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闻的真实性说起新闻的真实性,这真的是非常严肃又很严格的事情,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深刻正确地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是成为一名合格通讯员的前提。

第二节 新闻的真实性

说起新闻的真实性,这真的是非常严肃又很严格的事情,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是真实性。深刻正确地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是成为一名合格通讯员的前提。

一、真实——新闻的命根子

从事实到新闻,其间必须有人作为中介。一有中介,就可能出现失真。然而,这种报道的最后成果——新闻,又必须是对事实的忠实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真实就成为新闻首先必须具备的性质。反过来,对做新闻的人和媒体,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命根子,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报道真实才能取信于民。广大民众是报道的受众,也是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每天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浏览网页,为的是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信息,了解世界变动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重要的则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新闻有用,才有这么多的受众;新闻有用,它才能“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受众接受多少从媒体上来的信息,接受哪些媒体传播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媒体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度又是以报道真实、讲真话为前提的。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天内凝聚全中国人的力量,将全国人民的士气鼓舞到最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地的一切,并将信息迅速传播到众人身边。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首要的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一旦发现报纸、广播、电视刊播的新闻报道是不真实的,他们就会产生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就会失去对媒体的信任,对所有的新闻和言论都采取怀疑态度,而新闻媒体一旦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发生在2007年的《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被列为当年让国人在世界其他国家面前非常“掉面子”的三大事件之一(另外两件为太湖蓝藻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虽然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相关涉案人员,但是经媒体报道后产生的极大影响是很难消除的,受众对于炮制假新闻的相关人员和传播假新闻的相关媒体的厌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消解的。

二、新闻真实性:具体的真、整体的真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具体的真实

1.确有其事

这本身是不用多强调的事情,但是我们郑重地把它放到第一条要求上,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许多假新闻追查到最后,常常是捕风捉影而得以传播,有些甚至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请看这样一则号称“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

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最高奖学金的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第一中学的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科中获得的优异成绩。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年来,第一次把这样高的学位和奖学金授予刚刚读大学二年级的中国女孩。

1997年6月,在齐齐哈尔一中读高二的吴杨来到英国。在莱斯顿预科班学习一年后,于1998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被牛津、剑桥大学同时录取,吴杨最后选择了牛津大学。在今年6月进行的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中,吴杨在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课中全部考得第一,这是牛津大学建校史上从未有过的。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吴杨博士学位,颁发给她6万英镑的最高额奖学金。导师戴里克教授说,吴杨是他当15年博士生导师中教过的最好的学生。

——《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23日

这篇报道一出现,各大报刊就争先恐后地转载,但是,不久当事人吴杨站出来说话了: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不是百分制;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多么令人尴尬的真相!原来,写这篇消息的记者是根据饭桌上几个人闲扯得到的信息,拼凑起来做了这篇文章,真相一出,无论是始发媒体还是转载媒体,都会脸红。通讯员在获取信息时,一定要注意查实信息的真实性,否则一则虚假的新闻就足以让一个单位颜面尽失,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消除它的影响极为困难,已有结果的“华南虎”风波和“躲猫猫”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结果、原因,即我们常常说的5个W(What、Who、Where、When、Why)加上一个H(How)。这些都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因素,或者说弄清楚一个事实的起码条件、几个基本环节。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弄虚作假,都会招致受众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因此新闻基本要素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含糊其辞。

一般来说,对前面几个“W”还是比较容易表达准确的,主要难度在对“H”这个要素的概括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事物,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物,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原因。一些片面化的理由,会让我们的读者不信任,所以在寻找原因时,一定要找到最真实、最本质的原因。

3.使用的各类资料必须真实

这里主要指的是数字、背景资料,还有史料。虽然说记者在得到通讯员提供的资料后还要证实,但是记者的核实工作有可能会耽误发稿的时间,所以通讯员应该确保资料数据的真实可靠,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出处,哪怕会延误发稿时间,也一定要做到“十拿十稳”。

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必须真实,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或知情人所述

新闻写作非常忌讳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这是它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区别。

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和通讯员,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业务训练,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常犯的毛病是将文学写作与新闻报道混同。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凭主观想象,在行文写作时增加一些不真实的东西,甚至将新闻当小说来写,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尤其在写心理活动时要格外注意,绝对不能通过推论或者合理想象,写出类似“这一刹那,他的脑中闪过……”这样的语言,一看就像在造假,人们会质疑:“你怎么知道他那会儿脑中闪过这些想法?”虚假情节,不攻自破。因此,在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时,必须以当事人或知情人的陈述为准,让我们的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文字是有源头有依据的,切不可因写作的需要而主观杜撰。

(二)整体的真实

这是对新闻比较高的要求。新闻除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外,相当多的时候还要对涉及的大量相关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这个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

1.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有机结合

举这样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某地报纸有一篇文章说当地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犯罪,严打期间,有一晚上抓获百名罪犯,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制止了不少犯罪案件发生……这篇报道出来,会给我们读者什么感觉?肯定会有不少人想,这么多犯罪案件、犯罪分子,这地方治安还真是差啊!真是事与愿违,本来是想通过这个报道来表扬当地公安部门的高效率工作,却让读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位作者没有想到微观真实是要与宏观真实结合的。

这是我们通讯员在写作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不具有代表总体关系的个体事实,夸大其普遍度,而导致对总体事实报道的扭曲。也就是说,在个体事实向总体事实过渡时发生“错位”,记者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与同类事实的总体实际不相符合。在微观上它是真实的,但在宏观上它是失实的。

2.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真实性有一个层次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比如对于通讯、深度报道等,在文章中哪些内容安排在前面,后一段再安排什么内容,需要很谨慎地把握。因为因果关系的阐述需要正确的文字逻辑安排,如果把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放到了最不起眼的位置上,或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那文章写出来肯定是不够真实的。其实,多层次意义上的真实,也是要求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有机结合,如果再配合很有逻辑性的层次结构,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不过,请大家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做到整体的真实。有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动态消息,如自然变化、科技发明、贸易活动等,只需提供某种信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可以了。一些突发性事件,时效性要求强,也不必非要等到了解了事件的“本质原因”再报道,可以通过后续报道来揭示其内在的东西。但是对于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探讨,就不能停留在具体真实这个浅层次要求上了。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容易,这不仅仅是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所决定的,很多时候还关系到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以及思维辨证能力。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似乎从新闻报道问世,新闻失实就如影随形。想要完全杜绝新闻失实可能很难,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我道德水平与思想理论能力,尽力避免失实报道,把合格而优秀的新闻作品奉献给各类媒体的受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