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的传播原则与传播制度

中华文明的传播原则与传播制度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华文明的传播原则与传播制度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且一再盛称唐虞之德,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与教化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唐虞时代的传播思想遂为中国传播思想之开端。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记载二人施政活动的文献,即为中国经典中最为人推崇的《尚书·尧典》和《尚书·舜典》,合称“二典”。允,确信无疑之信息与意见也。

三、中华文明的传播原则与传播制度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且一再盛称唐虞之德,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与教化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唐虞时代的传播思想遂为中国传播思想之开端。

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白虎通·号篇》云:“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乐也。言天下有道,人皆乐也。”《尚书璇玑钤》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为帝。”《白虎通·号篇》曰:“德合天地者称帝。帝者,天号。号言为帝者何?帝者,谛也,象可承也。”记载二人施政活动的文献,即为中国经典中最为人推崇的《尚书·尧典》和《尚书·舜典》,合称“二典”。

《尚书·舜典》言舜摄位,巡视天下,确立中央与地方诸侯之政治关系:“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即天子五年内巡视四方诸侯国一次,四方诸侯各自朝觐一次,蔡沈《书经集传》注曰:“天子诸侯,虽有尊卑,而一往一来,礼无不答。是以上下交通,而远近洽和也。”[8]中央地方之政治关系,历来是中国政治稳定之关键,舜摄政之初即予明确设立,真可谓深谋远虑。又流放、拘囚不称职的官吏如共工等,驱逐叛乱的族群如三苗,中央威信树立,“天下咸服”。[9]

尧帝崩,舜即天子位,询于诸侯在朝之官“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10],广开言路。咨询众人后,乃命禹为司空兼百揆以平水土、兴建设,命稷为田正以播百谷、保农业,命契为司徒以敷五教(父子有亲谓之仁;君臣有义谓之义;夫妇有别谓之礼;长幼有序谓之智;朋友有信谓之信),培养全民恭敬宽仁之精神,命皋陶为士以正五刑、定罪止奸,命垂总领百工、监督技术,命益执掌草木鸟兽等全国生态保护事宜,命伯夷掌三礼(天神、地祗、人鬼)以祭祀天地祖宗,命夔典乐以教胄子广教化,命龙为纳言以掌信息传播,如此“四岳”、“九官”总领全国政务,天下大治,所谓“地平天成”,“六府(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三事(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农业、国土、资源、生态一体和谐,道德风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运行相互协调促进,“万世永赖”[11],古人政教规模之广大,立意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

其中,确立中国传播制度独特性者有四:一是“司徒之官”总掌全国教化,父子之亲、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此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古人设专职予以协调,务在敦风化俗、培养全国上下恭敬宽仁之道德精神,鉴之当代,无此职守与精神,各种社会乱象因此层出不穷。

二曰“三礼之官”,总掌全国祭祀等人文宗教活动,使“天神(自然生态)、地祗(国土资源)、人鬼(祖宗圣贤)”均定时受到全民礼敬,如此,尊敬自然、爱护环境、崇仰祖宗圣贤、传承祖国伟大文化传统的精神深入人心,和谐社会因此屹立不倒。

三曰“典乐之官”,总掌全国教育学术文化,“夔”受命“典乐”以“教胄子”,“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2]。诗歌、声律等学问,注重培养学生远大之“志”、有礼之“言”,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品行,以学问修养、诗书礼乐之教“养性情、育人才、事神祗、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切乃如此”[13],古人设教、授学、典乐之弘旨,大矣美矣!古人教育学术文化之最高境界,亦揭示无遗:“神人以和”[14]!神者,自然也;人者,人文也;一切人文制作,必与自然生命相协调、相和谐,则天人合宜,万物昌盛也。

四曰“纳言之官”,尤堪注意:“帝曰:龙,朕疾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15]凸显舜帝对政治信息等公共信息传播之高度重视:“谗说”即谣言,殄,绝也;行,德行也;舜帝深知:谣言、劣行、错误信息不仅败坏公众道德,还“震惊朕师”,师训众。允,确信无疑之信息与意见也。“龙”为“纳言”,蔡沈注曰:“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绩有所稽矣。”[16]可知“纳言”乃“政令审查、信息发布、采纳民情、讨论政策”之综合机关,远较今日各国政府之大众传媒机构功能为多、为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解:“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17]古之纳言,是政府与人民之间信息沟通、政策讨论的重要通道(“喉舌”),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与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此一机关的设立,遂开后代“内史”(周)、“尚书”(汉)、“御史台”(汉)、中书门下省(魏晋)以及“乐府”等机构督吏治、观民情、察民意的中国传播制度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