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的巨星

人类的巨星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类的巨星孔子祖先乃殷王室后裔、宋闵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以有宋让于其弟厉公,孔子祖上有让国之美德也。因政治主张不得施行,遂周游列国,时在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已55岁。所谓中国文明,即以孔子之人道教诲为核心之文明。

一、人类的巨星

孔子祖先乃殷王室后裔、宋闵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以有宋让于其弟厉公,孔子祖上有让国之美德也。及正考父,拜宋上卿。子孔父嘉为宋大司马,始以孔为氏。太宰华督弑殇公,孔父嘉同时被华督所害。孔父嘉子木金父避难于鲁,始为陬(今山东曲阜)人。至叔梁纥,为陬邑大夫。叔梁纥晚年娶颜征在,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云:“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后人尊圣,以为感天而生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当春秋末年。三岁亡父,家境困难,完全由寡母抚养成人。儿时嬉戏,以设礼容为乐。少而为仓库、牧场管理员。19岁娶妻,转年生子鲤,字伯鱼。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慨然而向学问。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可谓学无常师,博采众长。经十余年之自学,孔子好学知礼之名开始见重于当时,所谓“三十而立”。孔子35岁适齐,不得志而返。返鲁后,修诗、书、礼、乐,弟子不远万里而来。

鲁定公九年(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转年升司寇。因政治主张不得施行,遂周游列国,时在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已55岁。孔子居卫国五年,未被信用。去卫,过宋,与弟子习礼于树下,宋司马桓拔其树以相威胁。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在陈,因吴伐陈,为避兵祸,欲往楚臣叶公之故蔡,被困于中途,断粮,犹弦歌不绝。卫出公八年,孔子由陈入卫。鲁哀公十一年,返鲁,结束14年周游,时已68岁矣。从此专心著述,序《易》,作《春秋》,与学生讲学为乐,终老杏坛。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重,一日,扶门而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后逝世。享年73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曰:“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太史公论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者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乃千古之定评。《孟子·公孙丑》述有若之言曰:“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此乃不刊之鸿论。数千年之后,于学术之真有见地者,仍奉孔子为人类的导师:“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人,便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他这个地位,完全建筑在真理的价值上,不是偶然一时之潮流所能摧毁。因为他的思想和人格,表现了崇高的人道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类存在一天,孔子永远是不朽的。”[1]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可以一言而蔽之:孔子的思想与人格,是整个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核心。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二十五章开篇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其他诸子,更不可以并论。”此寥寥数语,将孔子之地位,揭示无遗,亦将中国文化之核心,指点得清清楚楚。

德国学者伽伯伦茨(G.Gabelentz,旧译加摆伦资)《孔子与其学说》云:“孔子,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伟大人物之一。盖经过两千年以上之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者,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精神感化之下”,其论亦画龙点睛,深中肯綮。

所谓中国文明,即以孔子之人道教诲为核心之文明。其他所谓诸子百家、茫茫九派,其著名如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以及后来的佛家等,只能作为孔子思想之补充而存在,不能取代其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核心地位。

自学术史言之,上古灿烂之文化,全赖孔子之整理、编辑、研究、著述、教学、传播活动而流传至今,无孔子之奋斗,则上古之文化、中华民族至少两千余年之文明经验,将湮灭无闻、无从考见。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社会上下,务在侵夺,无人悦学。《左传·昭公十八年》:“秋,葬曹平公。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说学。归以语闵子马。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原氏其亡乎?”为存亡继绝、弦歌重作,孔子以一介平民,鼓舞奋发,传《诗》《书》、正《礼》《乐》、序《易》、作《春秋》,创立儒家学派,确定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之思想基础与学术中心,仅此一点就足以奠定孔子不朽之学术地位。

自文化史言之: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世罕其匹。虞夏之世尚忠,失之朴野;殷商之世尚敬,失之邪鬼;有周一朝尚文,失之浇薄。此两千余年正反得失、丰富深邃的历史经验及其文献资料(六经),被孔子全面继承,夏之忠信质朴、殷之恭敬热忱、周之温文博大,全被孔子熔于一炉,并通过自己的整理、编辑、研究、著述、教学、传播等学术活动,予以发扬光大,从此,中华文明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卓然而立,傲岸不群;从此,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伟大发展,奠立了牢不可破的学术基础和文化基础。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之核心思想,孔子诚“集大成”之至圣,孟子所谓“玉振金声、终始条理”之万世不易之师,中国文化之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

饶宗颐在《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2]一文中说:“金声是击编钟,玉振是击编磬。前者孟子谓之始条理,后者谓为终条理……‘乐’是兴德进善的工具,儒家十分重视。所以特别提倡乐教,使人浸润于天德化育之中。最高的层次是‘集大成’。孔子所以为至圣也以此。”善哉妙哉!孔子之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始条理”;孔子之后数千年之中国文化,以及此下之世界文化,亦以孔子思想人格为依归,此所谓“终条理”也。唐、虞、殷、周之文化,经孔子之手,发而为铿锵弘大之清乐(金声),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因之豁然开朗、灿烂鲜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世界之文化,亦必在孔子思想人格的感召下,结而为无限和谐之华章(玉振)。《诗·小雅·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皆化”。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人道思想与仁爱精神,是引导全人类走出现代困境、最终缔造万物和谐、全球友爱与世界和平的指路明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