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思路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思路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思路广播电视发展与改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二)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过去的五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6%,平均每年增长7.9%。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从发展趋势判断,展望未来,我国正面临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思路

广播电视发展与改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因此,在谈广播电视改革的思路时,不能不先分析和展望世界经济走向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登高才能望远。

(一)世界经济走向与科技革命

人类社会已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我们把视野对向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社会生活时,可以清晰看到世界经济的走向和科技发展趋向。用两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经济“热战”代替了政治“冷战”;科学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产业革命,我们正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1993年3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育达管理科学教育中心、中国欧洲共同体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9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企业对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90年代经济发展有三大趋势:①高技术的产业结构会大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所有产业;②建立人的高智能文化结构;③建立充满活力的人力结构。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所著《国家的任务:为21世纪的资本主义作准备》中提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特征是:各国经济将走向全球化,国家最基本的资产将是公民的技能和知识;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是对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全球网络化,其趋势是各国的大公司加入全球网络;生产从高产量转为高产值,电讯业的最高利润来自传播声音、图像和信息的专门服务。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职业将分为常规生产、亲身服务和符号分析三大类,而符号分析业和符号分析家将在新的世界经济中居主宰地位。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同信息传播业越来越息息相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21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生产技术引起的生产力大发展,从而引起一场经济结构的大变化,最后导致社会结构的飞跃。”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五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即农业革命,发生于一万年以前,其标志是人类从采集、打猎为生变为靠种田放牧为生,原始公社的社会制度变为奴隶社会制度。

第二次产业革命,即商业革命,发生于中国的3000年前,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其标志是商品交换的出现。

第三次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欧,其标志是以蒸汽机、纺织机等为代表的机器的发明并被广泛应用。

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市场经济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帝国主义开发了世界市场,生产体系也大为改观。

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发生于本世纪50年代,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这场革命正在进行。

钱学森同志所说的“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是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生物科技革命。钱学森同志认为,“当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跃进步是一场科学革命,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它们必将引起一场生产力及社会的变革。”他于1992年11月25日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志写信郑重提出:“我们要为在社会主义中国搞第六次产业革命作准备。”

钱学森同志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包括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它的主战场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田野、山林、草原地带。而实现这样的革命,必须有相当大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因此他建议首先在具备了条件的农村进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试点。钱学森同志的创见,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只要我们把现实世界形势同上述专家学者的预见联系起来看,世界经济走向与高科技革命的大轮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这一切,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

(二)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过去的五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6%,平均每年增长7.9%。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粮食生产摆脱了一度徘徊的局面,乡镇企业继续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品工业迅速发展,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过去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新成就,一大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今后经济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1倍,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11贸易大国。外汇储备有较大幅度增长,由拮据变为比较宽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由3073亿元增加到11400亿元。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多种经济成分继续发展,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经由五年前的50%左右,扩大到80%左右。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在继续实行沿海开放的同时,实行了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对外贸易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换对经济增长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对90年代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了纲领性的规定。按照十四大精神,国务院对“八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投资规模等主要指标作了必要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定平均每年6%,调高到8%~9%。今后五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将再增长50%左右,提前实现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国家确定90年代要初步建立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经过20年的努力,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90年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从发展趋势判断,展望未来,我国正面临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机遇。理由如下:

第一,经过建国以来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比过去更为雄厚,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第二,目前我国储蓄率很高,城乡居民储蓄可望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这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有利因素。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格局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将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正处在经济迅速扩展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必然形成旺盛的投资需求。投资带动将是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购买力将不断提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这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因素。

第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这必将继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第六,竞争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国内市场将出现人才竞争、质量竞争、行业竞争、物流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信息竞争、宣传竞争和服务竞争等九大竞争趋势。这种竞争,无疑将会大大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七,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亚太地区仍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将会加快,我国开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些都为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上述情况和趋势表明,我国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只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快改革发展,我们的国家必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必定能够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变革及社会心态变化

十四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使社会心态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据王沪宁分析,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以下重大的变化:

社会结构发生了六大变化:一是社会环境从相对稳定状态进入到现代化全面发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状态;二是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系统从以政治运动为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社会管理技术从传统方式迅速转向现代方式,高技术手段正在全面进入社会调控过程;四是社会结构和行政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巨变,新的结构形态层出不穷;五是社会心理在现代化大氛围下发生转变,改变了社会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群体动力系统;六是社会管理方法、原则等出现推陈出新,新的社会发展进程创造并呼唤着新的管理体制。

权力结构发生了十大变化:一是从政治式的调控走向社会式的调控;二是从集中式的调控走向分权式的调控;三是从直接式的调控走向间接式的调控;四是从微观式的调控走向宏观式的调控;五是从垂直式的调控走向横向式的调控;六是从维持式的调控走向发展式的调控;七是从规范式的调控走向应变式的调控;八是从管制式的调控走向驱动式的调控;九是从权威式的调控走向信息式的调控;十是从内向式的调控走向外向式的调控。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有关专家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致富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人们都有强烈的致富欲望;二是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并未引起像80年代中期的社会波动;三是收入较少的阶层对收入高的阶层的指责和攀比正逐渐被竞争所取代;四是“官本位”的观念已明显淡化,80%以上的学生在选择毕业去向时要求到企业、公司和经济实体中去;五是知识分子希望从事第二职业,显示了人们的择业需求较社会的满足程度仍然超前;六是信息危机引起的失落感已经消失,人们在沸腾的经济生活中找到了某种新的精神支柱,大多数人深感真正依靠自己能力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七是人们对资源的认识极大增强,资源的外延被扩大;八是人们的心理经历了从怕变到要变,从激情式向理智型转变;九是人们心理紧张感日益加剧,生存的危机意识在增强;十是大多数人认为在民主与效率的双向推进中应首先选择效率,用发展了的经济去推动整个体制的改革。

(四)90年代广播电视发展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前面,我们用较大的篇幅介绍、分析了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在把握宏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考虑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战略;拓宽思路,把广播电视发展改革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好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事实上,广播电视领域的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这个社会大背景的。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广电系统决策者应当运用超前思维,预测未来,把握宏观趋向,捕捉机遇,科学决策,选择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和促进整个广播电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又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将极大地震撼我国的经济领域,改变我国经济运作的基本方式,而且也必然极大地震撼我国的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包括广播电视领域。我们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9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总的思路应该是:努力贯彻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体制改革,开创广播电视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趋势和广播电视发展改革总的思路,9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充分发掘广播电视多功能的潜力,进一步深化专业台、系列台的改革,开发有线电视、录音录像、图文电视、调频副载波等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加强广播电视系统在重大宣传任务和重要节目制作方面的联合和协作,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传输方面的联合和协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系统的整体优势和作用,加快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发展。

第三,继续深化广播电视宣传改革,围绕宣传工作的需要,加快内部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成本核算制和目标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化的分工体系,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

第四,调整与改革广播电视经济和经营机制,发挥行业优势,争取政策支持,组建产业集团,开拓多种经营渠道,开展系列化经营,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

(本文系作者1993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培训班所作的专题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