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活动引导人口变迁
晚清民国时期在沪外报的发行量鲜有档案统计记录,现有研究中涉及此项问题之处,多为笼统叙述或转引不详出处的模糊结论。就《德文新报》来说,该报为周刊,规模不大,德语在上海又属于相对较小的语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发行量。而另一方面,《德文新报》发刊的目的就在于为远东地区德国人的利益服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群作了限制。在那一时期,在华德国侨民数量相对较少,以商人为主,流动性较大,因而报刊的发行量不易确定。
单方面根据在沪德国社群人口数量的统计来推断发行量,难以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但《德文新报》广告刊载的变化与德国社群人口的密切相关性,至少能帮助我们从中推测出该报发行量的大致趋势。根据统计,1880年之前,德国在沪人数稳定在150人左右[76],自此之后开始稳步增长。根据另一份在华德国企业和德国人(1875~1928)统计数据,1875~1885年之间,在华德国企业数量在50~60家之间上下浮动[77]。越来越多的德国商人看好中国市场,但在企业发展上却难有大的突破。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1886年,《德文新报》在沪创刊。1895年到1900年是上海德国侨民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五年[78],更为重要的是,自《德文新报》创刊到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在华企业数量便一直向上攀升[79]。根据本文前述,也正是从1896年下半年开始,《德文新报》中的工业产品广告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迅速增多,德国商人们在华贸易活动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的生活提供着基本保障。由前文统计数据来看,进入20世纪,生活类产品广告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同时也频繁地出现私人广告,不难看出,在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德国侨民的稳定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上的需求日渐丰富,也就是说,生活用品广告的增多实际上是工业产品广告增长之后的必然产物。既然有所需求,那么在此趋势之下,报刊的发行量很有可能同样是呈上升趋势的。毕竟,德商驻沪的目的是为寻求经济利益,只有其商业活动发展顺利,他们才有可能在上海长期停留。我们可以从其他资料中获取这一结论[80],而《德文新报》刊载广告的发展变化又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