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写作的五大特色

新闻写作的五大特色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讲 新闻写作的五大特色新闻写作是总成工序,所有发现的结晶、采访的精华都要这里总装成型。新闻写作之所以与文学写作、学术写作、公文写作四柱撑屋,就在于它不可被其他写作形式所取代,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五位一体的规程性的特色。但新闻作品的开头,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新闻写作中,最难经营的就是导语,写好一则导语,就等于完成半条新闻。

第十四讲 新闻写作的五大特色

新闻写作是总成工序,所有发现的结晶、采访的精华都要这里总装成型。犹如五颜六色的布料到了缝纫师手里,总归要剪裁出时髦新奇的服装来。

“剪裁妙处非刀尺”。新闻写作之“妙”,就在于它的特色。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特色的,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特色。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学术写作、公文写作并称为四大写作,它同其他三大写作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它的实构性超前的魅力,是虚构性滞后的文学写作所不可企及的:当世界贸易大厦的双子楼在“9·11”恐怖袭击中坍塌的时候,当堂堂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活捉、被绞死的时候,任何文学写作的想像力都显得十分苍白。它的新鲜性活跃的魅力,是研究性寂寞的学术写作所不可比拟的:实验室、故纸堆里出来的东西毕竟缺少一点鲜活的气息。它的时效性抢先的魅力,也是程序性延迟的公文写作所不可同日而语的:例行公事的许多文件的关键内容的传播,要靠新闻写作的处理才能为受众喜闻乐见。新闻写作之所以与文学写作、学术写作、公文写作四柱撑屋,就在于它不可被其他写作形式所取代,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五位一体的规程性的特色。

一、多行题:吸引眼球,勾起读欲。

翻开报纸,新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多行题。

随着现代报纸的蓬勃兴起,新闻标题的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到多的3个标志性阶段。尤其是标题在小字号变成大字号的基础上,由单行题变成多行题。早期报纸仅有一行题,到了中期,办报人开始制作了一主一副的双行题,逐渐又发展到肩题、主题、副题搭配的3行题。著名新闻家邵飘萍创办的《京报》,1923年1月23日刊登的一则新闻曾经用了10行题,肩题和主题各1行,副题多达8行,字体、字号各不相同,可谓多行题之最。现在,双行题和3行题成为报纸标题的常规,即使是通讯的标题,一般也要主副两行题。多行题已经成为新闻独特的标志和报纸独特的版面语言。

新闻标题的多行式,是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产物,是新闻写作独有的景观。新闻的多行题,起着导读、解读和卒读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了解新闻要点、尽悉新闻内容,满足他们对新闻欲知、快知、全知的需求。因此,搞好新闻写作,就必须钻研多行题,在多行题题上见功力。

制作新闻多行题,要着眼于凸现新闻价值、体现宣传价值、兼顾审美价值。所谓凸现新闻价值,就是把新闻中凝聚新闻价值的焦点凸现在标题上,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奔向月球”。所谓体现宣传价值,就是把新闻中蕴含的观点浓缩在标题上,引导读者的思想倾向。如:“发射神舟五号政治意义大于航天计划本身”、“嫦娥一号开辟中国宇航事业新纪元”。所谓兼顾审美价值,就是把新闻中的美学点提炼出来,引起读者的审美联想。如:“‘神舟’巡天,举世震撼”、“‘嫦娥’奔月,梦想成真”。如果我们将3个价值完美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受到读者欢迎的标题来。如:“(肩题)我国成功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主题)神舟五号凯旋,神州一片欢腾;(副题)标志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肩题)‘慧眼’如炬测月球 ,日夜飞行为‘解码’;(主题)‘嫦娥’不寂寞,长空舒广袖;(副题)嫦娥一号传回首批科学数据”。

二、导语: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凡文章,都有开头。公文写作也好、文学写作也好,都讲究开好头。但新闻作品的开头,要经过特殊的处理。这种特殊处理的开头,人们给它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就叫作导语。

导语与标题有着孪生关系。

1892年,《纽约时报》刊登了拳王科伯特和索里芬争夺冠军的长消息,全文在2500字之后才告知谁是冠军。这样慢条斯理的写法,心急的读者哪能等得住?后来进行改革,把新闻的重要事实浓缩在标题上,“五要素”齐上阵,多行题无限制,令人耳目一新。可是这样一来,标题行数过多,占的地盘过大,版面有些浪费,久而久之,读者又有了意见。报人们闻过则喜,继续深入改革,把“五要素”俱全的多行题用一句话代替,放在新闻的开头,既节省版面,又满足读者,两全其美。于是,就形成了沿用到今天的新闻导语。

导语追根溯源,是从标题演变而来的。可以说,导语是放大了的标题,标题是浓缩了的导语。导语对于新闻作品开头的特殊处理,实际上是进行标题化的处理,像精心制作标题那样精心写作开头。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传神的“眼睛”,那么导语则是新闻的“脸盘”。“脸盘”是秀丽还是丑陋?是生动还是呆滞?是摄魂夺魄还是望而生厌?左右着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导语与标题相辅相成,“脸盘”衬托的“眼睛”,更是顾盼有神。“脸盘”与“眼睛”留给读者的是第一美学印象,这一印象决定着读者对新闻态度:是一见钟情,还是一见却步。

导语者,贵在“导”也。导语的首要功能,就是激发读者的兴奋点,诱导他们往下读。毛泽东说得好,新闻导语“立片言以居要”,能够“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他还说,“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毛泽东写新闻特别讲究导语,比如他的新闻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的导语就写得非常精彩:“当着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崇禧、傅作义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这样的导语让人一读,不由得要往下看,白崇禧、傅作义“成了国民党的宝贝”,到底“宝贝”在什么地方?看完全文方才明白,“宝贝”在梦想偷袭石家庄,“挡一挡人民解放军”,“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

新闻写作中,最难经营的就是导语,写好一则导语,就等于完成半条新闻。导语在新闻结构中的地位,好比交响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起着定调和领奏的作用。美国新闻学家赫斯特说得好:“千万记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话不能打动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对记者来说,导语是迫使自己尽快显露新闻精华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和聚集自己的思考力,催促自己竭尽神思,全力发现新闻的导动点,以求最大限度地抓住读者的兴奋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语是记者锻炼自己能力的地方,也是记者显示自己才华的地方。

“导语是新闻的命脉所在。”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认为:“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了”,“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他甚至现身说法地强调:“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花在琢磨导语上。”

一条导语是否优秀,判断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看是不是抓住了新闻的精华,使读者一读就略知全文,诚如刘勰所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二看是不是抓住了读者的目光,引诱他们接着往下读,诚如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如果一条导语,抓不住新闻的精华和读者的目光,读者读了第一句,再不想读第二、第三句,那这条导语就等于白写了。所以,记者就是“导者”,写不好导语就不是好记者。每一个记者都应该在导语写作上下功夫,做到自己在导语上一起调,读者就跟着唱歌。

三、5个W:要素齐全,确保真实。

新闻是“事实学”,是对新近变动的事实的报道。报道一个既定的事实,就必须明确5个W,就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19世纪80年代,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率先采用5个W写作新闻,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随后,美国新闻界就把5个W作为新闻写作的准则推广开来。接着,5个W被世界各国的新闻工作者普遍认同和遵循。

新闻只有真实,读者才会相信。实践证明,抓住5个W进行写作,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五要素”,才能使新闻具体、实在,才能使新闻完整、准确,从而取得读者的信任,满足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早在1943年9月,陆定一就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谈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他说:西方的“新闻理论,也讲到怎样求得新闻成为事实的真实报道的问题。例如,最初步的新闻学,就说到每条新闻必须有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新闻中有了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才算是新闻。”“这些主张,我们认为是对的。”

判断一则新闻是否真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它的5个W是否俱全。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两个要素,这样的新闻绝对有问题。所以说,5个W用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说话,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基本条件。当然,设若一个记者蓄意造假,那与5个W没有牵连,而是与他的职业道德有关系。

需要补充的是,20世纪40年代,在5个W之外,又出现了1个H,即How(为何)。1个H的出现,是深度报道的需要。深度报道的重点是在说明Why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How的问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给读者。这是报纸新闻为对抗电子新闻的竞争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报道方式,报纸只有开拓报道的深度,才有可能在新闻传播上胜过广播、电视。如果说5个W和1个H是6个层次的话,深度报道深就深在第五层和第六层上。

四、倒金字塔结构:头重脚轻,高潮在先。

新闻写作的结构特别是消息,与“众”不同,常常是“大头”在上、“小头”在下,呈现出倒金字塔形。其特点是,一开笔就把最重要、最精彩、最生动、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前面,然后按“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进行递减,形成“虎头蛇尾”之势。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称之为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西方新闻人的创造和奉献。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地记者采用电磁电报发送新闻。但由于电讯技术处于草创阶段,发报过程故障频仍。于是,新闻媒体要求记者写稿时先写最重要的事实,一旦电传中断,稿子仍可独立成章或成段见报,满足受众急切获知战争消息的渴求。从此,倒金字塔结构风靡各国新闻界,成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程。

从受众的阅读心理看,倒金字塔结构投其所好,能够迎合他们急于求知、先睹为快的愿望。就拿看报和看戏来说,受众心理迥然不同。受众进了剧场看戏比如看《铡美案》,一坐两三个小时,从陈世美赴京赶考、举家欢送开始,一场一场地看下去,直到最后一幕高潮到来,舞台火光一闪,包文正用虎头铡铡了当朝驸马,方才心满意足。然而受众看报就不是这样,他们最喜欢首先看到的是高潮;如果新闻从陈世美辞别家园写起,经过金榜题名、抛妻再娶、二老双亡、香莲闯宫、韩琦杀庙、包公接状、府门对质、国太辩理,如此按时间顺序写下去,最后到包文正铁面无情、痛铡驸马结尾,恐怕许多人半途而废,撇开报纸干别的事情去了。因此,写作“铡美案”新闻,最适宜的方式就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把陈世美铜铡伏法的情节放在最前面,写入标题和导语,然后把陈世美杀人灭口、龙国太恃强凌弱、秦香莲拼死抗争、包文正秉公执法的事实交代清楚,从而体现出弱势不畏强权、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这样,才能始而抓住读者、继而吸引读者一步一步地把新闻读完。

倒金字塔结构的发明,不是偶然的,它是新闻传播规律和写作规律的必然,在新闻事实的再现和文本建构中具有不可剥夺和不可替换的地位。它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写作特色和结构模式,之所以成为至今相当稳定的新闻传播方式,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新闻自身的本性和新闻写作的目的,即以最引人、最快捷的方式,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传送给最广大的受众。

倒金字塔结构具有美学的因素,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为法国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钢倒金字塔,以其倒置的魅力引起各国参观者的赞赏。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作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好奇、求异的审美需求,能够促使记者很快架设起具有审美效应的新闻结构。新闻写作最有魅力的“建筑美”,就体现在倒金字塔结构上。尽管中外新闻界有一些人对它啧有烦言,但它历久不衰,其美学效应至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五、新华体:独树一帜,中华风格。

对于新华体,1993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作了权威的解释:“新华通讯社长期报道国内外新闻所形成的一种写作体式。关于新华体的特点说法不一,但这一概念在我国新闻界已流行通用。新华体的公认特点是: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很少空发议论;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中段落过渡自然;稳健中见权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注重通稿的信誉;善于抓大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主题开掘深刻。”

大家知道,新华社1931年成立于江西苏区的瑞金,当时叫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党创建的最早的新闻发布机关。在历任社长杨尚昆、向仲华、博古、廖承志、胡乔木、吴冷西、范长江、穆青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新闻家的领导下,它荟集党内优秀的新闻人才,造就了一支笔力雄健的新闻写作队伍。毛泽东十分看重新华社,在经常给以指导的同时,为其撰写、修改了大量的新闻作品,为新华体的培育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和文风。领袖的大家垂范,社长的言传身教,新华社新闻工作者首当其冲的摸索和钻研,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写作体式——新华体,以其真实、实在、简洁、明了、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带动和影响着中国的新闻写作事业。新华体是中国的新闻体,已经超越了新华社的范围,成为中国新闻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共同创造,成为中国新闻写作体式的典范和圭臬。

新华体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以开放的引进的姿态出现的。它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新经验、与时俱进的同时,还不断借鉴、吸收西方新闻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好体式、好做法,力求与世俱进。正因为如此,新华体还超越了中国的范围,成为国际新闻界一种有影响的新闻写作体式,引起各国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和借鉴。

看待新华体,应该投以辩证的眼光。新华体并不排斥每个新闻工作者写作个人体的发挥,它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容许体现个性化,“总体”外容许有“个体”。新华体并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在前进中创新、创新中前进,充满着标新立异的活力。如果把改革开放前后的新华体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到,新华体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种认为“新华体是我国新闻媒介报道语言几十年一贯制的老面孔”的说法,显然是带有偏见的,是站不住脚的。

新华体属于中国新闻人,体现着新闻写作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我们应该给以尊重。既然我们来当记者,就需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新华体,使自己的新闻作品流溢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中国风格,展现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如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权威媒体继续引领着新华体的潮流,我们提高新华体写作水平的捷径,就是阅读、借鉴他们的记者所写的新闻作品。班门弄斧,才能学到高手艺。

多行题、导语、5个W、倒金字塔结构、新华体,构成了新闻写作的五大特色。它们好比如来佛的五指,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超越不出它的掌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五位一体的特色,多行题制作得醒目,导语设计得独到,倒金字塔结构摆布得恰当,5个W交代得清楚,新华体运用得精彩,那么我们的新闻写作就进入了五彩缤纷的佳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