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业务教育创新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业务教育创新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业务教育创新王佳航2009年堪称传媒界的全媒体战略年,扛起全媒体大旗的媒体集团此起彼伏地吹响集结号。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集团这一轮战略调整意义深远,因传媒技术创新而带来的媒介融合渗透在技术、市场、资本、内容生产等各个领域。至少现阶段,不同媒体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内容生产的探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第一,全媒体内容生产。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业务教育创新

王佳航(1)

2009年堪称传媒界的全媒体战略年,扛起全媒体大旗的媒体集团此起彼伏地吹响集结号。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集团这一轮战略调整意义深远,因传媒技术创新而带来的媒介融合渗透在技术、市场、资本、内容生产等各个领域。内容生产环节的融合给媒体编辑部带来结构性调整,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处理的流程发生重大改变,这些变化也给高校的新闻业务课程带来了挑战。

一、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内容生产变革

如果说,此前媒介融合在中国一直是理论先行的话,2009年则出现了反转。媒介融合的实践不再以战役性报道、媒介集团大型活动中的短期融合为主,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创新令人瞩目。

目前来看,媒体对媒介融合的探索是多条路径的。

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报业纷纷尝试全媒体转型。继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之后,更多报业集团进行了全媒体流程改造。石家庄日报社计划投资6000万元的全传媒复合出版中心2009年4月启用,中心设置了数据中心、网络平台、移动媒体发布平台、视频演播室、呼叫中心等部门,石家庄新闻网、燕赵手机报、LED户外视屏传媒、出租车移动视屏传媒、便携式电子报、96399信息服务以及网上购物、物流配送等业务将全面展开。再如,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组建了国内报业集团中罕有的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全媒体滚动新闻部同日宣告成立。

与报业同时奋勇前进的还有广播电视媒体、通讯社及网站。2009年,获得晨兴创投、英特尔投资和贝塔斯曼的2500万美元首轮融资,成为第五大门户网站的凤凰网计划进军网络视频。而由央视网负责建设的国家网络电视台已到了筹备的最后阶段,新华社电视台也即将开播。

或由报业进军视频和网络,或由电视台进军网络视频、发展报刊,尽管多条路径竞发,但是殊途同归。至少现阶段,不同媒体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内容生产的探索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第一,全媒体内容生产。媒介融合在内容生产环节的表现为一次性采集,多介质发布。即消弭媒介界限,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2008年7月1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部正式运行,将集团旗下主要报纸的记者,纳入全媒体新闻中心,“并为该中心记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水母网、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2)。记者采集的信息纳入待编稿库,不同媒体编辑部可从待编稿库选稿加工,亦可根据特色需求向全媒体新闻中心定制稿件、照片、视频等。如果说2008年烟台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记者在国内还算一枝独秀,那么2009年全媒体记者已经是四处开花,风光无限。两会上,广州日报等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精彩亮相。2009年7月22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派3名记者飞赴上海拍摄日全食,传送回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全媒体的形式为海南受众带来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3)从已有实践来看,全媒体内容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时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第二,全平台内容展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生产的前端表现为“全媒体”,在后端———输出端则表现为新闻信息的全平台立体化播报,即一次性采集,多介质发布。如,《辽沈晚报》以辽沈北国网、辽宁手机报、辽沈晚报E报、辽沈晚报户外新闻视屏这四大新媒体终端为载体;石家庄日报社的全媒体实践则实现了报纸、网络、手机、LED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公交车)移动视屏、便携式电子报、电子阅报栏的资讯传播。全平台展播实质上是媒体集团面对新媒体的攻城略地,针对原有赢利结构,调整业务格局,培养新增长点的一种策略。因而,目前有些平台的信息传播还不够成熟,在某些传媒集团还仅仅是象征意义。但是,全平台的内容展播给受众提供了接收新闻信息的多种选择,并且开始了对不同平台传播规律的探索,这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全天候信息传播。多个传播平台的资源整合使得有发布时间限制的媒体可以24小时实时传播。烟台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郑强认为,全媒体实践“通过内容集约化制作,完成新闻信息多级开发,改变媒体间相互隔离、无法按内在传播规律运营的局面,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客户等资源,提高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使集团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发布、即时滚动播报’转变”。(4)全天候信息传播对于平面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手机报竞争的意义不可小觑。《广州日报》是国内第一家成立滚动新闻部的媒体,2007年6月15日,《广州日报》在广州媒体中最早报道了“6.15”九江大桥坍塌事故。该报认为:“在这次塌桥事故报道中,《广州日报》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海量性、互动性及即时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了。”(5)

二、新闻业务教育创新的挑战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媒集团开始谋求未来在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并开始业务创新、组织创新。在这场创新竞赛中,人才培养已成为各路先行者的共同隐忧。传统新闻学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业务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核心课程,业界暗流汹涌的创新实验至少给新闻业务教育带来三个挑战:

第一,媒介融合趋势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成为熟练掌握平面、音视频、网络等不同媒介产品的通用型人才,而目前的高校新闻编辑课程仍是按照培养适应不同媒介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基于对媒介融合的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当前传媒集团开始的内容生产创新试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的追逐,期待最终形成能将报纸、网站、手机、电视等不同媒介合一的“终端”;二是期待进行多种媒介一体化的内容设计和生产,而不再将每个终端视为各自独立的媒体。尽管不同传媒集团内容生产媒介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并不相同,但是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均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成为熟练掌握平面、音视频、网络等不同媒介产品的通用型人才。而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新闻业务课程仍然是按照媒介划分的,例如编辑学分为报纸编辑学、电视编辑学、网络编辑学等。这种课程设置不仅仅容易造成重复,而且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多是只熟悉一种媒介产品制作方法的特供型人才。

第二,传统新闻业务课程的内容设置以采编工作的内容为核心,融合媒介编辑部改变了记者和编辑原有的工作内容,新闻业务课程也需要打破原来的框架。例如,在现阶段,在多数网站,网络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两个:一是代发新闻,即转载有协议的传统媒体的内容,编辑做的主要工作是新闻筛选及修改标题;二是制作网络新闻专题。这是因为在现有模式下,网络新闻仍然主要是载体,以传播新闻为主,而非以生产原创新闻为主。商业门户网站没有采编权,有传统媒体的网站也不具备自己的制作力量,多数仍以发布集团内传统媒体新闻内容为主。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编辑部,网络不仅仅是媒介,而且是由独立的内容生产能力的媒体组织,要求网络编辑具有与传统媒体编辑一样的新闻信息处理能力,甚至还要高于传统媒体编辑,因为时效性更强,编辑处理时间更短。再如,传统的电视编辑学只需要学习制作电视台生产的各种产品,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编辑学习实际上应该是对视频产品的编辑方法的学习。编辑工作内容的改变,使得依据编辑工作内容,即基于工种所做的课程划分不甚合适。新闻编辑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架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各种信息的编辑处理方法,符合业界实际需求。

第三,业界对采编人才的技能需求发生了转变,新闻教育尚需拿出相应对策。高校新闻业务课程需要加强对学生新闻报道解读及策划能力的培养。媒介融合不仅改变了编辑部的工作流程,也使得编辑部工作的重心发生重大变化。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竞争格局,能够实时传播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将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急先锋,激烈的竞争之下,新闻信息的解读将成为传统媒体的必争之地。编辑部内容生产重心将前移,编前策划成为重中之重。烟台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设置了选题策划的统一管理。过去,每个媒体自己完成选题策划,各自分散管理;统一选题管理后,利用该平台,不同部门可以一起完成选题策划———分工协作,例如包括多媒体采访和资料准备工作。根据选题完成的多媒体采访内容,在提交时与选题自动关联。信息的一次采集、多介质发布迫使各媒体把策划日常化、常规化、纵深化,以推陈出新、避免同质。管中窥豹,这一变化显示出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部组织发展的趋势。目前高校的编辑课程中,已经加进了新闻策划的内容,但是从媒介融合的实际需求来看,分量还不足。特别是,现有课程规划中,对于采编人员信息解读能力的训练还较少。

三、对新闻业务教育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

面对媒介融合的挑战,各新闻院校也在积极调整教学计划。

全媒体记者被戏称为“背囊记者”,因为在采访中,他们要带齐全套设备,从摄像机、照相机到录音机一应俱全。各高校新闻业务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背囊记者”和全媒体编辑为主要导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借助本院广播电视教研室的力量和新媒体教研室的力量,为全体学生新开设了两门业务性的专业课程: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使新闻学专业原先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改造。此外,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新设了一门“跨媒体传播实验”的专业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相结合,探索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6)。中国传媒大学对学校文科类、艺术类学院的课程体系作了适当调整,除了采写编评,还加入了生产流程的课程(7)。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步伐更大,新闻业务课程重新整合七门必修课程,分为两个序列:媒介技术系列、新闻信息处理方法系列。媒介技术系列主要讲授平面媒体编辑技术、网络媒体编辑技术、广播电视媒体编辑技术,新闻信息处理方法系列则为新闻采访学、新闻文本写作、社会调查方法、新闻编辑学。方法系列课程要求打通媒介的界限,技术课程则提供支撑。这样的课程设计既保证了学生能有足够的多种媒介产品的制作技术训练,又避免了新闻编辑学课程按广播编辑、电视编辑、网络编辑、报纸编辑等不同媒介划分时,内容交叉的弊端。此外,技术系列课程的单独设置也解决了不同媒介的新闻编辑技术与方法容纳在一门课程中导致体系过于庞大的问题。

这些探索非常可贵,不过还远未到位,高校新闻业务的教学改革至少还应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对待一个终端与多个平台的关系。与目前针对全平台展播开展的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媒介融合另一个方向的研究———终端融合。终端融合指由于消费者对信息的多样化和一体化需求,在信息传播的终端发生了融合,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毋庸置疑,技术是这一轮媒介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力。数字技术改变着信息的流动方式,也被认为终将改变受众的接收方式。在目前的研究中,手机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终端,由于技术发展的过程限制,手机终端新闻信息主流形态目前还未定局。但是,显然,手机这一终端有自己的规律,不能等同于多媒体平台的叠加。各高校基于多个平台展播进行的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如何与未来的融合终端接轨,并最终生产出真正意义的融合新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需要正确处理技能多样和技能专精的矛盾。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说:“媒介融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老师自然也有很高的要求,我们选用的都是技术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学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教所有的媒介技能。所以,我们每门课都是团队授课。”(8)密苏里新闻学院是全球较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顶尖新闻院校,他们的困惑不仅仅显示出师资力量的匮乏,也给高校新闻业务改革带来启示:高校并不能期许培养出所有媒介技能都非常专精的天才。高校新闻业务课程的学分是有限的。从目前新闻业务课程改革实践来看,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课程设置如何化解技能专精和技能多样的矛盾是目前高校新闻业务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数新闻院系在应对媒介融合而作的课程调整中都是增量改革,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普遍增加。我们要做的必定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还需要更好的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融合改造。

第三,需要解决高校对融合新闻培训课程的开发滞后于业界需求的问题。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先于实践,而内容融合的业务研究理论界显然要滞后于实践。2009年,大批媒体开始致力于融合编辑部的改造,对于培训的需求极为旺盛,但是高校新闻院系所能供给的业务培训显然还颇为有限,活跃于这个领域的培训机构来自于国外。例如,2009年8月,由佛山传媒集团联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共同举办的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吸引了来自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珠海特区报等单位的国内知名媒体从业人员约150人听课。随着媒介融合在业界逐步深入,高校新闻业务课程应该能迅速满足市场短期培训的需求,产学研结合,在这一历史时刻发挥应有作用。

第四,需要解决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传媒技术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难以预期,技术、资本正在重构传媒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困扰新闻教育的一个问题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按照传媒业工作内容设置的新闻业务课程恐怕要被迫转型,不仅仅是内容重构,教育理念也需要做出调整,例如,技能和知识的教授将不再作为新闻业务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如果不把多种媒介技能作为新闻业务课程改造的目标,新闻业务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向应该是什么?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探索全新的模式。

【注释】

(1)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传播方法与技术教研室主任、博士。

(2)郑强:《地市报创新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3)李晓梅:《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派记者飞赴上海抓拍日全食》,南海网2009年7月21日,网址: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9/07/21/010523900.shtml。

(4)郑强:《地市报创新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5)吴国华:《滚动新闻大战显传播威力》,《广州日报》2007年6月21日。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7)吕莎:《新媒体浪潮下的传媒教育———专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22日。

(8)傅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