻发现提供锐利的武器。新闻人掌握了这一武器,就能无往而不胜。
1986年3月,新华社记者杨继绳登门访问长征老红军李坚真大姐,曾经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也正好来看望她。李大姐端上广柑招待两位客人。杨继绳吃了一个广柑后,就向主人表示谢意地说:“大姐的柑子好吃,可惜我牙齿不好,只能吃一个。”
任仲夷吃着广柑,也有感而发地说:“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长的象征。”
80岁的李坚真十分机敏。她爽朗地笑着,接过任仲夷的话茬对记者说“他在谈改革呢。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同小孩掉牙一样,是新生事物成长发展过程的问题。这个比喻好。”
任仲夷站起来,一边走一边说:“前进中的问题本身就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因素,只要继续前进,问题就会解决。”
李大姐说:“广东的物价问题就是的例子。”
任仲夷沉思说,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应当积极采取新的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加快新体制的建立,缩短新旧体制交替的时间。
两位老革命侃侃而谈,杨继绳在旁边注意地听着。
这个由吃广柑而引出牙齿话题的叙谈,无意间激发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哲学思考。他发现:任仲夷关于掉牙的比喻,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和深刻的哲理。他想,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就像小孩掉牙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孩子掉牙,是一次否定,新牙长出来,对掉牙又是一次否定。否定之否定,人就成长起了。用这个牙齿比喻去观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惟有通过“掉牙”,除旧布新,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次不经意的看望,一次不经意的闲谈,经过新闻人哲学家般的烛照,竟成了一条好线索。真是留心处处皆发现。杨继绳辞别李大姐,回到住处很快写出了《牙齿的哲学》的新闻稿。稿子把两位老革命的对话作为主体,把任仲夷的比喻作为文眼,匠心独运,画龙点睛,以生动的解难释疑,启发、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还用简练的笔墨,对李大姐说的广东物价问题的例子进行了具体化:“1980年,广东放开市场,价格一下子上去了,鱼涨到3.5元一斤。群众有意见,上面有些部门也有不同的看法,可省委、省政府却决心硬着头皮前进,终于抗了过来。现在,广东的鱼价是全国各大城市中最便宜的,其他副食品有很多价格也比北京低。”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
稿子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好评,认为通讯有理论色彩,又生动有味;认为记者以哲学家的睿智,把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高度,发人深思,意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