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在华外报设立新闻处

为在华外报设立新闻处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在华外报设立新闻处_《德文新报》研究五、为在华外报设立新闻处尽管遭受到民间报刊的批评指责,但《德文新报》并没有因此停止关注与中国新闻业相关的活动。据《德文新报》1914年1月7日收到的消息:昨晚,熊希龄总理邀请在华外国新闻工作者赴宴。至于新成立的新闻处是否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德文新报》与诸多其他报刊一样,也表露出了担心。

五、为在华外报设立新闻处

尽管遭受到民间报刊的批评指责,但《德文新报》并没有因此停止关注与中国新闻业相关的活动。晚清及民初政府都曾经专门设立新闻处,向在华外报发布官方消息。对于这一直接面向在华外报的官方举动,《德文新报》作了以下记述:

这是现在中国方面完成的第三个尝试,这一次是通过在总理衙门设立新闻局,目的是在北京的外报中制造影响力。第一次尝试是几年前外交部完成的,其间由外交部股长颜惠庆[287]领导该新闻处,在那里时而能遇见几个外国记者。然而,后来,在那里的访问越来越多地获得的是“劝导”,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完全没有了,只剩下新闻办公室空有其形式,北京的外国报刊只有偶尔(大概是每月一次)刊载一条不太重要的来自外交部的决定;而这些消息主要是由美国新闻通讯社提供的,因为新闻处领导机构成员全部是在美国受教育的。此事引起强烈不满,并且使得外交部新闻处的公平性看起来不一样了。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唐绍仪内阁是想要将国家以现代化方式打造出来的,计划是在原兵部大楼所在地的内阁大楼里再建一个为驻京外国记者发布信息的部门。在北京能获得的“新闻源”很多,但往往是拖沓冗长,无关紧要,难辨其价值。那时候,报刊编辑部对于曾经使用过的新闻源,一般没有再用的可能。现在是第三次尝试了,这次是由袁世凯的得力助手梁士诒[288]发起的,他已委任了四名副手,除周日外,每日四时至五时在总理衙门大楼入口处接见驻京的外国新闻界代表。无论是选取的场所,还是指定的代办人,都使得驻京的外国记者感到振奋,并愿意成为这第三次尝试的试验品[289]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民间报刊那里遭到唾弃,在官方得到尊重,《德文新报》对此次新闻处的重新设立报以很大的热情。据《德文新报》1914年1月7日收到的消息:

昨晚,熊希龄总理邀请在华外国新闻工作者赴宴。熊希龄在欢迎辞中强调,中国政府对于在华的外国新闻媒介之意见非常重视。凡有在华外国记者提出之意见或建议,国务院都会认真考虑。对此,国务院已经成立新闻处,不仅为在华外媒提供信息,更希望从外界获取意见和建议。他希望,双方的合作能取得有益的成效[290]

在该篇报道中,《德文新报》相信,“总理谈到的关于新闻界参与意见的问题可能还真的不是客套话”[291],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政府与新闻界之间的相互理解正在加深,在此情况之下,在华外媒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应予以足够重视[292]。至于新成立的新闻处是否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德文新报》与诸多其他报刊一样,也表露出了担心。但是,“熊希龄如此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有可能令外国记者们为之动容,(新成立的新闻处)不仅向在华外媒发布信息,而且首先表示希望‘政府的无偿顾问们’[293]能够向政府提供信息与建议,并尽可能找到使其实现的外部条件与障碍所在。”[294]对此,《德文新报》提出,“该新闻处设于内阁大楼,对于在华外国记者们而言,联系不便——距离使馆区约一小时路程——此外,至少是目前而言,新闻处尚未接通电话,此种情况令人觉得不乐观,该处接待来访及问询处已不堪重负。”[295]尽管熊希龄的确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受到外报的肯定,但无论怎样,“这个新的新闻办公室对于政府工作是否有益,还有待于观察,这将取决于其领导的基本思路。”[2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