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挥快速优势,彰显预警功能
由于广播新闻在传播时仅仅通过声音传输信息,较之文字媒体在报道时要转换成文字、电视要考虑图像与语言的配合、网络需要文字录入,使广播新闻具有了制作成本低、制作工序简单快捷的速度优势,从技术上使广播新闻传播的时空距离接近于零;广播的现场同步直播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频道“滚轮式”整点播出新闻的方式、随时插播并跟踪滚动播出重大突发新闻的方式,使广播新闻成为了可以“随时出版”、“连续出版的报纸”,做到了“听新闻不用纸”,实现了理想的信息接受方式——在需要新闻的时候随时打开收音机,信息就源源不断地到达受众一方。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仅仅需要传输声音,使得广播的接收设备能够尽可能的小巧和便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分散人群当中。此外,由于广播接收装置仅仅依靠干电池供电,可以离开电源机动收听,在突发性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面对全面停电的可能性,广播就成为了高存活性的媒介。以上的媒介特点使得都市广播成为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首选的“危机媒介”。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大规模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恐怖主义的威胁、自然灾害、流行性疫病的频发仍然是困扰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世界性问题。近年来,在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各种公共场所突发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截止2005年1月,北京实际居住人口已达1524.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由于人口密度高,社会交往活动频繁,相对而言,北京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地区。在2004年,就有密云迎春灯展重大踩踏事故、非典重现、大安山矿难、“7・10”暴雨……除此之外,2004年,北京各大商场超市接到的威胁恐吓就高达103起。(43)
西方公共学者曾经指出,成功化解危机的三个要素是: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应对,媒体“第一时间”的反应和民众的自我调适。也就是说,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同时离不开媒体对危机管理的参与。新闻传媒对突发性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民众所带来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正如里杰斯特(Regester)所言:“对交流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44)
作为最佳的危机媒介,都市广播理应在公共突发性事件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在2005年11月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的突发事件中,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在爆炸后的应对措施就充分体现了都市广播在危机处理中的优势,并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听众称为“都市110”的吉林经济广播电台,在吉林可谓家喻户晓,许多吉林市民遇到了什么困难都愿意拨打它的热线寻求帮助。这次事故发生后,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便开通了服务热线,通过广播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地处安全地带的商家、居民和企事业单位闻讯后,纷纷要求参加救援,他们当中既有提供口罩、塑料布等防护用具的,也有提供饮水和食品的;一些宾馆、酒店和招待所也公布了他们可以安排食宿的人数,许多人就是通过广播找到了旅店、洗浴中心、商家,在那里度过寒冷的夜晚。吉林交通广播也积极参与其中,吉林有近一半的出租车免费地加入到爆炸后的救援和疏散行动中,其中大部分是从车载广播中听到的消息。
《新民晚报》的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凌晨3时,当记者打开收音机时,经济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仍在告诉听众‘东北电力学院已经住满’等信息,并且再三解释‘苯遇火燃烧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等化学知识,希望市民不要太过慌张。‘如果您还在疏散区域里,今天晚上不要住在家里了。如果您左邻右舍有人在家里的话,麻烦您叫他们也不要在家住了。晚上冷,又没电又没水,不要冻坏了。明天您回家的时候,记得带点儿塑料布,把窗户封一下……’”(45)
可见,都市广播依靠其危机媒介的特质,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日益凸显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包括在灾害发生之后“第一时间”“最广泛传播”的信息沟通功能;危机蔓延之后,作为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出安抚民心、稳定情绪的引导功能;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协同政府部门组织公众互帮互助共同应对和化解危机的全民动员功能;当突发性事件骤然来袭时,报道政府和社会各界“以人为本”的救助和帮扶,彰显出政府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正是其自身社会关怀功能的体现。然而,在今后的危机应对机制中,都市广播更应该着力发挥其危机预警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前者要求都市广播强化危机预警意识,重视与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建立起高效率的危机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免疫力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化解危机赢得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后者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在危机应对和处理中的效率和能力进行舆论监督,促使其不断地改进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规避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