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教育观”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
操 慧(1)
一、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从“大传播观”到“大教育观”的转型
“媒介融合”在当下已经不是个新鲜的概念,随着新技术带来的传媒迅猛发展以及传播格局发生的巨变,它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结果,也是信息社会人类媒介化生存的发展方向,传媒界对它的关注和应对,主要侧重于传播技术如何将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发掘出来,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提出了六个重要议题,即:世界媒体的挑战、合作、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依赖、共存、发展;金融危机与媒体的应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挑战;媒体并购;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机遇;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未来媒体编辑部及记者的发展模式。(2)其中有关媒介融合的议题占五个,足见它是全球化的媒介话题的聚焦。而这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的巨大挑战来讲,既再次突出了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效结合的恒久命题,又对教学中如何前瞻和务实地展开技能、思维、素养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了正确对待、快速反应、科学创新的“问题单”。可以说,媒介融合既是传播的语境和发展趋势,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语境和现实课题,在传媒作为国家软实力有机组成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其迫切的应对、本土化的突破既是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和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也是其与时俱进、保持自身创新力的现实需要。
1.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互为主客体的相生关系
“媒介融合”暗含着主客体的互动,“融合”两字的意旨就是两个或多个作用体之间的运动状态,我们所谓的媒介融合就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以及思维上的相互借鉴和吸纳。媒介融合在传播内容上的拓展与传播形式上的多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传播的强化。在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中,我们依然看到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主导性。由于传统媒体在采访权、发布权等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因此,媒介融合在思维层面的影响主要是传播主体对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对受众有用的新闻以及什么是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媒介手段等问题的深度追问。新闻和信息的界限正在打破,或者准确地说,新闻和信息是什么其实并不像以往那样重要,新闻和信息如何有用才是传播主体和受众最为关注的。所谓的“知情权”的最大化满足已经越加依赖满足的渠道和满足的多样化,而新媒体在媒介融合中提供的广泛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平台”正使得传统媒体吸引受众的“深度报道”重新探索报道的架构和方式,如此种种,我们一方面领略到前所未有的“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也对新闻传播教育充满着期待和使命感。简而言之,新闻传播范围的泛化与“以人为本”的需求服务使媒介融合的发展朝着纵深拓展,换位审视的传播关系在市场化驱动下使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主客体方式逐步消减,互动相生在媒介革新的实践中越加成为我们重新考察新闻传播教育方向的重要参照,教育目标的实现无疑要解决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已经发生的“融合”趋势也正印证出教育滞后的症结,新闻传播的融合语境在主客体的互动相生中凸现其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之紧迫和重要。
2.从“大传播观”到“大教育观”:新闻传播教育不等同于新闻传播教学
我们所强调的“大传播观”概念是将新闻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别加以延伸,并注意大传播语境带给新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内容的变化。新闻传播教育应立足这样的大传播语境,注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适应力、竞争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当下,传播实践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使这个大传播语境的“融合”特征凸显,也因此,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涵也要继续直面和迎接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此逻辑演绎下,我们所明确的即是:当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不等同于新闻传播教学,更不能窄化为新闻学教学或新闻业务教学,“融合”使新闻传播教育的语境转向以创新思维教育、复合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协作型学习模式。“大传播”孕育了“大更新”,“大更新”又突破了院校教学的既有传统,与“请进来、走出去”的经验式教学不同的是,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并行与并重的“大教育观”,即融合学院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有效的教育途径、教学手段。可以说,“大教育观”的三个面向的融合就是媒介融合时代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创新途径,而基于此的实践面向———协作型学习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教育从院校走向广阔的天地,从职业培训走向可持续性的未来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这即是下文要阐述的重点。
二、协作型学习模式构建:新闻传播教育的战略转型
1.协作型学习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协作型学习,意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协作”,不仅有相互帮助与合作的意思,还有作为同等主体的平等分享与互补的含义,综合起来,就是不同主体间为了既定目标而展开的分享、合作的互动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人的生存技能要求的终身化学习取向,同时也成为跨国资本控制下的许多先进企业进行员工在职继续再教育的一种模式选择,就其成本和管理难易程度来讲,都更容易掌控和调整,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与职业生涯培训的模式。
2.协作型学习模式的构建逻辑和途径
全球化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资源共享和创意模仿,先进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一经传播(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就会引发同行、同业的追逐和效仿,所谓的“原创”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和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全球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通识教育,在资源共享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化进程中,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复合都使我们的教育面临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又如何引领时代潮流的现实问题,单一模式的复制或者修补、完善,已不能满足变革的迫切需要和深度需求,多元化的需求满足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协作型学习成为必然出路。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是否为最佳的出路也有待考察和检验,但是就从实际出发、从迫切的需求出发来看,走协作学习型的道路应该是可行、可为的。协作型学习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平行、平等关系以及学习进程的持续化,它是伴随性学习,也是有阶段性与针对性的一种强化学习。新闻传播教育的社会实践特性本身与这种伴随式的、持续化的过程学习有高度同构的结合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主客体性因为有了协作学习而更加丰富与多元,教育互为主客体的学习模式也正是“大教育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落实。
新闻传播教育的“大教育观”,上文提到的三个主要面向,即学院、社会、个体,都是丰富的资源载体,我们可以从这三类资源载体中细分出具体的内容:
(1)学院资源(新闻学、传播学、文、史、哲、社、经等学院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教学资源、研究资源,以及企业或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资源如广告公司、媒体等;
(2)社会资源(社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基地等)———实习基地资源、政策扶持资源、基金助援等;
(3)个体资源———包括老师和学生两大教育教学个体,还包括一切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个体的资本、知识、能力以及实体转化等。
由上可见,这三大类别的面向本身最关键的是资源,而占有和可以转化这个资源的核心是人,人是资源的主导,也是转化为效益的根本动力,当然实施转化为资本的终端的人也是接受者和受益体。如何将人的潜能和智慧调动、激发出来为社会和自我全面发展服务,并形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互动———即良性循环,这是我们教育和受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才能发挥与转化需要的是融合性的平台,这个平台有着集纳的作用,也有着提供选择的作用,我们尽可以在这个广阔丰富的平台上依据规则去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而加工、整合、提炼这些资源从而打造成新的有效能的资源,则是人的能力的在此开发和锻炼。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教育的形态必然发生巨变,不是作为权威的单极言说(教育者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资源的同时,同步或者多步地与社会化的多种资源开展多项对话和言说,并及时形成多层级反馈,这种反馈在当下的传媒领域体现为年老者向年幼者的反向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习”,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权威,因为变化的永恒性决定了新知和未知的急速扩展,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育者的客观局限性要求其必须多渠道、多方式地与他人交流、借鉴、合作和再学习。我们在教会学生如何传播新闻信息、如何帮助受众解读信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自我学习,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及时、深入交流,他们身上的新知不一定比我们少;我们还要多向社会实践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政策、新的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线索和指向,课堂外的社会化学习一旦经过整合和提炼再回到课堂,教育者的教学会变得深广和切中社会发展的脉搏,学生在这样的协作型学习模式下收获的是学院和社会有机衔接的知识、经验的延展,这会有效帮助学生适应力的提升和紧迫感、责任感的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接受的相对体,他们不仅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会提前熟悉社会某些部门、组织机构的运作规则,并且通过参与,与老师、家长、同学一起将“协作”进行到底。
三、未来媒体公民培育:新闻传播教育的社会化指向
未来的任何命题,都是对我们今天准备工作的检验,教育的要义正在于为未来做好准备和具有应对的能力。“融合”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化教育的能力和途径。新闻传播教育的社会化指向,其实在上述协作型学习模式的探讨中已经得以阐释,本文在此从未来媒体公民培育的战略角度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深化。
媒体融合的发展在打破媒介属性的过程中也开发多样需求,未来从事媒体传播的人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专业化,而在复合型。就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来讲,海量信息依然存在,但是分类指南、时效有用更加凸现,深度解释和前瞻导引必将在媒介应对需求中越加迫切,未来的公民不仅生活在实态社会,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政治意义上的公民,还是媒介社区中的公民,他们在消费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参与到新闻信息本身的制作和发布中来。近年来,许多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公民新闻”不仅补充了专业报道的内容,丰富了报道方式,而且使媒介民主化的进程大大推进。对大众媒体来讲,专业报道正被日常化的业余的公民参与所丰富,“新闻线人”、“新闻爆料”等新名词、新现象不仅拓展着我们报道的内容,而且通过新媒体技术所传播的多样化的音视频报道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民生性、服务性、舆论监督性等大大提升。这些已然发生的关于新闻制播的“融合”动态让我们有理由预见,未来的媒体公民是一个伴随公民社会成长的庞大而重要的社群,新闻传播教育的全民化、通识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1.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开展
自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引入“媒介素养”这个概念以来,我们加大了对它的本土化研究的力度和应用性开发。2006年6月23日,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开通了全国首个媒介素质研究网站,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这说明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事实上,“媒介素养”教育并不专属于媒介业界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在媒介公关广泛开展和客观上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它已经成为全民素养的组成部分,因为信息化时代对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和发展的要求,需要具备有效利用媒体传播的信息为自己服务,并且具备能够判别这些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训和逐步构建的,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社会渠道尤其是社区渠道也不容忽视。从新闻传播的融合化趋势看,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各自为阵,他们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会互为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随着新闻信息传播平台的开放和拓展,具体的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线在模糊和淡化,重要的是传播的内容,而由谁传播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产物,媒介提供给大众的更多是作为价值判断的资料、依据和参考的架构;也因此,全民的媒介使用能力的指导、提升不是单一由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这个渠道所能够担当的,我们应该融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打造与创造更多的社会化平台,使全民媒介素养的教育社会化、日常化,从而反哺、促进新闻传播教育的现代化。
据一些在到国内外企业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企业对效益、利润的追求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越来越注重其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一些重要企业发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就是通过媒介塑造自我形象的明证,他们对理解媒介、能够与媒体打交道和善用媒介的人才的需求超出我们的就业预期,而这个就业空间却因我们教育观念滞后加上教育手段的传统、落后而被错失。那些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大显身手的同学在本科阶段的假期都有参加广泛的社会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学习和领悟到了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及善用媒体信息、善于和媒体沟通的重要。这给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而严肃的课题。固守于狭隘的学科专业化和专业技能的精耕细作,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是亟须改革的,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在观念上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大教育观”的内涵同时也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体系构建,是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快速反应社会需求的系统性建设,也是需要制度保障的创新建设。我们知道,许多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等地区已经将媒介素养的全民教育纳入幼儿园、初高中正规教学之中。离开对信息本身的获取和正确使用的能力,我们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深层意义上将是被动、滞后与短视的,从根本上说是“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的;对于媒介融合的应对也将是纸上谈兵、难有作为的。
2.教育资源的多项引入和社会共享共建
传统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开放办学”或者“开门办学”就是邀请与专业相关的媒介业的知名人士、管理者、经营者到新闻院系开讲座,传授一些从业经验和介绍业界最新发展的动态,这在中外新闻传播教育中都是良好和有效的传统,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并把它做得更好。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多项引进要求我们在社会化、实务化与综合化方面探索更多的合作办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2009年10月26日,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和中央通讯社、Yahoo!奇摩网站签署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公民媒体计划”,它被称为“台湾传播学界前所未有的产学合作案”(3)。该计划的第一阶段内容是通过台湾中央通讯社专业指导与把关,将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学生采写的新闻通过Yahoo!奇摩网络平台正式发布,既让学生提早了解实务界如何运作,同时也让学生们得到实战职业训练。在该年11月6日推出的第一期“未来新闻—Your News”中,受众可以在三方网站上同步看到该校新闻系实习报纸《大学报》以及网络新闻。该计划旨在“三方合作,建立前瞻、互动、参与和活力十足的未来新闻媒体,把社群和新科技注入校园媒体”(4)。
比之大陆新闻传播教育,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全球化意识较强,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化开展也较为领先,所以,我们从上述的最新动态中可以看到,要主动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教育机构和教育主体必须积极调动、善于调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在合作中达成共赢,在合作中创新教育模式和拓展渠道(其实,就联合媒体搭建实习平台或建立实习基地而言,我们大陆新闻院系早有传统,但在跨媒体、跨平台搭建实战性职业化平台上还相对落后)。当然,在所有合作与社会共享共建中,观念的共识、前瞻的意识、可行的长远规划是最为重要的,具体的形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本土特点以及自身所长来灵活实施。
未来的教育仍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竞争在于观念和指导行动的有效度上。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媒介融合的深度将进一步加强,它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院校系统教育模式在当下和未来都将与社会资源互动互利,只有这样,未来人才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才会有所保障,我们的全民媒介素养才会提升并以此推进人的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因此,“融合之道”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讲,是自觉之道的契机和转型必然,“融合”既是观念转型之“道”,又是实践创新之“术”,只有深刻洞见到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道”与“术”的结合,我们的教育和业界才会生机焕发、互利相长。
【注释】
(1)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文化与传媒博士。
(2)《媒体的“奥林匹克”:全球媒体寻求对话合作应对挑战》,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9年10月07日。
(3)《“未来公民媒体计划”于10月26日签署》,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网http://www.jschool.nccu.edu.tw/,2009年10月26日。
(4)《Your News于11月6日正式上线》,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网http://www.jschool.nccu.edu.tw/,2009年11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