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深度报道在企业电视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我199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独山子,成为本企业电视台的第一个新闻科班出身的本科生。在从事企业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前几年,我一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对于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我是从探索、尝试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应该说,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深度报道在企业电视新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下面一篇日记中,我记录了当年对于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方面的一些争议:
1997年4月3日
连着几个晚上,由谢总编请来的新疆电视台的马老师为我们记者编辑上课。她讲解了电视新闻报道以及电视专题方面的有关知识,感觉受益匪浅。
今晚的讲课中,她看了我们做的几部获奖的新闻深度报道和几部专题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和比较中肯的评价。但她对我们将深度报道冠之于“记者视点”、“新闻特写”和“记者见闻”很不以为然,她这样批道:“电视记者用摄像机拍摄到的东西哪个不是记者的‘视点’和‘见闻’呢?如果没有记者的‘视点’和‘见闻’,你又如何拍到新闻呢?记者拍摄的哪一条新闻里没有‘特写’呢……”她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一条新闻冠上这样一些“画蛇添足”的“名称”……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引来下面一片笑声,大家好像挺赞同她的话。
我没有笑。但我也无法反驳她。是啊,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每一条新闻都是记者的“视点”和记者的“见闻”,记者拍摄的每一条新闻里都会有“特写”的……老师说的有道理,可她不了解我们企业电视新闻的实际情况……
我没有反驳。但我有我自己的观点:之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会有“记者视点”,是因为我想突出“深度报道”,想锻炼记者的分析、思考和深度挖掘的能力,从被动地接受宣传任务转变到主动寻找和挖掘新闻的思路上来。这些对于报道企业电视新闻来说,非常重要。它会让观众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更全面、更立体的报道。当观众看到一条新闻标题是“记者视点”或者“记者见闻”、“新闻特写”时,他会“眼睛一亮的”,那么这条新闻就会吸引他往下看,然后会跟着记者的报道进行思考和评论或者接受和赞同……这样,我们的报道不是才有实效么?而且,一旦记者要采写的或拍摄的是“记者视点”或者“记者见闻”、“新闻特写”时,他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拍摄的角度、细节以及写作时运用的语言和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我想,如果一天的新闻中没有“视点”、“见闻”和“特写”这样的报道形式,至少从标题上看就会缺少很多“生趣”,尤其在企业电视新闻中,本来大家都会认为生产经营的报道、装置里的画面看起来、听起来会觉得很“硬”,如果我们再不做“深”、做“趣”,那企业电视新闻会使人们长久地关注下去么?
独山子石化有线电视台自1985年建台,1986年开办企业电视新闻,当时叫《矿区五分钟》,1991年5月1日,更名为《独山子新闻》,开始走向正规化新闻报道,但大多仍停留在对先进经验、模范人物、生产状况等平面动态报道水准上,存在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没有现场感,缺乏深度报道的缺陷。1993年以后,电视台又陆续引进了一些文学、历史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部队转业过来的、从事多年部队宣传工作的人员充实了企业电视新闻报道力量,并充分发挥这样一批年轻有朝气的新闻记者的能量,不断探索、改变企业电视新闻报道手法,选准报道题材,加强深度报道,在新闻节目中不仅有系列报道、现场跟踪报道,还有像“记者视点”这样具有明显深度报道特征的表现形式,使企业电视新闻从呆板、浮浅的报道形式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发挥了企业电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可以从不同年份的新闻标题中看出有无深度报道的区别。
这是1993年8月某一天的新闻标题:
1.我厂1~7月份生产形势喜人
2.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3.我厂节能工作开始
4.重整加氢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
5.芳烃抽提装置进展顺利
6.仪表车间注重抓好能源计量工作
7.我厂新房分配工作结束
8.厂区广泛开展《劳动法》宣传活动
9.市局歌舞团来独演出
这是1997年8月某一天的新闻标题:
1.总厂削减项目费用1.1亿元
2.基建工程公司:压缩项目增加了压力
3.系列报道《市场呼唤效益》之三:信息,何时紧握市场手
4.新闻特写:表彰会上自揭短
5.编后:实事求是体现在细处
6.记者视点:未雨绸缪话节水
7.记者见闻:让职工吃上放心菜
8.帕提木汗老人的“儿子”多了
9.一组迎接认证工作的报道
在电视新闻的编排过程中,节目的组合往往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能否发生最大的效益。很显然,从前一个新闻标题排列上,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天的新闻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一些动态的、“面”上的、包括召开了什么会议在内的很浅层的一些信息;而从后一个新闻标题的编排中,可以看出,这一天的新闻,虽然也是九条,但容量大,有厚度,而且能给人“新鲜、有趣”的直观感觉(如“帕提木汗老人的‘儿子’多了”)。虽然同样是会议报道(如头条),但记者在新闻标题上就直接点出了会议的主要内容:“总厂削减项目费用1.1亿元”,与报道召开了什么会议相比水平和深度自是提高了一档;而后紧跟着“压缩项目增加了压力”则是头条报道的延伸和拓展,将“削减项目费用”的实际意义和所传递的压力通过采访告知观众。再如,同样是节能方面的报道,“我厂节能工作开始”,只是报道了厂里有关节能工作的指令,很一般的指令性生产新闻;而“记者视点:未雨绸缪话节水”,则是记者从节水的严峻形势谈起,采访了有关部门人员以及生产操作员工,对照未来的发展形势,深层次地向观众说明节能工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闻特写:表彰会上自揭短”是用说故事的形式做报道,而编辑所加的编后,则进一步突出和升华了主题。
在企业观众都熟知的企业生产经营新闻中,有无深度报道,就是有无“看点”。
我认为,深度报道在企业电视新闻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深度报道是企业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广大职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要求,就是需要大家直接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决策企业大事首先要知“家底”,所以,企业电视新闻就成为广大职工最迅速、最形象地了解企业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企业电视日常性的任务就是反映企业生产建设动态,报道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电视工作的“主旋律”。企业电视生动地、及时地反映生产动态和经营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转化为充满活力的生产力的过程。通过企业电视,广大职工可以了解企业年度规划、重大改造和建设项目等的来龙去脉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又可以了解企业总体效益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还可以了解本企业的重大科研成果和主要工序的科技动态。因此,企业电视新闻节目是最受职工观众欢迎的节目。广大职工掌握企业经济信息的详尽程度,必然会反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电视新闻要承载这些“重任”,仅用一般的、动态的信息报道是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需要的。
企业电视立足于本企业,就要以报道本企业的新闻为主,以本企业职工作为自己的受众和服务对象。要以正确的舆论,帮助广大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及时将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目标以及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传达给广大职工,以使广大职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本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企业电视的主要观众是企业职工。要得到广大职工的满意、喜爱,就要在增强可视性上下工夫,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增强可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也许,企业媒体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会议消息、反映领导活动的报道多,千篇一律的生产经营性消息多,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为职工解惑释疑的带有分析性、思辨性的深度报道,关注职工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就是企业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企业电视新闻中,不仅每月报、每周报,甚至每天都要报道这方面的内容。如何把这种要“不时提到”的话题,报道出新意,报道出深度,不仅让职工观众“看进去”,还要“吸进来”,使“安全生产”通过电视宣传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用“记者视点”的形式进行深度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尝试。
下面看《独山子新闻》2003年4月23日播出的一部深度报道:
记者视点:敬业,炼就非凡
(记者 侯彬 肖开提)
(画面解说)来到热电厂燃料车间,采访2002年度市局劳模阿不力兹的先进事迹。接待我们的车间主任,却让记者先看自己1998年到2002年车间干部民主考核表。
(接现场音)热电厂燃料车间主任晏军:你看这是公司从1998年公司搞的干部素质测评表。
记者:这么多年你一直保存着?
晏军:这是对我工作的一个信任吧,我一直保留着。你看,1998年我的干部测评表是63.90分;1999年我是60.54分,刚合格,有关的事我们领导还找我谈过话,到2001年我就是94.13分;到2002年就是99.39分。通过这个表可以看出我的成绩是逐步上升的。现在是99.39分。
记者:从这能不能说我们车间各方面也在逐步上升?
晏军:对,以前我作为车间主任这么多年,心思都放在生产安全上,没有精力和车间职工进行交流,没有时间去关心他们。现在,阿不力兹来到我们车间以后,安全由他管,他挺认真负责,而我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关心职工、关心全局。
(画面解说)阿不力兹何许人也,竟让车间主任生出这么多的感慨?
阿不力兹,年届三十有三。2000年调入电厂任燃料车间安全员。他深知燃料车间担负着为独山子生产生活用气、用电输送原料的任务,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他全身心地扑在车间的安全管理上。期间的困苦艰辛,只有他本人最清楚。而人们看到的是:自2000年阿不力兹走马上任以来,燃料车间这个在全厂历年安全生产评比中黄、黑牌居多的车间,竟连续三年实现了安全无事故,被评为“公司级零事故车间”。
(阿不力兹同期声)我认为抓好安全生产没有别的秘诀,首先是通过制定各种安全措施,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因为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前提,使职工树立“要我安全”变“我要安全”的意识。所以我们车间制定了一些安全教育计划,检查班组安全活动的落实情况。第二个是我认为做安全员要多操心,多跑现场,加强巡检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能跑掉任何隐患。
(画面解说)安全生产,重在教育。通过对车间历年发生的事故分析,阿不力兹发现,多数事故原因都是当事人习惯性违章作业、不注意自我保护及安全监督不到位所致。于是他决定从强化安全意识入手,对职工培训教育。燃料车间共有员工88人,其中民族职工占了一半。由于语言障碍,这部分职工的安全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为此,每堂课阿不力兹都像这样用民、汉两种语言讲课。
(阿不力兹授课同期声)我们车间有三个重大危害,有20个环境因素,5个伪劣事故的一般管理因素,怎样控制,你们要看看环境作业流程……
(画面解说)结合实际的讲解,入耳、入脑、入心。水滴石穿,慢慢的,“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几年来,车间未发生一起因职工思想麻痹引发的事故。
(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职工张炯)安全有些自己也会意识到了,但经常干,天天干,时间一长就有一些淡薄了,阿不力兹同志他到我们车间工作,他认为安全无小事,事事都是大事,会经常提醒我们做好这些班组管理工作。
(画面解说)安全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想一世平安,必须时时操心,事事用心。为此,阿不力兹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班组岗检表和车间QHSE周检表,加强了巡检力度。每天他都要对照体系标准,把各班组及自己发现的隐患逐一消除。三年中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就是这样,迎来朝霞一片,送走星光满天。
阿不力兹是个小小的安全员。然而,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大大的成绩。难怪单位的干部、职工都说车间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阿不力兹有直接的关系。
(记者出镜)劳模让人爱慕,让人敬仰,提到劳模就令人感到一种力量,一种信仰。纵观独山子的历史,就是有许多像杨权文、徐凯军、阿不力兹这样的人,独山子才能从昨天走到今天,而且也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独山子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劳模,而劳模精神也一定会在独山子发扬光大。
这篇采访报道,观众跟随着记者的“视点”,看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车间安全员的朴实形象,但他的“时时操心,事事用心”却是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法宝”。
企业电视新闻就是要让职工唱主角,把镜头对准一线职工,把笔触落到职工身上,工作报道也要从职工的角度去写去拍。比如安全话题,安全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离不开良好的装备设施,离不开带头人的认真领导。但是,这一切“离不开”又都离不开工人的实干,是工人在执行规章制度;是工人在操纵、使用、保养设备;是工人在落实领导的管理意图与指令。这样的深度报道会深受企业职工观众的喜爱,不仅如此,记者还在采访报道中,把抽象的理论和新闻事实结合起来,然后再像解剖麻雀一样,把艰深的理论形象化,把新闻事实理性化,把人的实践亲切化,三者珠联璧合,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用较强的指导性,帮助人们较为深刻地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深度报道是企业电视新闻的“内涵扩大力”
企业电视最初开办新闻节目的时候很容易流于“信息型”、“简报型”、“材料型”企业新闻。“信息型”、“简报型”、“材料型”企业新闻虽然能比较方便直接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但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作用淡化,新闻报道缺乏鲜明的个性和跳动的灵魂。因此,传导的是信息,不是思想;重视的是知识,不是观点。常常缺少互动性,反映观众心声的东西太少;往往不能引起争鸣,无法开启观众思考的大门;较少体现出超前意识,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因此,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企业电视新闻质量就必须在“扩大内涵”上下功夫。
企业电视新闻要做到“扩大内涵”,首先要由“信息型”向“思考型”转变。所谓“思考型”,就是十分重视新闻选择,在处理好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经常能抓住工作和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亮点、灰点、冰点等问题,在事物没有“定性”之前就超前策划,重点报道,详细介绍事物变动情况,客观援引各方人士观点,提醒受众注意,引导他们思考,使受众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剖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
由“信息型”向“思考型”转变,必须实现四个转化:在素材处理上,由“材料型”向“新闻型”转化;在新闻选择上,由“信息型”向“思考型”转化;在系统运作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传播方式上,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化。深度报道在这些“转化”中应运而生。对企业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做纵横切竖报道,并加强新闻评论;对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组织解释、引导性报道;而这种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读性的深度报道就是企业电视新闻的“内涵扩大力”。
例如《独山子新闻》2003年4月11日的一条新闻:
馏分油加氢开工——石化人的心愿
(记者 宋敏 李志强 肖开提 邢媛媛)
(口播导语)4月11日,独石化重点发展项目——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破土动工了。独石化人在实现大发展、效益最大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独石化实现炼油工业第二次革命的心愿将要成为现实。
(画面解说)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概算投资4.35亿元,是炼油厂历史上单套装置中技术含量最高、资金投入最大的装置。
当前,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面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对炼油和化工业务正在某些方面做新一轮的规划和调整,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是厂区党委超前决策、超常努力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实现独山子炼油工业第二次革命的重大胜利,必将载入独山子的光辉史册。
(接采访)独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张绍基:馏分油加氢裂化项目的破土动工,标志着咱们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的技术发展水平将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对提高咱们独山子石化公司的竞争能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了开工的这一时刻,近三年来,从项目可研报告的拟定到工程的审批立项,从装置的图纸设计地到设备的选型购置及与外商的谈判,许许多多的独石化人在夜以继日地操劳着、忙碌着。
在庆祝开工典礼的人群中,已经为边疆炼化事业奋斗了30多年的独石化炼油厂厂长赵复来说起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的建设感慨万分。
(接采访)炼油厂厂长赵复来:60万吨馏分油加氢裂化装置今天破土动工了,确实是独山子人翘首一带盼望已久的一项希望工程,它的建成和投产将是炼油厂发展里程中又一次新的跨越,它的建成和投产将和乙烯的改扩建并列成为独山子石化公司的两个腾飞的翅膀,给独山子石化公司发展带来极大的希望。
为优质、高速、安全的建成这一项目,独石化公司、总厂成立了项目部,全体工作人员紧张努力地工作,以确保这一战略性工程顺利完成。
(接采访)馏分油加氢裂化项目工程副指挥吕蔷:因为股份公司批这个项目,对独山子石化公司非常关注,股份公司也有总体要求。我们经理部按照公司制度要求。要求明年6月30日正式中交,中交以后进入试车阶段,在这段时间应该说土建安装八九月份是高峰期。从现在开始到8月份这个阶段是设计图纸,施工图纸我们力争在6月份中旬前把所有施工图纸设计出来。
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的建设也是首次在独山子的重点工程中推行项目总承包责任制。一方面给予总承包人所需的一切权力;同时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预算不超。工程建设者既感到压力,又满怀信心。
(接采访)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王宗国:从现在情况看来,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采取措施加大设计催交力度,通过几条措施,保证工期质量、造价。我们项目经理部还是比较有信心。希望领导、乙烯厂、炼油厂职工放心,也希望独山子人民放心。
承担馏分油加氢裂化工程图纸设计的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负责人对于这次的设计任务同样充满信心。
(接采访)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马晓:该工程应该说进度相当紧,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采取重要手段,设计人员日夜加班认真仔细设计,争取满足独石化公司的进度要求,我们洛阳石化公司会尽我们最大努力,按照总公司的要求进度来完成设计,配合该工程的施工。
彩旗、鞭炮、锣鼓,热烈的开工典礼之后,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2004年6月馏分油加氢裂化装置将实现中交,8月进行投料试车。届时,这片独石化人依靠智慧和心血,创造过无数奇迹的土地上将矗立起一座集当今国内外炼化先进技术为一体,显示独石化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的标志性建筑——馏分油加氢装置。
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就是将重大新闻做“深”,在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的宣传上做大、做深、做透。这一篇报道就是比较典型的“内涵扩大”的报道,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观察和分析“馏分油加氢开工”,这对独石化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
深度报道,即用理性深化新闻报道,对新闻揭示出其更深层次意义,这篇报道就是把今天的事件(馏分油加氢开工)置于昨天的背景(炼厂第一次大飞跃)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意义(炼油工业第二次革命)。有分析、有解释,还搀杂着记者的述评。应当说,这样的报道是对以往“信息型”的企业电视新闻的一种冲击,也是“革命性的变革”,把企业电视新闻报道推向一个新的更富创造性的领域。这种有理性、有见识、思想性及启示意义的深度报道,是企业电视充实自身、扩大内涵的“重头戏”。
3.深度报道是企业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企业电视也面临着与时俱进、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许多新的课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社会,人成为了各种信息的接收体。人们每天处在纷纭复杂的信息包围中,信息的供求关系和需求结构都在急剧变化。把脉观众群的变化发展趋势,把脉企业对信息输送的新要求和新功能定位,才能把握住企业电视的发展趋势。企业电视如果满足于单纯的信息载体,仅仅做一个传播声音的喉舌,是没有广阔的前途和未来的。企业电视应该有自己的大脑,应该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价值定位。企业电视应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建设者,是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力。企业电视是立足企业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企业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企业电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当仁不让的。
企业传媒由于是特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媒体,很容易陷于模式化和教条化之中。长此以往,企业电视的功能会被大大弱化。企业电视必须跳出自身的局限,从全新的高度和视野来经营和打造自己,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思想、具有专业素养和精神的媒体形象。
因此,企业电视必须提升传播影响力。企业电视的影响力“源”于何处?源于对企业宣传的专一性和贴近性,这是其他城市媒体不可替代和无法效仿的。
实际上,在企业的每一次改革和重大经济活动中,都有企业电视坚定的声音:一方面解疑释惑,宣传政策;一方面下情上达,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这同样也是企业外媒体难以做到的。
提升企业电视的传播影响力,就要在新闻报道上深度挖掘,多出企业新闻深度报道,多出新闻精品,这样才能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发挥重大影响,形成舆论强势。
现举两例:2002年3月20日和22日,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连着两天新闻的头条都是关于安全的话题。
2002年3月20日新闻头条:
记者视点:零事故来自科学管理
(记者 李志强)
(口播导语)独石化炼厂蒸馏车间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使车间安全管理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系统型”的质的飞跃,实现了2001年全年事故为零的目标,被评为股份公司2001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画面解说)在蒸馏车间四套装置现场的地面上,用白油漆刷出来的大脚印随处可见,脚印上用红字写着各种安全警示及巡检区域,构成了装置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接同期声)炼厂蒸馏车间副主任许磊:把巡检路线进行规范,要求巡检时,必须按这个巡检路线来执行。这个大脚印的意思,一个是巡检有个方向,一个是安全工作必须从脚下踏踏实实地做起。
(画面解说)蒸馏车间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认真落实安全职责,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和安全意识等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入手,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种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以前,车间进行周检查时,并没有任何标准,只是以检查有无漏点和装置卫生为主,没有细节上的深度,自从学习了股份公司关于对设备的安全评价方法之后,车间逐步建立了科学的检查表,包括设备的设计、运行、检维修等方方面面。现在,车间通过这种方式,每周都可以排查出60多项问题,其中很多都出在细节小事上。
(接同期声)炼厂蒸馏车间副主任许磊:问题多了,并不是我们安全工作放松了,而是说明我们现场的安全检查严了,安全检查有深度了。
(画面解说)在周检的基础上,蒸馏车间又完善了岗位检查表,并对隐患发现者和及时处理隐患者给予重奖。由于有一套系统的检查方法,加上职工的认真负责,车间发现和避免了多次安全隐患。今年3月15日,民族技师吾布力哈斯木在高空部位巡检时,及时发现了因硫腐蚀致使蒸馏塔二顶流出线出现沙眼的情况。对此,车间对他进行了奖励。
(接同期声)蒸馏车间技师吾布力哈斯木:我们巡检线路一般都是固定的,看起来特别简单,如果认认真真地去查,就能发现问题,保证车间的安全。
炼厂蒸馏车间副主任许磊:正是因为这些科学、细致的周检,我们才能及时地发现,正确地判断,果断地处理,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蒸馏车间实行大系统操作以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车间对四套装置的系统流程在现场进行了标识,以便于职工学习流程,建立完善的学习奖励机制,较好地提高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从职工技术素质上保证了装置的安、稳、长生产,车间过去那种单因素、事后型、静态、被动的安全管理模式,已完全得到了改变。
编辑为这条报道加了编后:
安全工作没有捷径
蒸馏车间的做法再一次告诉我们,安全工作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制度,不断吸收和消化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前提下,严考核、硬兑现,同时,以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为基础,使安全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虽然也是以客观报道的方式去反映所发生的事实,但观众在接受记者精心选择、拍摄、采写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埋藏在事实中的观点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观众的看法与态度。在此之后,编辑加编的“编后”,常常就事说理地发表言论。这些言论常常以态度鲜明的观点、激动人心的语言、深刻透彻的说理,往往能把新闻在受众心中引起的一点感觉、想法、情绪点破、说透,以明晰完善的观点归拢起来。
再看3月22日的新闻头条:
记者视点:安全员:素质高 责任重
(记者 李志强)
(口播导语)作为2001年度股份公司级安全先进集体,乙烯厂聚乙烯车间可谓名副其实。车间领导说,军功章里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更有几位安全员的呕心沥血。
(画面解说)记者日前在聚乙烯扩建现场采访时,看见这样一幕:车间安全员时晓斌挥手让附近一辆翻斗车上的人赶快下来。
(接现场音)聚乙烯安全员时晓斌:刚才翻斗车属于人员超载。我们不允许人员在车间边站,如果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及时制止。我们主要负责现场的所有安全,包括施工单位的如果施工单位有违章现象,我们就立即制止;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就将他清除出施工现场。
近两年,乙烯扩建工程是在边生产边施工、作业高度交叉、场地狭窄等很多不利条件下全面展开的,而装置又处于运行后期,这无疑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威胁。聚乙烯车间仅静密封点就多达一万多条,随时可能因密封材料老化、磨损等原因泄漏出可燃介质和工艺物料。而300多人的施工队伍需要的动火点恰恰密布于装置的各个区域,对此,聚乙烯车间在建立扩建施工安全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又抽出两名技术精湛的值班长配合车间安全工程师,专门负责现场的安全工作。只要现场有一名施工人员,就有安全员在监督配合,实现对扩建施工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接采访)聚乙烯车间主任张志军:车间安全员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都是比较高的。安全认识上,出于对车间全体员工负责的态度,所以各方面工作力度较大,责任心也比较到位,为车间安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做出一定的贡献。
全力以赴保进度,已经成为施工队伍和车间的共识。但如果一旦发生与安全规定相违背的事,几位安全员随时都会给对方亮起红灯。尤其是遇到需要动火这类大事时,几位安全员的原则是,哪怕书面上的手续暂时可以不办,但所需要的各种预防措施、防护过程等,一个步骤也来不得半点马虎。曾经多次,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双方会争得面红耳赤。
(接采访)聚乙烯安全员时晓斌:为了工作上的事,我们经常会与施工单位的人争吵,但是我们把现场的施工管理、施工安全给他们讲清楚后,他们也非常理解,也很支持我们。大家能够互相配合,争吵之后,大家都能以平常的工作心态对待工作中的任何一个问题。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安全员们常常会牺牲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早出晚归,确保车间在开火方面不受影响。他们提前对各施工区域做出安全预案,积极配合协调解决施工队伍碰到的各种问题。
(接采访)乙烯扩建指挥部安全员赵成富:几个安全员认真负责,我们很放心。他们领导也经常在现场,有什么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施工单位也比较满意。
安全管理专科出身的车间安全工程师董卫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年10月份,他在EF框架巡检时,通过“闻、摸”等经验性的做法,发现一个八寸的管线内一活套法兰因振动而破裂,他及时做了处理,避免了一次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此,他荣获石化公司三等功一次。
(接采访)聚乙烯车间安全工程师董卫江: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我认为监督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
聚乙烯车间主任张志军:责任心到位,用心去做,任何工作都能做好,这也是我们车间安全员的工作的基础。
安全员们责任心强、技术过硬,车间与施工队伍密切配合,使扩建进展顺利,杜绝了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样,编辑也为这条报道编加了编后:
“安全员”这三个字,不是头衔,更不是荣誉称号,它是一种责任。乙烯厂聚乙烯车间的安全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较好地诠释了“安全员”的深刻含义。随着炼化事业的大发展,我们的企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安全员”。
企业电视新闻中的言论往往从本企业或本地的微观角度着眼,从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谈起,因而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到企业这个小范围的职工舆论中,以中肯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以鲜明的态度,显示出它的小巧、灵活、明快的特色来。
在这两条报道里,记者“视角”的“聚焦点”落在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上。对两个厂两个车间取得安全成绩的做法从不同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究记者把自己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用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把了解到的写下来,从最普遍的现象说起,从最基层的人说起,从最基本的工作说起,用生动的事实和干部职工朴实的话语以及切实的做法,把安全管理工作好的做法、经验完整而细致地呈现给观众。而两条编后寥寥数语既发了议论又做了总结,没有口号,没有指令,平易近人,易于接受。这样的深度报道,企业领导欢迎,职工观众爱看,车间干部职工更是喜欢,报道渗透力强,企业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了。
企业电视是企业党委的喉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企业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企业展示形象的窗口。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服务,成为企业电视的主旋律、最强音。如科学经营理念的形成和传播,企业发展战略的宣传与推进,企业重大决策的宣传与解释,企业内部矛盾的化解与沟通等,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电视的深度报道。
因此,企业电视的“根”在企业,企业电视的“责”是为企业服务,企业电视的生命力源于对企业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