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息最好这样写

消息最好这样写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消息最好这样写上面我们认识了消息,这一节,我们说说消息怎么写。这个报道借用傻根的事例告诉回家过年的人们,还可以用邮局的其他节约汇费的方法把钱带走,以提防路途上的危险。一是声明版权,二是表明消息的来源。上面引用的消息头里,后三条都是转载或综合改写始发新闻,都很有礼节地注上了消息始发媒体。

第二节 消息最好这样写

上面我们认识了消息,这一节,我们说说消息怎么写。按照消息文体各个构成部分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的顺序来说说具体的写作。但需要说明的是,初学者可千万不要机械地划分这些部分,要根据写作需要来具体安排。如果学得很程序化,那就会变成像机器人那样的简单复制和重复,就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文章就不可能吸引人。

一、做个漂亮标题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消息中一个漂亮的标题可以让新闻作品在众多的稿件中独树一帜,让审稿的编辑们眼睛一亮,发表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发表之后,也会很快吸引受众的眼睛,成为大家交口传说的篇章。那么好标题有哪些标准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标题的结构。

结构美观方便、文字有新意,寓意丰富、清晰明了,这就是好标题的标准。

(一)标题的结构

标题可分为单一结构标题和复合结构标题。

单一结构标题由正题组成,正题又叫母题、主题,顾名思义,它是要以简洁的语言交代新闻事实,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事实的新闻价值在哪里。单一结构标题的特点是在简短的文字之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且多数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如:

王老汉救下大武汉

北京26日举行奥运火炬接力线路发布仪式

在这样的标题中,新闻事件被展示得十分清楚。

复合型结构标题由引题、正题、副题组成,它们又可以组合成三种形式。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位置在主题的上面,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解释意义等,引题多作虚题。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多作实题。

引题+正题:

历风雨见彩虹(引题)

湖北省一打工青年获大学文凭(正题)

虚实搭配,标题更有气势。如果只用一个正题,就会显得太平淡。

引题+正题+副题:

华阳街道里弄干部——(引题)

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正题)

动员居民、职工投入建设文明单位活动(副题)

这个标题用排比表现了动作上的延续层次。三个标题合而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很高的撰题水平。

正题+副题:

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正题)

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竟是“分配基本合理”(副题)

正题点出了文章的主要新闻价值,并用对比的手法让标题生动、有吸引力,副题补充正题的内容加以延展,进一步加深了事实之间的矛盾之处,把读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如果没有副题,正题就没有这么大吸引力了。

标题结构,是根据作者的文法和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等来决定的,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是也必须要注意,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洁明快,以利于受众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和理解新闻事实。也就是说,消息标题无论是叙述事实还是评价事实,都必须讲究语言简练,表意明晰。

(二)标题的文字

标题的文字首先要表达准确的文中之意,这是最基础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解撰制标题文字的一些技巧。

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感染力

运用多种修辞格:反复、设问、比拟,如果用得恰到好处,是妙不可言的。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何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正题)

通过“垃圾山”、“臭水流”的反复,突出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感染力和表现力。

2.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鲜活性

群众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增强标题的生活气息。如:

菜篮子奶袋子果园子生出钱串子(引题)

金台区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超千元(正题)

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富于形象性,如果换成书面语言,恐怕很难有这种效果。再如:

我很丑,但不妨碍做总统(正题)

2004年的乌克兰大选,遭遇中毒毁容的尤先科占到上风。这句编辑“杜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说的话,因为用了赵传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比拟,所以多少带点调侃的意思,一改政治标题严肃不苟言笑之风,读来有清新之感。

3.幽默的语句,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千里赴蓉只为活出个熊样(正题)

正文写的是2004年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千里赴蓉”,简要说明了黑熊是被辗转送往成都寻求治疗的,而且这种拟人手法也合乎黑熊受到的关切;“只为活出个熊样”,继承前句语境,轻松幽默地吸引起了读者阅读新闻的欲望。看完新闻,又感觉这幽默是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而对虐熊者进行谴责,继而引发读者的怜悯之心。[1]

如果“傻根”知道汇费没那么贵(正题)

这个新闻标题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了当时人们最关注和熟悉的“热点”来吸引读者,傻根是《天下无贼》里的主人公,因为得知6万元一寄出去就成了59400元了,所以才决定带走,随后遇上了“贼”。这个报道借用傻根的事例告诉回家过年的人们,还可以用邮局的其他节约汇费的方法把钱带走,以提防路途上的危险。带上“傻根”的标题成了上半句,令许多人都想知道“如果”的下半句,那么,请看报道。[2]

总之,标题是一篇文章的脸面,一个文采好、架子漂亮的标题是非常难得的,很多记者、通讯员都深有体会,常常为了一个好的标题琢磨很长时间,花去很多心血。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的通讯员,要下得苦工夫去思考、去琢磨,这样才能出精品。

二、消息头和署名的讲究

标题后面、导语前面的部分,我们称为消息头。消息头后面还接着署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消息头和署名:

本台消息

本报讯(记者张和平通讯员李万成杨芳)

本报杭州6月10日专电

本报讯(特约记者洪世进)

据新华社电

据《法制日报》报道

综合《南方都市报》、《成都晚报》报道

上面所列,除括号里的内容之外,都叫消息头。写消息为什么要加消息头呢?一是声明版权,二是表明消息的来源。这是一个责任媒体的体现。而有一些端不上台面的非法出版物,以报纸的形式出现,上面的消息全都来自其他媒体,这些非法出版物既不敢署自己的消息头,也不愿告诉读者这是别的媒体的心血。这从反面证明了消息头是何等重要。

如果本媒体转载别的媒体的作品,则要注明作品始发媒体,这是对版权的尊重。上面引用的消息头里,后三条都是转载或综合改写始发新闻,都很有礼节地注上了消息始发媒体。

人们读新闻,常常看到消息头的后面有括号,括号里是记者的名字,有时还有通讯员的名字,有时通讯员还不止一个,如果有实习生参加采写,还会署上实习生的名字。

别以为名字是随便署的,这里头还有一点讲究呢。读懂了署名,也读懂了新闻生产中的一些信息,通讯员在写稿的时候,也可以按这个“讲究”操作。

记者的名字署在通讯员前,表明这条新闻是记者采写的,通讯员提供了新闻线索,或者在记者采写的过程中,通讯员付出了别的劳动;通讯员的名字署在记者的前面,表明这消息的主要功劳是通讯员的,通讯员甚至完成了初稿,记者只作了部分修改;如果通讯员单独署名,表明这个消息是通讯员单独完成的,稿件寄(邮)给编辑部,由编辑修改发表。

媒体在年终时除了评出记者的年度好稿外,还将评出通讯员好新闻,通讯员好新闻都是通讯员单独成篇的。所以,什么稿件记者和通讯员一起署名,谁在前谁在后,什么稿件通讯员单独署名,他们之间自有默契。初学写稿的通讯员了解了这些,在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就能少走弯路。

三、导语要精彩

“精心开头,巧妙结尾”,这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美联社的索尔·皮特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话,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下面要介绍的导语写作。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头部分。它和一般文体的开头部分有所不同,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由,也并不只是一种引导。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新闻事实言简意赅的概括;一是对所报道事实的最精彩、最重要内容的展示,让受众一看就被吸引住。好导语一定是这两个功能的完美融合。

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所在。能否抓住受众的心就看导语是否精彩。如何实现导语的两个功能并将其完美融合?

(一)内容上对新闻事实精妙概括以吸引受众

对事实的概括,并不一定要包含所有的新闻要素。如果试图将5个“W”都包括在内,就会使导语显得拥挤、笨拙。读者调查表明,句子越短可读性越强。从读者兴趣考虑,已不再有必要像传统做法那样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罗列全部“W”。今天,导语根据消息内容一般尽可能地压到最短限度:不超过30~40字。

要使导语精练,就要突出一个最重要的“W”。新闻事件一般都有侧重点,有的在“谁”上,有的在“是什么”上……在一个单一的事件消息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W”都显得很重要的话,作者就应该有所选择。可行的办法是在导语中只突出一个“W”,有时也可以同时强调两个。

例:

两个6岁双胞胎星期三早晨在学校外汽车站猛跑过街时被汽车轧死。

这个导语就是突出“谁”这个要素,因为这是新闻价值的重点。例:

为防止正在一些国家蔓延的流脑、霍乱、登革热等疫情传入我国,国家质检总局今天发布了3起疫情公告。

昨日,记者在哈尔滨的松北新区“东北虎林园”,目睹了一次“牛斗虎”的奇观,感到很有意思。

以上导语以“是什么”为主。如果事件比人更重要,就应突出事件本身。

(二)形式上对导语进行有创意的制作以吸引受众

将导语的内容用创意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闻导语的常见类型有:①归纳式导语:把事件的大概力求简明地告诉读者;②描绘性导语:描写人物或场景,绘声绘色;③叙述性导语: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④提问式导语:将受众关心的问题在导语中提出,激起读者的兴趣。我们这里对导语的创意制作,是不局限于某一种常见形式的,作者可以自由发挥,在不违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创新创奇。

对导语的创意制作,能让受众耳目一新,吸引受众。

可以“卖关子”,设置悬念,这是一种常见的创意模式。有意在开头不将精华和盘托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

拾金不昧是人人称道的好事,可司机××拾到巨款后没有及时送还失主,反而受到了表彰。

看到这个导语,受众想不看下去都难,通过这种异常现象的悬念设置,肯定能揪住读者的心。

导语也可变换套路,用散文的语言来发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例:

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短短几笔,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人物画,读者如见其人。

或者是名诗名句法,意境深远,文笔精妙,回味悠长。例: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总之,把导语写好,是消息成功的关键。无论用什么方法写作,消息的导语都要发挥它的效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通讯员准确地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将导语制作得让编辑们惊喜、让老百姓们喜闻乐见。

四、让新闻笑起来——消息的主体不能枯燥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当通讯员拟好标题和导语后,就要组织好各种材料,加强“躯干”的写作,并使之有条不紊地展开。

主体的作用和功能有二: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背景材料,使其更清楚、明确、具体。二是补充新的事实。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实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

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注意几点:

(一)紧扣消息主题取材

主体部分内容较多,故而要重视材料的取舍。应紧扣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来选用材料。若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即便具体、生动、感人,也应割爱。

(二)叙事宜具体、内容应充实

有人因消息是简明扼要的,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所以就把消息写得太概括、太抽象,空空洞洞大而无当的导语之下,是几条干巴巴的“筋”。读完了还不知道这篇消息讲了什么东西。消息虽不似通讯细致、深入地报道事实,但应使受众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完整而真切的了解,应传达出较具体的新闻信息。

(三)叙述宜求生动,行文善兴波澜

消息主体内容在要求具体、充实的基础上,还应力求生动。很多人写消息,内容是有,但写得枯燥无味,或是一套死板而难以卒读的“新闻腔”。因而我们应“让新闻笑起来”,写作手法应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消息主体写作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描述,灵活多变的手法和自由灵活的层次、段落安排。请看下例:

据新华社巴黎8月31日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前妻戴安娜本地时间8月31日凌晨在巴黎遭遇严重车祸,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据悉,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法耶兹于30日下午来到巴黎。当天午夜,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共进晚餐后,乘坐一辆奔驰600型汽车飞速驶向法耶兹在巴黎的一座私邸,一群摄影记者在途中紧追不舍。戴安娜的汽车加大马力急速行驶,试图摆脱摄影记者,不幸在一处公路隧道里与一根立柱碰撞,造成严重车祸。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受重伤。

车祸发生后,抢救人员立即将戴安娜等人送到医院。负责抢救戴安娜的医生不久宣布,戴安娜在车祸中手臂骨折,大腿受伤并发生严重脑震荡,在抢救过程中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亡。

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对戴安娜不幸身亡表示震惊。据巴黎警方宣布,车祸发生后,尾随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者被带到巴黎警察总署接受调查。

这则消息篇幅不长,但层次清楚,起承转合自然,叙述较生动,行文亦波澜起伏。是刚入门的通讯员们学习借鉴的好例子。

五、消息的背景要“艺术”一点

消息的背景也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文字。由于消息不会采用从头道来的方法,而是从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引起受众注意的部分切入,因此,受众可以方便知晓消息中的主要信息。但是如果对消息中的必要背景缺乏交代,则可能会让受众难以理解。

背景材料在消息中位置灵活,可独立成段,也可穿插于导语、主体或结尾之中。主要的背景类型有:

(一)对比性背景

主要通过对比衬托,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某一主题、表明某种观点。通过对比,突出矛盾和差异,显出特点和价值。

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纵比,即今昔对比,前后对比。如写农民富裕了,收入增加了,可用如下背景加以突出:“十年动乱时期,这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二三十元。不少农民每天收入只够买一张8分钱的邮票。”其二是横比。如同样写农民收入问题,也可将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进行对比。

(二)说明性背景

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以帮助加深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报道英国打算把“斯芬克斯的胡子”归还给埃及的消息,很多读者不知道事情的来由,于是,报道中添加了说明性的背景材料。[3]

“斯芬克斯”就是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它原是神话传说中的怪物。公元前2611年,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哈夫拉下令建造这座狮身人面像,面部按照哈夫拉的形象雕刻,命名为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的石雕“胡子”是18世纪末拿破仑侵略埃及时被摘掉的,19世纪又被人弄到英国。埃及朝野为修复这一象征智慧和力量的著名古迹,曾多次交涉,要求英国归还斯芬克斯的胡子。

有了这样一个解释,读者就有兴趣了,“原来是这样的”,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自然,读者就一定会往下看了。

(三)揭示性背景

用于披露新闻事实背后的包括鲜为人知的有关情况,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不过请注意,在运用新闻背景的时候,还是要遵循必要性原则,不是每一篇消息都需要背景文字的,而且在运用背景文字的时候,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通讯员须灵活掌握。

六、让余音绕梁——消息结尾

通常情况下,消息的结尾是自然而来的。虽然并非任何消息都有单独的结尾部分,但好的结尾无疑对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对突出和深化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我们有三种结尾方式。

(一)背景性结尾

在报道的末尾引入富有意味的背景资料,为读者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

(二)描写性结尾

有的记者会使用极富影像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自己的报道。

当国旗升起,当国歌奏响,当金杯在手,12位女排队员们都流露出了经历风雨后的喜悦和埋藏已久的情感。虎头虎脑的杨昊拿出了数码相机高兴地拍摄着,王丽娜脸贴金杯笑容灿烂。在摄影记者的镜头前,女排姑娘们笑着挥动手臂,举着金牌,咬着金牌——分享着这份无边的喜悦和甜蜜。这一刻,中国女排姑娘无疑是我们心目中世界上最可爱的人。[4]

(三)引语式结尾

就是引用人物的语言或俗语、格言,以道出消息的中心或者主题。例:

就如一位当事人的话说,“就目前来看,AT&T公司就像一个没有引导的导弹,没有人引导它在哪里爆炸,或什么时候爆炸”。

把最有力的直接引语安排在报道的末尾,给读者最后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一招非常有效。

(四)自然收束式结尾

即按照消息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表达,自然而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和新闻要素交代完,结束全文,不再另行结尾。我们的消息写作往往会采用这种收尾方式,干脆利落,不多半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