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讯员的发展前景
1949年之后,新闻媒体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担负着宣传任务,新闻事业的低迷状态必然导致新闻教育热不起来。我国那时候两所重点大学办有新闻系,其毕业生分配在全国各媒体就业,供需基本平衡。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新闻事业开始了飞跃前的起步。随后媒体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媒体走集团化的路子,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飞跃。新闻事业的巨大飞跃带动新闻教育迅猛发展。
新闻教育大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大学培养人才往往不看市场,或者说,不是细致地对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加上教育产品生产从来都是生产与市场两块皮,大学只负责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大学并不管到底。像全国其他科系的情况一样,新闻系学生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仔细研究,其实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要论市场,新闻专业学生应该还有很大的从业空间。填补这些空间,或者说占领这些空间,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迈开大步。
那就是各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通讯员。
通过本书前面章节给通讯员的分类,大家知道,通讯员其实是可分为单位通讯员和个体通讯员的。单位通讯员主要以通讯员工作为主,而个体通讯员除极少数线人之外,通讯员工作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点爱好。不管是单位的通讯员还是个体通讯员,他们的发展前景都是乐观的。
一、单位通讯员的发展前景
能当上媒体的通讯员,肯定“底子”不错。这个底子包括文字功底、与人打交道的底气等。一两年之后,对各媒体情况熟了,各种新闻文体也会了,与媒体记者编辑的关系也好了,作品慢慢大量出现了,名气也就大了。在本单位,在新闻圈里,渐成名角。
(一)成为新闻宣传的领导者
知名度慢慢升高的通讯员,其职务晋升相应也快一些。宣传单位的,要不了多少年,就由普通科员到副科长到科长。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和部长的人,大部分也是从通讯员慢慢成长起来的。
(二)成为单位领导
新闻宣传在各企事业单位都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没事时”利用媒体树立形象,“有事时”利用媒体进行危机公关,修复单位形象。在进行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在与媒体联系的过程中,能力也大大提高。这些能力为通讯员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可能在若干年宣传之后,调到单位的某个分厂或者下属单位任职,成为子单位管理的一把好手。既然可以管理好一个子单位,确有才能的,也极有可能成为母单位的领导层人员。这有大量事实可供证明。
(三)成为当地领导人
通讯员都是“笔杆子”,文字功底在宣传报道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也在宣传报道中加强,理论水平也逐渐加强,口头表达能力也因为与记者编辑们打交道加强,这些“能说会写”的人,这些具备了理论素养的人,在各单位都小有名气。他们把自己慢慢砥砺成当地政府的领导人,都是有可能的。目前各县市的领导人,甚至更高一级的领导人中,包括军队的将领级人物,大量都是热爱新闻的通讯员。
(四)成为大众媒体的新闻工作者
通讯员就是半个记者。他们有新闻敏感,有再现新闻的能力,有新闻策划的能力,所以,一旦媒体发展,最先盯上的,就是平时跟他们打交道的通讯员了。成为媒体的一员,是一些通讯员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成真。以前中心城市的新闻媒体,往往选调各区宣传部里优秀的工作人员进入媒体工作。当今媒体新进记者编辑,也是向社会公开招聘。懂得新闻工作的,往往成为拔头筹者。目前媒体用人,还是用那些一上来就能顶事的,所以通讯员成为记者编辑之后,稍加培训,便能立即顶岗。
优秀的通讯员进入媒体之后,往往成为媒体的骨干。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做通讯员的时候,其作品获得过好新闻奖,进入媒体后,又有新的作品获得好新闻奖。
二、社会通讯员的发展前景
爱上新闻写作、专副刊文章写作、新闻摄影的个体通讯员们,其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进入新闻媒体,目前已是各新闻单位的名记者、名编辑。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单位的领导班子。因为有写作能力,还有一部分人著书立说,成为某个行当的专家学者。
现在进入新闻媒体一般都要考试,个体通讯员因为对新闻媒体情况熟悉,对新闻文体的写作熟悉,考取的可能性也大于一般人员。
当通讯员的人,大部分都能说会写,长期的历练,即便以后不从事文字工作,放在哪里都是一把好手。何况,现代企业、现代人,不会利用大众媒体,必定减缓其发展速度。而通讯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与媒体的配合总是熟于其他人,这对他所在的企业、他个人的发展,都是极有好处的。
三、新闻专业学生走向就业必需的思想准备
新闻专业是专门为新闻事业培养人才的吗?
答案是,是的。
新闻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将来都是进入媒体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
目前各新闻院系招收新闻专业学生,其培养目标还是老一套,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近几年媒体进人难了,许多新闻院系招收学生之时,培养学生之日,非常茫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新闻教育产品与新闻人才需求市场出现矛盾,供大于求。因为没有退货机制,没有产品积压的追究机制,所以一些新闻院系只管生产,不管销售,甚至以虚假的就业率来盲目扩大再生产,导致更为严重的产品积压。
在某些人看来,新闻可是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体育院校可以开“体育新闻专业”;政法院校可以开“政法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可以开设“财经新闻专业”……全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规模迅速扩大。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供我们参考。以1994年为例,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点661个,增加了9倍;在校生达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2008年,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则增长到877个,在校学生数超过15万人。[1]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的局面?一是十多年前媒体的火爆发展,记者短缺,新闻从业人员中,来自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的不多,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各界会写的人。二是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以为记者在所有职业中无限风光,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三是新闻事业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口号下,确实有长足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薪酬普遍高于同期其他行业。四是教育产业化口号提出,使得许多高校扩张,一夜之间,二级学院或者民办高校拷贝母校所有专业设置,导致招得进来,“卖”不出去。
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工作的比例,已经小于10%了。其他90%怎么办?这是摆在所有新闻院系面前的重大问题,应该立即回答。
其实,专业对口不仅指新闻系学生到新闻媒体工作,还指他们到各党政机关宣传部门做新闻宣传工作,到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做新闻宣传工作,或者做独立新闻撰稿人(也可称自由新闻撰稿人),等等。
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当记者编辑,专业对口,当然很好,但在非新闻单位做新闻工作,也未必不好。所以,我们提倡两个面向,即:
第一,面向社会培养新闻人才。我们所有的新闻专业必须由过去服务新闻媒体、培养新闻人才,转变为懂得新闻理论与实践,面向社会培养新闻人才。
第二,面向现实创造就业机会。由必须去新闻单位工作变为到新闻单位工作当然好,面向社会就业也行。
新闻通讯员的工作,也是新闻事业的一个部分。干得好,不比当记者、编辑差。
思考题
1.如何有效激励通讯员的上进心?
2.通讯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3.你心目中理想的通讯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4.我们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优秀的通讯员?
5.新闻系毕业生进入宣传部门或者厂矿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通讯员工作,有什么长处?
6.通讯员只提供新闻线索,接待记者,采访写稿的任务是记者的,对吗?为什么?
【注释】
[1]龚翔、禹菲:《“新闻专业热”背后的就业问题》,《青年记者》2009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