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意识的萌发和广播电视产业的崛起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广播电视历来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意识形态部门”,只能消耗物质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这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一种怪现象长期存在而不能克服:广播电视现成的优势和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全面有效的发挥,事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对国家的“等、靠、要”。捧着“金饭碗”讨饭,牵着“千里马”步行,就成了“天然合理”的事情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旧观念同新形势的矛盾日益尖锐,促使广播电视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探索和实践的首要条件就是观念的转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巨大效应,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在广播电视界,不少有识之士,摆脱了旧观念的羁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新观点新思路。择其要点,大略如下:
“广播电视具有经济属性,也是直接生产力。广播电视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
“广播电视不仅仅是宣传工具,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它还是第三产业的一个行业,它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
“广播电视是新闻事业,又是一种信息产业。要特别重视信息传播。没有信息就没有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产品不可避免带有商品经济属性。”
“要改变‘广播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思想,树立‘广播是第三产业重要部门’的思想。有条件的电台可以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开办各种第三产业。”
“要在搞好宣传服务的前提下,突出广播电视的特点和优势,搞开发,求发展,在发展信息产业上做大文章。”
“广播电视要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由公益型向部分经营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依靠高新技术求发展,提高节目质量求发展,开拓信息产业求发展,开展横向联合求发展。”
“广播电视是重要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广播电视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观念的转变,认识的飞跃,是改革实践的必然升华,亦是新的改革实践的思想先导。于是出现了1992年广播电视产业的悄然崛起——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以新建的陆家嘴广播电视塔为依托,由局属四单位发起成立“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集发送节目、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出社会效益又出经济效益,开广播电视系统创办产业集团之先河。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山西远大传播公司”,全方位对社会开展音像制作、广告代理、电子信息、工程开发、企业咨询、新产品促销等业务活动,尝试走市场经营型道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世界信息报》,发挥本台驻外记者的独特优势,为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吉林省广播电视厅成立“吉林省视听信息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广播电视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图文电视、广播传真、广播传呼、制作代理广告、经销广告产品、广播电视器材等业务,为全社会服务。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北京电视台开办图文电视广播,试播新闻快讯、金融信息、经济决策、市场行情、天气预报、节目预告等信息节目,实现电视频道的多工利用。广播影视部无线电台管理局在保证安全发送中央三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所属各台的技术、设备、土地等方面优势,大力开发技术劳务、设备研制、零小工程承包、种植养殖业等产业,以此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湖南省花垣县广播电视局,向四省边区38个县市广播电视局发出“关于联合开展四省边区县广播电视经济信息有偿服务倡议书”,提出联合开办广告业务、市场价格信息有偿服务、专项商品信息介绍引进业务、重点商品信息联办业务、科技信息有偿服务、政策研究和改革动态信息服务、音像制品交流业务、内部技术交流等10项信息产业活动。如果此举全面付诸实施,可以相信,将对打破边区封闭状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以至对促进当地社会进步和造福人民,产生重大的影响。
产业潮的涌动,正在悄悄改变着广播电视系统的传统面貌,为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尽管眼下还是蹒跚学步阶段,但前途广阔,意义重大。我以为,把上述变化称之为广播电视系统的一场“产业革命”,似乎并不为过。这是广播电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