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县级电视台的精品战略

浅谈县级电视台的精品战略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县级电视台的精品战略边振虎电视精品,就是通过电视手段生产出来,具有技术手段完美性和精品的内在规律性双重烙印的产物。推进电视精品战略,是电视台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对县级电视台来说,精品的形成不仅意味着有名气、有品位,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个行政区域里电视人与观众交流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观众的情感与信任。

浅谈县级电视台的精品战略

边振虎

电视精品,就是通过电视手段生产出来,具有技术手段完美性和精品的内在规律性双重烙印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数字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通过卫星传播的电视套数成倍增长,中央以及各地大批制作精良、内容繁多的电视精品节目纷纷亮相荧屏,不断地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img146

2006年12月,作者参与“两会”采访报道

img147

2010年7月,台里分两批组织干部职工赴玉门电视台参观学习。图为作者与玉门电视台新闻制作人员交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强势媒体依靠精品节目绽放魅力的同时,媒体间也在攻城掠地,争夺受众。尽管电视的同质化现象也在或多或少削弱着他们本身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空间正在受到挤压,以前忠实的受众开始左顾右盼,另觅芳踪了。

是坐视危机,还是伺机奋起?县级电视台又该如何正视这种“十面埋伏”呢?

img148

2006年12月,作者与同事亢春梅在西湖国家级保护区采访保护区负责人

就传播论而言,受众的本土意识是很强的,对于他们来说,本地信息是最重要,最值得关心的。这种关心,恰巧构成了县级电视台“固土有责、守土有方”的有力切口。笔者认为,地域的接近性和受众的针对性是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唯一机会。这一机会,正是县级电视台最后的坚守。而作为一个县级电视台,要想坚守这份阵地,扩大这份阵地带来的战果,那就必须走精品战略之路。

无数成功经验证明,精品战略是强基之源,兴台之本。推进电视精品战略,是电视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对精品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宏篇巨制上,人们普遍认为,大制作、大手笔、大选题、高投入、高质量的才是精品。但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县级电视台难以形成自己的精品优势。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一级最基层的新闻舆论单元,什么才是荧屏上的精品呢?又该如何理解精品的真正含义呢?

img149

2009年5月,作者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采访拍摄

笔者认为,县级电视台必须正确定位“精品”。如果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贴近本土,依托地方,针对实际,老百姓喜闻乐见,领导满意,舆论能够占据思想精神的制高点,那么,生产出来的节目就是精品。因为,对县级电视台来说,精品的形成不仅意味着有名气、有品位,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个行政区域里电视人与观众交流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观众的情感与信任。这种信任能够让电视台永葆青春。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就是精品的真正内涵。

img150

2006年11月,作者在莫高镇巴尔湖采访

img151

2006年9月,在第三届飞天旅游文化节期间,采访著名歌唱家杨洪基

精品就是“三贴近”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践“三贴近”,其实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无论是新闻,还是栏目,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把镜头对准群众,把握社会主流,以真、善、美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主导,让百姓成为主角,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摄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让生活富有气息、充满色彩。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少县级电视台成了“会议台”,电视荧屏成了“大头帖”。新闻元素被淹没在了大量无关紧要的会议中。“各级领导看,谁上电视谁看,谁做节目谁看”的新闻“三看”现象使得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量流失,对覆盖区域观众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而且,媒体的引导功能弱化,造成老百姓反感,领导不满意。

而“三贴近”是从新闻实践中得出的真理。它是新闻工作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也是新闻工作者与实际、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要提高收视率,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在题材的选取和采编的思路上,更多地贴近广大百姓,以群众为主体,将这类新闻的深刻内涵进行挖掘。记者和编辑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扎根于群众之中,把工作视点对准重大决策和火热的基层群众生活,关注群众生活细节的变化,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要求。只有这样,群众才喜欢看、愿意看电视新闻节目,才愿意重新聚拢在电视机旁。

img152

2008年7月,与同事亢春梅在月影广场采访奥运火炬手樊锦诗

精品就是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自创新。那么,县级电视台怎样创新节目、创新精品呢?

表现的形式要变。面对会议,要从表现手法上进行改变,重新定位和改版,减少会议报道的数量,提高会议报道的质量。同时,把新闻报道的着力点进行下移,增加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的报道,增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感受的报道,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减少一般性的政务新闻,而对全市重大政策、事件、活动等,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基本指导原则,浓墨重彩地加以宣传报道,形成一种强大的宣传声势。要不断向当地电视观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传递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真正使新闻节目成为一档领导好评、群众喜欢的主打节目。对于部门、单位一般性活动大多以简讯形式播发,来增加信息量。在做好时政新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把社会新闻、民生类新闻做足做强。

表现的载体要变。首先要在深入探索栏目、节目内容上下工夫,精心策划好新闻,包装好新闻,应群众的需要,开辟一批有针对性的专栏,使新闻节目走向集约化、版块化的轨道。而最核心的是要在专栏节目的定位上,既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包容性,又充分体现各栏目的突出特色;既兼有时政,又贴近民生;既反映焦点热点,又反映普通百姓生活;既体现严肃庄重,又不失轻松和谐。同时,还要考虑其存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收视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栏目从形式、内容到包装、时长、播出时段等,都进行精心构思和策划,力争将栏目办出新意、办出特色。

img153

2008年10月,作者参加全省广播电视获奖节目研讨暨颁奖大会。图为作者与省台主持人、“金话筒”奖流云合影

img154

2010年6月,我台圆满完成首届龙舟大赛现场直播任务。图为作者在龙舟赛主席台前

精品就是服务

img155

2008年7月,作者参与北京奥运会火炬敦煌段传递报道工作。图为作者在圣火盆前

如果在多年以前,电视记者还称得上“无冕之王”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已不单纯是一名传播者,而是一名服务者。同样,电视台自身的定位,已不仅仅是“喉舌”,也是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机构。

服务于农村。中国的每个县区,农民占大多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强、科技意识更浓了。他们满意,就代表大多数人的满意。因而,农民是“喉舌”的主要引导对象。在农村,因政策到达时间稍长,部分群众接受理解能力稍差等因素,部分群众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或有抵触情绪,政策在农村难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电视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以生动的形式抓好政策宣传,让广大群众理解政策、支持政策、执行政策。此外,农民的科学知识薄弱,信息闭塞,造成盲从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媒体,应该加强农村科学知识宣传,提供各种农业结构调整的信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敦煌电视台的《为农服务》栏目,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而开办的。

服务于普通百姓。媒体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采用平民的视角,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关心百姓,以民众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观察问题。反映民生,以民众的关心作为取舍新闻的标准,以民众的需求作为裁剪新闻的尺度。社会热、难点问题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广大群众的关注点。所以应该适当选择热、难点问题进行报道、剖析,使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喉舌”的服务工作得到肯定和关注。

服务于群众需求。要有“受众是市场”的概念。县级电视台要因地制宜,了解受众,给群众以“特殊供应”:群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并根据需求增设相应的专栏,为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精品就是挖潜

img156

2007年11月,作者(左)与同事杨成利(右)在第八个记者节表彰大会上

县级电视台有自己的天然优势:人头熟、地形熟、县情熟、民风熟。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都是精品节目蕴藏的土壤,都为制作、产生精品节目潜藏了有利条件。

挖掘文化潜力。也就是说,要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潜力进行发掘。很多县市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是,由于太过熟悉,一般的电视台对这些特色已经熟视无睹,“有眼不识金镶玉”,深入不够,品味不够,没有从更多的角度去展示独特与魅力,让这些闪亮的宝藏淹没在浩渺的烟波当中,沉寂在历史的角落里。县级电视台应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让新闻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东西,寻找展示精品的契机。

挖掘素质潜力。近些年,有大批年轻人充实到了新闻队伍当中。这些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触快,想法新,敢于尝试,因而电视台要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支持,给他们加担子,压任务,清障碍,激发他们的业务潜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优秀的节目如鲜花般争相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