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谁在主编《德文新报》

谁在主编《德文新报》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6年至1917年的《德文新报》原件中也给出了上述两位报人在不同时期主编《德文新报》的确凿证据。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纳瓦拉这一著述的扉页上郑重表明了他与《德文新报》的重要关系:《德文新报》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发行人及主编至1899年。

三、谁在主编《德文新报》

“历史学家James Retallack说,后来成为新闻工作者中的许多人原来的工作往往是图书馆馆长、邮政局长、政府官员或者律师,是他们原来的工作让他们接触到了与印刷出版相关的事情。”[33]从报刊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之前,报刊的内容是由印刷者和出版者进行采写和编辑的,但进入19世纪,专为报刊写作的人便从报刊的生产者和所有者的角色中独立出来。”[34]同时,“出版人开始脱离写作和编辑的工作而专心于管理和经济运营。专门从事报刊文章写作的雇员越来越多,就其本身而论,这些作者一般都会遵从其雇主的意见,当时报刊文章作者匿名的传统也使得这一说法更加确凿。编辑的位置介于写作雇员和出版人之间,需要署名,常常会因其工作受到尊敬。”[35]而在这同时,编辑也必须对报刊中的匿名文章承担责任[36]

这一传统在《德文新报》中也明确地体现了出来:《德文新报》报头中出现主编名字的时候,也同时为他们添加了“负责人”的头衔。主编的信息一般在《德文新报》报头中刊出,由于匿名发稿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传统,因而主编同时对报刊所刊载的内容负责。从笔者所能查阅的《德文新报》原件来看,一般在主编名字之前的注释是:Herausgeber und verantwortlicherSchriftleiter/Redakteur[37],即出版发行人和责任编辑。

关于《德文新报》的主编,综合各个提及该报的著述来看,主要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布鲁诺·纳瓦拉(B.Navarra)和卡尔·芬克(C.Fink)[38]。1896年至1917年的《德文新报》原件中也给出了上述两位报人在不同时期主编《德文新报》的确凿证据。从笔者得以查阅的20年《德文新报》原件中可以知道,该报在1896年至1917年期间先后经历了两任主编:1899年之前为纳瓦拉(B.Navarra)任主编时期;1899年年初至1917年,则由芬克(C.Fink)担任主编。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两位报人在带领着《德文新报》走过数十年的历程呢?另外,在《德文新报》近31年的历史中,的确只有这两任主编吗?

(一)关于报人布鲁诺·纳瓦拉(B.Navarra)

在任职《德文新报》主编之前,纳瓦拉曾在一份东亚的英文报刊编辑部工作长达十年时间[39],这就保证了《德文新报》的报刊编辑及发行的专业性。在笔者查询《德文新报》主编纳瓦拉的相关信息时,所得到的最多的信息反馈是:纳瓦拉,《中国汉子》(China und die Chinesen)一书的作者。论及纳瓦拉在中国的二十年时间,最重要的成就莫过于此。China und dieChinesen一书,直译为“中国和中国人”,但本书1901年由壁恒图书公司(Max N9ssler &Co.)[40]在不来梅出版时,封面上与德文书名并列着一个更具中国味道的名字:中国汉子。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纳瓦拉这一著述的扉页上郑重表明了他与《德文新报》的重要关系:《德文新报》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发行人及主编至1899年。而该著述的副标题则是:记在中国的20年[41]。由此来看,这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德文新报》创始之初的情况,而且,结合该著述前言所阐述的内容,可以推算出纳瓦拉主编《德文新报》的时期。现有的确凿事实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纳瓦拉为该著述出版所写作的《前言》中提到,他曾在东亚的英文刊物编辑部供职十年之久[42];第二,纳瓦拉于1899年离开《德文新报》;第三,根据《中国汉子》一书中记录亨利希亲王(Prinz Heinrich)在东亚的情况来看,1900年春天时,纳瓦拉还留在中国[43],而他为该书所作的前言落款时间为1900年12月,落笔于不来梅[44],由此来看,纳瓦拉是在1900年回到了德国;第四,本著述副标题中提示纳瓦拉在中国驻足时间为20年。就此可以推断出:第一,纳瓦拉到达中国的时间为1880年左右,供职于英文报刊十年,即到1889年至1890年前后为止;第二,1889年恰好是《晋源西报》闭刊之时,结合本文前述早期《德文新报》很可能是附在这份英文报刊中发行的说法,那么,纳瓦拉早期供职的英文报刊很可能就是《晋源西报》,并在该报中负责《德文新报》部分的编辑;第三,纳瓦拉开始任职《德文新报》主编的时间应当是《德文新报》脱离《晋源西报》独立出刊之时,也就是说,纳瓦拉主编《德文新报》是从1889年至1899年初,长达十年。

img2

图3.1 《中国汉子》插图及扉页

论及纳瓦拉最重要的著述《中国汉子》,其中详尽地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文生活、信仰节庆等内容。无论是在英文报刊工作十年的经历,还是“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设在上海的图书馆丰富馆藏,加之作者自己在华的真实经历,这些都为该书的最终成书提供了有益的原始材料。纳瓦拉拥有在华20年的丰富经历,却在书中谦逊地表示,此书之内容并不能详尽的展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丰富而博大的。在《中国汉子》一书的扉页上,注有纳瓦拉出版该书的主题词:“中国是一个未开放的世界。”[45]作者希望,这一代表他在华20年研究成果的著述,以及他之前的相关工作[46],能够唤起人们对中国人和古老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于这种陌生的生活方式的理解[47]。由此,我们无法怀疑,纳瓦拉对彼时未开化的古老中国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这位主编的情感倾向也吸引着我们进一步去探求他主编之下的《德文新报》究竟是怎样一份刊物。

(二)关于报人卡尔·芬克(C.Fink)

芬克是一位积极活跃的报人[48],与纳瓦拉相似的是,他也曾供职于在华英文报刊。1941年德文刊物Ostasiatische Rundschau(中文刊物名《东方舆论》)中记载了芬克的生平:1861年3月29日,卡尔·芬克出生在德国的吕贝克。他先后在莱比锡和柏林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短暂停留之后,1888年他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记者生涯。随后,芬克又回到德国工作多年[49]

img3

图3.2 卡尔·芬克(Carl Fink)

(图片来源:Ostasiatische Rundschau,1940年3月22期)

芬克何时到达中国,还未有明确查证,但有记录提及芬克曾任英文《文汇报》(Shanghai Mercury)的董事[50],英文著述A Research Guideto China-Coast Newspapers,1822-1911(中译名《晚清西文报刊导要》)中认为《德文新报》在1889年独立出刊后,与《文汇报》一直保持着联系(至少在经营方面如此)[51],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在芬克主编该报时期,应是如此。1899年芬克受聘任职《德文新报》的发行人及主编,直到1917年该报因大战原因停刊。20世纪初曾在《文汇报》任助理主笔的纳许[52](R.D.Neish)的一篇自述中记录了这两份刊物负责人芬克与开乐凯(Clark)之间的一段交往:“在开乐凯的访客中,有一位德文周报的主笔,芬克(Fink),他说他来供给特殊的消息,但是总是有作用的,或是从中国报纸上得来的。这张德文报有一时期在字林西报馆印刷,但是因为和德罗蒙海(Drummond Hay)即《字林西报》之独裁的经理意见不合,就由亚诺尔特和卡堡(Arnhold andKarberg)出钱办一个德文印刷所来印这张报,兼做别的印刷业务[53]。但是营业不大灵光,于是芬克来劝开乐凯去盘这印刷所,且有上海的几家德国商行主顾做保证。于是文汇报业公司就增加资本,并收买了这家德文印刷所。可是哪些保证的主顾原来是虚言的,营业终于不利,印刷这张德文报纸起初尚有利润。两年之后,重订条约,则竟是无利可图了。但是彼此的关系仍旧保持着直到大战时止。芬克和他的朋友不知在哪里弄来一笔钱,我们便卖还给他一架旧机器及一套旧字模,搬到他们自己的屋子里去。这结果呢,是使我们的资本过于估价了。”[54]暂且不纠结于事件的细节,这至少又佐证了这两份在华外报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一说法。

除上述之外,1904年1月11日,芬克在青岛创办了日报《青岛新报》(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chten),青岛当地原有的周报《德属胶州官报》(Deutsch-Asiatische Warte)[55]随即停刊。《青岛新报》发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停刊。此后,他在中国继续着自己的报人生涯,发行了包括德文、英文、中文在内的各类刊物,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发行了用于战时宣传的德文《华德日报》(Deutsche Zeitung in China)[56]。1919年芬克被中国驱逐出境,经由英国回到德国。回国后,他就职于海通社(Transocean-Gesellschaft)编辑部。他负责编审德国的政治经济新闻,通过设在瑙恩市(Nauen)的电台用英语向全世界进行广播。之后,他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为《东方舆论》(Ostasiatische Rundschau)的政治和日常新闻撰稿,从1926年起,又承担了德侨联合会杂志《德国海外瞭望》(Deutschen Auslandswarte)的工作。1929年到1934年的时间里,芬克还主编了德国海军联盟及德国海军联盟协会的杂志。1943年,芬克逝世[57]

芬克与《德文新报》的碰面始于1899年初,在担任了一段时期发行人的工作之后[58],他正式接手主编《德文新报》。在接任《德文新报》主编的这一时期,芬克还主办了《远东杂志》、《协和报》等其他报刊。笔者在进一步查阅近代德国在华出版物的情况后发现,这位职业报人在中国数十年的时间,几近将自己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报刊出版发行事业中,芬克这个名字几乎与那一时期所有的德国在华报刊类出版物都建立了联系。但是,毫无疑问,主编《德文新报》十八年是其在华新闻事业中最厚重的一笔。

(三)关于第一任主编冯·贡德拉赫(J.F.von Gundlach)

从前述纳瓦拉在华经历的推算来看,一个疑点始终存在着,那就是,在纳瓦拉主编《德文新报》之前,即1886年至1889年左右的这段期间,是谁在主编《德文新报》呢?是来自科发药房的发行人吗?

因为无法查找到《德文新报》前几年的原件资料,因而对于第一任主编,仅仅从1911年《德文新报》25周年纪念之时,主编芬克所撰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中得知,第一任主编叫做冯·贡德拉赫(J.F.von Gundlach),芬克也曾试图联系这位前主编,但未能成功。关于冯·贡德拉赫在纳瓦拉之前主编过《德文新报》这一信息,柏林自由大学汉学家瓦拉文斯的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一文中也有提及[59],但除了一个名字之外,没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