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新闻精品构成要素
1.新闻价值的高低和真情实感的记述
《新闻学词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合。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说到新闻价值就应当说到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的鉴别能力,新闻敏感性强,记者才能抓出新闻价值高的新闻线索,才能最终成为精品节目获得最佳新闻选题。
传播学家韦弗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古人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有了情,就会产生美,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就会从音响采录、人物塑造、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美、创造美,使稿件打动人,吸引人。以荣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为例:
《三峡发电了!》作品篇幅短小,题材重大。导语:“各位听众,今天晚上7点30分,三峡电厂2号机组开始并网调试。开工十年的三峡工程第一次发出的强大电流,正源源不断地送入华中电网。”获奖稿件通俗、响亮和富于动感的标题,简洁明白的导语,朴实而带有感情色彩,为作品增色不少,同时揭示了新闻稿件重大的新闻价值。
《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在我省诞生》,也是一篇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优秀作品。精品在于新闻事件主题的重大,在于深入采访、用具体数据说话。例如:试验表明,大豆产量可提高20%,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大豆单产每年只提高0.5%。
同时,作品是否优秀也在于语言入情入理的真情表露。例如:这项成果的研制者,从美国回来的孙寰教授说:“同样一块地,人家产得比我们多很多,你产这么点,中国人这么多,生活水平提高后肯定得进口。”这段话表达了被采访者崇高的爱国情操和非凡的远见卓识。
《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段落举例:温总理紧紧握着达吾提・阿西木的手,明亮的眼睛里噙满泪花:(出录音)“支部书记,你的悲痛就是我们大家的悲痛,在这场大的地震……你记着,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
消息以震撼人心、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被评为中广奖一等奖。“深情”在这篇作品中占了最大分量,也是这篇作品取胜的最大特点。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围绕新闻报道进行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总伴以情感的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新闻传播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新闻传播活动来激发受众良性、健康的情感,通过情感来优化新闻传播的效果,这是现代新闻传播艺术的重要体现。
再以1995年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怎一个“情字”了得》为例:稿件讲的是郑州夏威夷酒店发现三位不够年龄的打工妹后,酒店出资资助她们继续完成学业,先学习后做工。稿件反映了酒店遵守劳工法,深明大义,情法分明,为私营企业带了个好头。
稿件《挚诚与厚望托起希望之星》报道的是北京宏志班免除一切学杂费,录取了54名贫困孩子进入市重点中学,这件事通过全国54家媒体的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感人肺腑,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中引起了精神上、情感上共鸣的缘故。敏感的记者往往如高超的作家一样,将蕴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无形、无声的“内在美”挖掘出来,借助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将人物的内在美、精神美、心灵美反映出来。
2.精练的表现手法和音响原生态再现
穆青是新闻界的老前辈,他的新闻作品常常是纪实的美文,文笔“繁花落尽”,质朴动人。1963年,穆青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写稿件要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任何形式的创新本质上都是为内容服务,决不是玩花样。穆青强调“多写实录性新闻、视觉新闻”。我们说,广播新闻表现手法有很多,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力求真实再现。
广播离不开音响,丰富的音响运用使广播媒体显示出特有的魅力,记者用好音响原生态性的超强表现力,可以增强稿件的现场感和形象性。
全国优秀广播奖获奖作品《对农村广播:江西奉新站乡娘子谈廉洁》便是一个原生态录音剪辑。“刹这风、刹那风,就是不刹枕边风。”稿件针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解读“枕边风”的不良风气。
①录音剪辑体现了音响的原生态性,新闻的真实性以最原始的状态予以再现。采访录音具有地方特色,语言生动形象,话语幽默诙谐。例如,有位娘子说:有位干部爱抽好烟,就让媳妇到处去说,手下人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②稿件还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讲事实、摆道理。有位乡长的娘子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辞去县城的工作,整整21年泡在山沟沟里。有位妻子拿自己说:上有80岁的老母,下面还有三个没有成年的小孩,一年到头丈夫很少回家,尤其是个节假日。她也希望别人能够理解她们。
最后,娘子们认识到,她们是丈夫为政清廉的关口,也是个窗口,她们约法三章,不干扰丈夫工作,为丈夫把好廉洁关。稿件最后提炼出主题,点到问题的关键,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闻专题《目击固阳抗旱》作品中,作者笔触了七十年未遇的固阳大旱:“皲裂的耕地、干渴的眼神。然而,当记者奔走于固阳县的十里八村,却在一片耕地里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水清澈敞怀,漫过了麦苗,浇灌了土地。”这水是记者看到的希望,是这篇报道由目击固阳大旱到抗旱的转折点,也是记者的动情点,它体现了记者对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和倾向性整体把握的准确。
全国优秀广播奖作品《深山里的唢呐声》是一篇反映失学儿童苦涩心情的录音报道。节目音响特色鲜明,前后两段婉约哀怨的唢呐声把人们的心境引入了那个偏远的穷山村。13岁的失学少年王栓成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如今,他却成为乡村红白喜事上吹吹打打的唢呐手,偏远穷山沟里又一个招财童子。
①稿件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沿着记者采访的路径深入稿件的核心,揭示主题。例如:听说栓成家来了记者,一会儿来了一大群孩子,一数有十七名。记者问后得知:他们之中只有四名孩子上过二三年级,其他孩子都是没进过校园的小文盲。
再例如:看来我是无法说服这个倔强的山里人,他借口出门忙乎去了,屋里就剩下我和栓成,小栓成满脸的沮丧。“你现在是怎么想的?”我问他,他没有回答,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②日记是再现新闻真实性的一种体裁,这种形式不仅使新闻事件产生时空的跨越感,新闻来源有了时间的变化和情感层次,同时,日记的真实性产生的信赖感,可以让听众沿着情感的线索,探寻孩子内心深处的郁闷和对未来的砠徨。
《失学孩子的日记》稿件举例:亲爱的严老师你好:今天我就要和爸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吹唢呐去了,当我听见学校清脆的上课铃声和欢快的歌声,我心里真想哭。我多想进学校和您和同学们说声:再见,可是爸爸不允许……
在播出稿件中,日记原文是失学孩子王栓成自己念出的,低沉的现场录音更加发人深思,撼动心灵。
③文字精练、信息含量大。例句:王栓成的父亲说:这个村50%的娃娃退学了,有的回家当了放羊娃儿;有的当了小猪倌儿;有的学起了小石匠、小木匠;有的娃娃甚至学起了阴阳手艺。
文章结尾:“然而,我和李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换来的却是王栓成父亲一番沉重的叹息和忧伤。”之后就是哀婉的唢呐声。结尾处揭示主题,暗示造成目前失学现象的社会问题,烘托主题,耐人寻味。同时,结尾处远远传来的学校上课的敲钟声,这不仅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警醒。
全国优秀广播获奖作品《进入南极圈的中国女性》,是一篇以音响取胜的优秀稿件。其特点是:
①典型音响烘托主体稿件要表达的深层情感。
例如:稿件中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吱吱”的音响:这音响不由得把人们的思维带入了南极的冰天雪地里,也告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来登南极文森山了。现场音响来自于登山者的现场亲情采访和之后报告会上的音响。
②典型音响还来自于登山者在话筒前的内心独白,那种孤寂,那种白雪皑皑的空旷。
例句:主人公有气无力地述说着:“我现在确实感到孤寂了,白色的冰雪世界只留下了我一个人。战友们远离我了,亲人们远离我了,在这荒漠的冰雪世界,只有我是这儿唯一的生物活动。(哗啦啦音响)刚才摔了一跤,刚刚爬起来,又向前进。(气喘吁吁)我干了27年的地质工作,也跑了27年的野外,可我没有一个人单独留下过。(气喘吁吁)可是现在就留下我一个人,静静的一个人。”
接着,是和着脚踏雪地发出的“吱吱”声,她唱起了雄壮的地质队员之歌,这歌声支撑着新一代妇女的坚强身躯。
3.细节描写和场景铺垫形成视觉新闻
美国记者休马里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
新闻报道最忌讳空洞无物,无用信息的堆砌。写一篇好的专题新闻稿件,记者要学会运用形象思维,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报道新闻事件;用细腻、感性的语言去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哲理。通过链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并在“情”字上下功夫,以情感动人,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真正深入人心。
专题稿件《大后山的壮歌》,描写八旬种树老人屈来存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连好几天,他夜不能寐,整天蹲在静静的荒坡上,眉头紧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夜寒入怀,浑然不觉。”这些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秉性,乡土味儿十足,展现了精彩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力,听后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通过细节描写,这篇报道让听众感到更亲切,更真实,产生一种不事雕琢的美。
全国优秀广播奖获奖作品《深山里的唢呐声》:
①情境描写烘托背景信息。例句:“他的家住在一个极偏僻的山沟里,凌乱的村庄,破旧的窑洞,居住着十七八户人家,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往山脉。”
②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例句:“难怪我进村的时候,在村口、路旁,到处可见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有的挎着草篮,有的牵着羊,有的抱着小孩,他们一个个衣帽不整,小脸蛋上沾着泥垢,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个初来乡村的陌生人。”
例句:“有个小女孩,她从五岁起,就在家里当小保姆,至今已经抱大了两个妹妹,现在怀里还抱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妹妹。她已经十一岁了,就连五十个数也数不准。”
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工棚夜话》:
①稿件场景描写娴熟细致。稿件的开头:一阵动态性词语的场景描写,像一扇窗逐渐推开,展现出工棚内工人们的生活状态。一些词语的恰当运用,也突出了工人们的性格特点,有种异常的亲切感。
例句:我俩走进一个帐篷,喧闹声夹杂着叫骂声,老路扭过头,笑着对我说,别见怪,我们工地的人随便惯了,人粗鲁些,可心里热!上午他们打了几只野兔,听说来了个记者,让你尝尝鲜!说完,他拽着我,一挑门帘儿,进了帐篷。帐篷里的人见我俩近来,都招呼道,到这里坐、这里坐!
例句:我随手拿起一个旧肥皂盒,见里面积了厚厚的尘土。地中间,火炉上面正煮着一锅野兔肉,满屋子飘着香味。
②采访深入细致。例句:云师傅说:野外工作比在家苦,远离城市、远离蔬菜区,头年修西线,我告诉小青年,夜里睡觉要戴上帽子,有的不信没带,结果第二天起来,脸灰蒙蒙的,起床头一件事,先吐嘴里的沙土。一个小青年边给云师傅满酒,边说,风沙大不怕,最怕的是生活单调,听个响声,得听酒瓶的响声,天大的草地,有时心里却憋得慌,直按喇叭!
例句结尾:“临近午夜的时候,我和老陆踏上了回归的小路。此时风停了,雨住了,空气中飘着湿润的草香。我瞪大眼睛,朝前望去,只见偌大的草原上横卧着一道淡青色的亮光,它像一条热情而有力的臂膀,在紧紧搂抱着草原,我知道那就是新修的赛西公路。”稿件结尾用视觉与情感的描述升华了主题,使人回味悠长。
有经验的记者善于通过描写场景以烘托新闻主题,通过挖掘细节构成画面的潜力,这样可以弥补广播作为听觉媒体由于画面的缺失,使得报道形象感先天不足的缺陷。细节的挖掘在于扎扎实实的采访,在于眼明心亮,在于运用形象思维以及由此及彼联想能力的培养。细节流露着亲和力,蕴含着感染力,蕴藏着表现力,凝聚着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