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当前传播形势下增加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新取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新闻报道讲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有些通讯员做得不错。

第六节 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当前传播形势下增加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新取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文关怀的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报道讲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强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做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有些通讯员做得不错。比如我们都非常熟知的信访工作的榜样吴天祥,他“出名”后,被许多单位聘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辅导员”,不断有人请他上党课。但吴天祥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为民办实事而积劳成疾,身体状态不太好。针对这种现象,武汉市武昌区区委宣传部通讯员欧新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报道模式去宣传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真挚的人文关怀,在对老典型吴天祥的报道中,提炼出了“关心爱护吴天祥”的主题,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

重视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媒体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方向,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惜牺牲人文关怀。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杀人事件”,事情已过去很久,可是一旦有高校发生类似的大学生杀人事件,有些记者就习惯性地在标题中用到马加爵的名字,如《广州再现“马加爵”——大学生杀害同窗宿舍藏尸》,《马加爵同室密友绑架儿童勒索钱财一审被判12年》等报道。这些报道都不约而同地把马加爵的名字放在标题中,他已经成为大学生杀人的标志性符号,只要大学生杀人,都与马加爵“挂钩”。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来讲,这都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些记者利用马加爵的“知名度”进行新闻炒作,如《海外科学家考证后认为马加爵可能缺失MAO基因》,《笔迹分析家:通过马加爵的字迹分析其性格冲突》等报道,这种报道行为对于马加爵的家人来说也是不人道的。

另外,在语言措词上,新闻工作者还表现出对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漠视。2006年3月8日,北京卫视《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黑心商贩制作出售严重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毛鸡蛋的节目。当画面上播放出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制售窝点时,脏乱的环境确实让人触目惊心,那里有12户小商贩,其中有炸毛鸡蛋的、卖麻辣烫的、炸臭豆腐的,最后以一句“这12户商贩全是××省人”的画外音结尾。显然,这句话有地域歧视之嫌。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而且体现在抢新闻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选择上。我们来看两个例子。2005年5月9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风雨交加,一个骑车人撞上马路上的水坑而栽了跟头,摄影记者柳涛拍下了这个场景,并随即在媒体上发布了相关照片,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记者职业道德的热评。2006年7月10日,23岁的河南女记者曹爱文在现场采访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时,放弃采访任务挺身而出,对被救上岸的少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在这两个事件中,前一个记者严格履行了记者的职责,客观真实地报道了发生的新闻事件,却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后一位记者在第一时间放弃了采访的“职责”,却受到广泛的赞誉,被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同是记者,为何履行记者职责的广受批评,放弃记者“职责”的反而颇受表扬?这其中就涉及记者职业中的人文关怀问题,也体现了记者人文关怀素质的重要性。

虽然记者的职责首先是客观报道新闻事件,但是透过记者的报道,受众也需要感受到镜头背后、文字背后作者的善良动机,即记者对报道对象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有人情味,因为记者首先是人,要遵守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认同记者所要报道的事件,达到报道的目的。否则,透过新闻报道,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自己报道对象的冷漠、人文关怀的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也就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达的目的。

思考题

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2.受众是“上帝”吗?

3.请收集有关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案例,并分析其对新闻事业的危害。

4.新闻记者与通讯员的合作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新闻记者、通讯员如何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注释】

[1]陈力丹:《通讯员习作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