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顺藤摸瓜法。

顺藤摸瓜法。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三、顺藤摸瓜法。新闻线索有如常青藤,往往结着一连串的“瓜”,顺着藤儿摸下去,就有丰硕的收获。运用顺藤摸瓜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先要瞄准有后劲的新闻之“藤”,越摸“瓜”越大,越摸“瓜”越好;二是要摸出形态各异的“瓜”来,避免千篇一律、题材雷同。

三、顺藤摸瓜法。

新闻线索有如常青藤,往往结着一连串的“瓜”,顺着藤儿摸下去,就有丰硕的收获。

1986年底到1987年初,笔者首次来到庄浪县采访。可以说,对这个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的贫困县,笔者几乎是陌生的。陌生感产生新鲜感,下车伊始,笔者的目光就被满街的草辫摊点吸引住了,一条新闻线索顿时抓到了手里。第二天,在县委报道组同志的陪同下,笔者走访了庄浪县城水洛镇的草辫市场。草辫贩子们设摊摆点,热情地招徕着每个交售者,收购的草辫堆起了一座座小山。笔者随意走到一个生意煞是红火的摊点前,与摊主万清秀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是朱店乡农民,他不光在县城摆点收购,还在朱店街开了商店收购,一年下来能收购100万把,装车发往陕西、河南等地,收入至少过了5万元。接着,笔者问他收购草辫的资金从何而来,他说他前几年搞劳务输出攒了几个钱,加上贷款,就开起来商店,收起来草辫。笔者再问,这么说,你是通过劳务输出积累了本钱、增长了本事。老万风趣地说,对着呢,一年蒙,二年灵,三年回来变能人;在他们庄浪,像他那样先搞劳务、后做生意的人多着呢。同老万攀谈,笔者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庄浪县的劳务输出和草辫产业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们来到乡镇企业局,从局领导的介绍的数字和事例中,了解到候鸟经济和麦秆经济的确是庄浪县的两大特色。从乡企局出来,我们按照局里提供的线索,先后采访了良邑乡的何富祥、万泉乡的万乔娃、朱店乡的柳建邦等先劳务、后创业的致富能人;采访了草辫市场和县草辫加工厂。万泉乡李堡村是个只有39户人家的小山庄,过去人称“光棍村”,膀大腰圆的小伙子硬是穷得娶不起媳妇。自从开展劳务输出之后,全村一下子出去了56个青年人。飞出去的“候鸟”,归来一个个腰包鼓满,两三年间招来了30多个“凤凰”。李刚娃兄弟4人全跑出去搞劳务,接连娶回了3个媳妇。李安安兄弟5人出去4人,两年娶了3个媳妇,说了一个。村里唢呐声、鞭炮声常年不断。走村串户,但见许多媳妇、姑娘甚至小丫头们,手里攥着一把麦秆在快捷而灵巧地掐草辫;大路上,不时掠过满载草辫的自行车或小铁牛;草辫厂,经过加工、处理的草辫产品装车待发……

就这样,一连四五天的采访,笔者顺着劳务和草辫两条藤摸出了4个“瓜”,写出了4篇报道:《庄浪县农民走南闯北谋富学艺(引题);3万劳力出乡,练就一批能人(主题);赚回资金,学来技术,带头办起300多乡镇企业(副题)》、《输出劳务,换回幸福》、《庄浪县农村“冬闲”不闲(引题),10万多农民搞草辫,产运销形成“一条龙”》、《庄浪水洛草辫市场越办越红火》。4篇稿子全上了省报,头一篇登在头版头条。尤其是第二篇通讯,搜集了3则顺口溜作成小标题,引人注目:“一曰:出门两手空,进门腰包撑”;“二曰:出门闯一趟,光棍招凤凰”;“三曰:出门是个虫,回来变成龙”。对劳务输出这条藤,笔者一直没有丢手,只要有机会到庄浪,就摸这方面的瓜,写了好几篇稿子,比如调查报告《建立剩余劳力“双向转移”的新机制》,以劳务输出和就地创业“双向转移”的新思路,引起读者的关注。

运用顺藤摸瓜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先要瞄准有后劲的新闻之“藤”,越摸“瓜”越大,越摸“瓜”越好;二是要摸出形态各异的“瓜”来,避免千篇一律、题材雷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