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政类期刊

时政类期刊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刊物的创办宗旨是“记录新中国人民的历史”。《新华月报》刚创刊时由《新华月报》编委会编辑出版,后改由人民出版社主办,1966年“文革”爆发后被迫停刊,1969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要求《新华月报》复刊。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新华月报》非常关注。1966年7月,《新华月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在周总理直接过问下,《新华月报》于1970年5月试复刊,7月正式复刊。[2]《新华月报》编校严谨,在新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时政类期刊——《新华月报》、《学习》、《新观察》

(一)新中国历史的记录者——《新华月报》

《新华月报》创刊于1949年11月15日,是新中国第一份政治性、综合性月刊,该刊是在新中国首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提议下创办的。《新华月报》拥有很强的作者和编辑阵容,当时国内著名学者胡绳、王子野、楼适夷、艾青、臧克家等都被囊括在其麾下。刊物的创办宗旨是“记录新中国人民的历史”。创刊号上有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新华月报》用稿选自中央及地方报刊上公开发表的重要材料,汇集了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有关的重要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中央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央报刊重要社论、文献、资料,记录了国内外重要会议、事件、外交活动以及重大国际问题的始末。它记录了我国社会主义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已成为了解和研究新中国内政外交以及国际局势的一本不可少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刊物,具有资料权威、选材准确、内容系统、查阅方便等特点。

《新华月报》刚创刊时由《新华月报》编委会编辑出版,后改由人民出版社主办,1966年“文革”爆发后被迫停刊,1969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要求《新华月报》复刊。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新华月报》非常关注。刊物初创时,他对刊物直接提出过批评。1951年12月,周总理通过秘书向刊物转达过他的意见,指出:“编得太杂,许多重要文件未登,可有可无的文章登了不少。”总理的批评迅速纠正了刊物在选材上的偏差,促使编辑人员加倍努力,提高编选水平。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曾介绍说,总理生前办公室的必备书中就有一套完整的《新华月报》供他查阅;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出访时还常带着它备查,外交部也专门为我驻外使领馆订了这份杂志。1966年7月,《新华月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1969年形势稍有转机,周总理即令筹备《新华月报》复刊,而此时正值人民出版社干部要被下放,周总理下达指示:“《新华月报》不能长期停下去,人民出版社干部要下放,就由新华社接编。”在周总理直接过问下,《新华月报》于1970年5月试复刊,7月正式复刊。[2]《新华月报》编校严谨,在新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新中国第一份时政类普及刊物——《学习》

《学习》创刊1949年9月,由学习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三联书店出版。最初为月刊,1957年改为半月刊。它是一份面向广大在职干部,以发表社会科学、哲学论文为主,同时开设社会知识讲座,向广大干部进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教育的普及期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创刊之初,该刊曾先后发表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纠正出版物中夸大个人作用和个人崇拜的倾向》、《科学不怕批评,真理不怕辩驳》等重要文章。

img11

1949年9月29日,毛泽东为《新华月报》创刊号题词手迹

重视读者来信,接受读者批评,不断改进编辑工作是该刊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创刊之初,刊物接到不少读者来信,对曾发表过的王惠德、于光远、艾思奇等同志的文章,进行了尖锐批评。根据读者的批评,该刊对编辑工作进行了检查,着重检讨了在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上的片面性、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作风。指出:“在这个刊物上,虽然因许多作者和读者的帮助而曾发表过一些较好的文章,但仍旧严重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作风。这些检讨使我们痛感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必须认真地争取改进。”“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指示,决心来纠正这种有害的作风。”编辑人员能够正视读者的批评,并进行真诚检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样,才使该刊物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三)《新观察》的创刊

该刊创刊于1950年7月1日,是一份兼有时事政治性、文艺性的综合性半月刊,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新观察》以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刊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编辑工作强调“新”字,注意报道新事物,观察新情况,讨论新问题,探索新趋势。对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加以歌颂,对旧事物无情鞭挞、批判,语言优美流畅。胡乔木称赞它具有“活泼清新,图文并茂,上下古今,无所不谈”的雅俗共赏的特点。该刊设有“观察与思考”、“科学窗”、“观察哨”、“信息与趣闻”、“上下古今”以及体坛、艺坛、游记、小说、诗歌、传记和报告文学等众多栏目。编辑部广泛联系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和广大的群众作者。许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老舍、巴金、丁玲、艾青等,都曾在《新观察》上发表过作品。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杨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刘白羽的《日出》、吴晗的《海瑞的故事》、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冯至的《爱国诗人杜甫传》等文章,在此刊发表后都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除文字外,每期还有彩色美术、摄影作品8面,经常介绍国内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美术和摄影作品。先后介绍过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永玉、华君武、丁聪等艺术名家和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被一些外国读者称为“中国美术的一个窗口”。《新观察》因在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视刊登彩色美术插页,而颇具观赏性。《新观察》创刊之初,由著名史学家黎澍、杨赓任主编,1958年、1959年分别由冯牧、陈笑雨任主编。1966年停刊,1980年复刊,至1989年10月终刊时,共出了450期。是我国创刊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份期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