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瓦拉主编时期(~)

纳瓦拉主编时期(~)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瓦拉主编时期(~)_《德文新报》研究第一节 纳瓦拉主编时期从1896年至1898年期间的报刊原件中可以分析得出,纳瓦拉主持编辑下的《德文新报》在这一时期基本已有了固定的板块模式。航运信息、广告和公报被安排在刊物第一部分,这也是《德文新报》自始至终保留的重要内容。路透社供稿的一周电讯 通常被安排在正文的首位,由这一事实可见,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对于消息类新闻颇为重视。

第一节 纳瓦拉主编时期(1896~1898)

从1896年至1898年期间的报刊原件中可以分析得出,纳瓦拉主持编辑下的《德文新报》在这一时期基本已有了固定的板块模式。航运信息、广告和公报(Bekanntmachungen)被安排在刊物第一部分,这也是《德文新报》自始至终保留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这一部分就像是一份独立的小报,而这种小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德国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报(die Intelligenzbl-tter)是仿效英国《通报》(Intelligencer)而来[2]。这种小报主要用于刊载公告,审判、招标、拍卖、旅馆经营等公告都是其刊载的内容,无论是商业的或私人的公告、信息等,均可以在此刊出。不难理解,广告在这种小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创刊于1722年的德国第一份小报,法兰克福的W9chentliche Frag-und Anzeigungs-Nachrichten[3]有2/3的收入是来自广告[4]。可以说,这种小报就是后来德国报刊广告专页的雏形。

纳瓦拉主编后期,第一部分的版面数通常为4版左右。随后为正文部分,将正文与广告间隔开来的是本期文章目录(Inhalts-Verzeichniss[5])。伍尔夫·约纳斯·布约尔克(Ulf Jonas Bjork)在描述20世纪初德国大众化报刊的时候,提到了Ullstein创办的BZ am Mitta g这份报刊的长处:为了方便阅读,该报会在头版位置首先刊载正文内容的目录[6]。对照19世纪末《德文新报》的情况,在报刊的正文之前添加目录的做法应该并非BZ am Mitta g的首创。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时,每期卷首便设有目录[7]

事实上,《德文新报》十分注重彰显办报宗旨及树立报刊形象,这份代表了德国报业传统并体现着德国报业特点的德文在华报刊,总是愿意在刊物的显眼处树立起“德国”的威信:在正文目录之后,“德文新报——远东地区德国人利益之音”的办报宗旨总是被清晰地标示出来,明确地提醒着阅读者:这不仅仅是一份在中国出版的德文报刊,更象征着一种不同于英美及其他国家的报业制度在中国生存下来。在随后的位置上,编辑部会注明对于转载本刊文字的要求:“转载本报内容,请注明出处。”[8]的确,《德文新报》不仅代表着德国性,也展现着专业性。

路透社供稿的一周电讯(Telegramme der Woche)通常被安排在正文的首位,由这一事实可见,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对于消息类新闻颇为重视。在18~19世纪近代报业起步的时候,由于通讯稿件的高昂价格,在德国,只有少数大报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其他报刊则只能通过与大报寻求合作的方式获取最新消息[9]。而到19世纪末的时候,通讯稿件的密度已经成为衡量报刊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第二章在叙述德国报业情况时已经提到,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新闻界,由于政府鼓励采用官方消息和各报习惯于转发其他报刊消息的现实,负责新闻采集的记者在当时的德国新闻业中并不受重视。不难得出结论,恰好是在《德文新报》发行的那段时期,德国报业与英美报业之间的距离的确被拉开了。由此看来,《德文新报》采用路透社供稿,并将其放在正文的首要位置,这就透露出一个颇为有趣的事实: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似乎正处于纠结之中:一边受到英美报业的影响而无法抵挡,另一边又囿于德国报业的传统难以前进。

紧随一周电讯其后的是分量最重的编辑部文章(Haupt-Artikel)。对此,编辑部一般选取影响力较大的事件进行述评,这也是最能体现该报观点及倾向性的部分。除此之外,主编纳瓦拉也经常将自己撰写的有关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等重要内容的篇章置于此处[10],足见这位主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重视。历史学家利卡特(Requate)说,19世纪末德国新闻业的特征就是“leading article”,这样的文章散发着知识,而在英美新闻业中占据中心位置的记者,在德国新闻业中却只是个边缘人物[11]。历史学家对于德国报业的这个说法与《德文新报》关系颇为密切,因为“leading article”正是《德文新报》中的编辑部文章(Haupt-Artikel)。

除此之外,《德文新报》的其他内容多以固定专栏的形式分类编辑排版,阅读时一目了然,对于信息检索浏览颇有益处。以下分别作以介绍:

(1)英文刊物概览(Revue der englischen Presse):编辑部通常会对在华主要英文报刊近一周内的各方面消息报道进行编译刊出,其中以《文汇报》(Shanghai Mercury)和《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为主。如果说,《字林西报》作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英文报刊,被其他报刊首选为摘录转载的对象不足为奇,那么,《德文新报》对于《文汇报》所刊载内容的编译则颇值得玩味,从这一点上来看,编著A Research Guide to China-Coast Newspapers,1822-1911(中译名《晚清西文报刊导要》)的作者在论述《德文新报》时所言“《德文新报》脱离《晋源西报》独立发行后,与文汇报业集团(Mercury group)保持着长期的联系,至少在业务方面的确如此。”[12]这一说法应当是有据可查的。

(2)人物消息(Personal-Nachrichten):《德文新报》虽然出身为商业周刊,但毫无疑问,这份刊物是关心政治的。从俾斯麦到李鸿章,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威廉二世和光绪皇帝,还是在政治、经济、教会活动中起到作用的体面人物,各国政要的行踪都被用一两句话汇聚在一专栏中。

(3)东亚评论(Rundschau in Ostasien):《德文新报》对于报道内容的分类细化程度在这一专栏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这是《德文新报》中唯一拥有二级分类的栏目。作为一份立足于远东地区、服务于远东德国侨民的周刊,编辑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将中国、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等地的消息分别陈述出来,方便读者各取所需,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关心的消息,把握相关动态与趋势。客观地说,这也使得判断编辑部对于不同报道对象的态度及倾向变得更容易。

(4)综合新闻(Vermischte Artikel):《德文新报》针对自己的受众对象——远东地区的德国侨民,以此专门版块报道东亚各国、中国各地的情况,报道性质以介绍为主,内容涉及上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生活在远东地区的德国侨民来说,这一专栏无疑是他们了解这片陌生土地的有力帮助。甚至远及德国本土的读者也可以借此知道远在欧亚大陆另一边是一片怎样的天地。谁能否认,后来决定启程东行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之中,有许多正是受到《德文新报》报道内容的吸引而踏上征程的呢。

(5)文学专栏(Literarisches):与中国一样,德国也是热爱文学、钟情诗歌的国度,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总是少不了诗歌的影子[13]。而在这一专栏,诗歌是绝对的主角,并且,同样是在这里,中国与德国在诗歌和语言之间,实现了美丽的交融。这一专栏中的许多德国现代诗歌出自中国的德语爱好者或通晓德文的文人之手。同时,还有一些作品,字里行间品读起来有似曾相识的味道,将目光移向版面底部的注释中则恍然大悟——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译作[14]。19世纪后半期英美国家进入以新闻报道为主的大众化报刊时代,欧洲大陆报业却依然保持着偏爱文学的传统,这在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6)专栏小品(Feuilleton):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为副刊的部分,但却承担着文艺副刊的作用。远东地区各国的民俗、风情,西方人在东方的游历故事等,都能在这一专栏中读到,这其中又以关于中国的内容为最多。纳瓦拉曾经是职业记者、编辑,到了中国的土地上,这里博大多样的文化传统,为他连续在《德文新报》专栏里发表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文化、民俗等内容的文字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编辑,他不但为读者整理最及时的信息,更能亲笔向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就此来看,纳瓦拉的角色已经不单只是一个报人,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传播者。本文前述中提及的《中国汉子》一书,并非一气呵成之作,该著述中的大部分是由纳瓦拉主编《德文新报》期间在“小品随笔(Feuilleton)”专栏中陆续发表的文章集合而成[15],纳瓦拉选取了包括宫廷帝王、官职制度、司法、军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民俗节日、宗教信仰等各类内容的文章,将一个完整的晚清中国以书面的形式集于一册。在最后定稿时,纳瓦拉对于诸如数据等内容都进行了校正、补充和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德文新报》设立专栏小品并非是主编纳瓦拉的个人喜好,更不是介绍中国国情的需要,这一专栏的设立,是遵循德国报业传统的体现。如前文所述,18世纪30年代,与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德国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在为争取新闻自由而做着各种努力。经过了与拿破仑帝国的抗争,德国报业不再仅仅与自己做比较,而是开始接受外面的新事物,对其影响最多的恰恰是曾经的拿破仑帝国,专栏小品(Feuilleton)就是从法国传到德国的,并很快成为德国报刊中的主角[16]

(7)船舶及航运消息(Schiffs-Nachrichten;Marine-Nachrichten):在19世纪,航运是国际贸易及其他许多活动的命脉,因而,及时有效地报道航运信息对于一份报刊而言,至关重要。前文在追溯《德文新报》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德文新报》之所以会创刊,就是为了向远东地区的德国侨民提供航运和海外贸易信息的。因此,该专栏一直都是《德文新报》的固定内容,虽然,内容多少的不确定性使得这部分的版面空间大小并不固定,甚至有时候依据版面安排的需要,会将该专栏的栏目标题省略,但这丝毫不影响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刊物中的重要地位。

(8)其他新闻(Allgemeines):除了与德国及远东德侨紧密相关的内容,《德文新报》在版面允许的情况下,也常常编发一些其他国家的新闻或新鲜事。这一专栏通常被设置在正文的最后一部分,而且并不是每期固定出现。

(9)副刊(Beilage/Beiblatt):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副刊一般分为副刊1(Erstes Beiblatt zum”stasiatischen Lloyd.“)和副刊2(Zweites Beiblatt zum”Ostasiatischen Lloyd.“)两部分,没有具体的副刊名称,但每期的内容和版面安排基本一致。副刊1通常为四个版面,商品报告(PIECE GOODS REPORT.)、丝绸贸易报告(SILK CIRCULAR.)以及Messrs.H.Sylva &Co.每周股市报告(Messrs.H.Sylva &Co.’s Weekly Share-Market-Report.)一般都会是每期固定内容,占据3个版面,会德丰公司[17]的煤炭及石油资源市场报告(Wheelock &Co.’s Coal and Rerosene Oil Market Report.)和货运市场报告(Wheelock &Co.’s Freight Market Report.)则与瑞记洋行[18]的双周生产通报(Arnhold,Karberg &Co.’s Fortnightly Produce Circular.)隔周交替出现。副刊2一般设置两个版面,固定刊载的商业性内容一般为每周丝绸托运清单(List of SilkShippers.)及后来添加的汉口茶叶托运清单(Shippers of Tea from Hankow),另有一版以上的版面空间刊载文字信息,包括:工部局[19]会议的相关内容(THE MUNICIPAL COUNCIL.),其中大多与德国相关;中国贸易商保险有限公司(CHINA TRADERS’INSURANCE COMPANY,LIMITED.);上海总商会(THE SHANGHAI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等的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德文新报》两个副刊的内容都是以英文刊出的。

《德文新报》的专栏设置展示了该报对于报道内容分类的特点,这在同时期的其他在华外报中并不多见。另外,这一时期的《德文新报》“见缝插针”的排版特点也非常明显,许多零碎而无法分类的一句话新闻会被安排置于某专栏之后,插空刊登,这又极大地丰富了该刊的新闻量。

另外,《德文新报》还不定期地刊出读者投书(Briefkasten der Redaction)专栏[20],读者就该报的相关报道谈论自己的看法,阐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一份成熟的刊物必然重视受众的意见,这是后来的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即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馈。

在1898年8月1日第12年43期中,报摘类专栏又添加了新的一笔:除了原有英文刊物概览(Revue der englischen Presse),中文报摘(Revue der chinesischen Presse Schanghai’s)专栏出现了。编辑部选取有代表性的中文报刊进行摘译,将中文报刊的观点也纳入自己的刊载范围。从近现代报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德文新报》在报摘方面兼收并蓄的做法无疑是顺应历史趋势发展方向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报业以政府控制为特点,《德文新报》的做法恰好表明,这份在华德文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德国报业制度的禁锢。然而,《德文新报》并非是一个脱离德国本土报业的特例,相反,从其发行、报道内容等方面来看,编辑部与德国国内联系密切,该报是当时德国报业的典型代表。这就表明,彼时,英美报业正在带领世界报业转向新的阶段,德国报业的进步也正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实现的。可以说,《德文新报》正是其中的实践者之一。

另外,政治事件也会为报刊发展创造机会。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1898年3月6日,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今天的青岛地区成为德国在华租借地[21]。1898年9月5日(第12年48期),《德文新报》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增刊《胶州消息》(Nachrichten aus Kiautschou)副刊,初期稳定在4版左右。至此,《德文新报》的副刊数量增加为三个[22]。对《德文新报》而言,《胶州消息》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新的副刊的诞生,更重要的在于,德国在华报业有了新的发展。1898年10月31日第13年5期《德文新报》刊载通告:德国在其占领的胶澳租借地设立欧人区的计划得以落实,《德文新报》就此在青岛设立发行部,每期定价为1元[23]

纳瓦拉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版面编排及专栏设置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很明显的一点是,《德文新报》是与当时的英美报刊有所区别的,这份刊物里深深地埋藏着德国报业传统的各种因素。纳瓦拉作为一个德国报人,自然会将本国的报业传统深深地植入这份以自己母语发行的报刊之中,所以,彼时的德国报业制度作为在华外报报业制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独立存在,这应当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